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节
缓解共育焦虑:谢谢老师,我们可以!

家长和老师的相遇就是一场爱与信任的邂逅。家园共育中理念的认同、艺术的沟通、家园共育的一致性三大因素形成了促进孩子发展的原动力。让我们用信任去达成共识,用沟通达成一致,用家园合作的一致性去确定、相信以及肯定。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与幼儿园共价值、共情感、共行动!

养育秘籍7
理念认同——用信任达成共识

对老师的尊重,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教育路上,最完美的关系应该是:家长信任老师,老师全力以赴。随着网络上虐童事件的不断增多,家长与教师间信任的建立越发困难,而信任缺失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将会阻断孩子与教师的情感联结和信任联结,更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孩子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相信老师所说的,接受老师的教育。

口袋里的录音笔

看一看

在家园共育的配合中,有一个问题常常引发大家的思考:家长们真的了解幼儿教师吗?家长们因信任缺失而产生的焦虑也是会传递给孩子的,而过度关爱也许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无助。

淘淘从小就体弱多病,妈妈对淘淘呵护备至。一转眼,淘淘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妈妈也开始了各种焦虑。一次,妈妈抱着淘淘上幼儿园时,经过一番劝说,老师和淘淘妈妈终于顺利完成交接。淘淘的情绪基本稳定,老师带着淘淘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可是几分钟后,老师就看到淘淘一边哭一边朝门口跑,原来,淘淘看到了一直在窗口张望的妈妈。那一瞬,淘淘妈妈也掉下了眼泪,伸手就想过来抱淘淘回家。在老师的一番沟通下,淘淘妈妈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可没过多久老师就接到了淘淘妈妈接二连三的电话。“老师,我的孩子身体不好,在家里我们照顾得很细致,麻烦您多费点心。”“老师,如果孩子不愿自己吃饭,麻烦您喂喂她,在家里都是我喂她吃饭。”“老师,淘淘就喜欢听好话,您要多多鼓励她,您可以说‘淘淘真棒!你是第一哟!’”“老师,淘淘今天在幼儿园还好吗?会不会冷啊?”因淘淘体质较弱,也因淘淘妈妈的过度焦虑,几位老师对淘淘的照顾格外用心,同时也非常注重与淘淘妈妈进行沟通与反馈。

班级教师的努力并没有缓解淘淘妈妈的焦虑,相反淘淘妈妈只要一空下来就会把女儿的日常表现跟幼儿园生活挂钩。

女儿不爱吃饭,一定是在幼儿园受欺负了;

女儿不想喝水,一定是被幼儿园老师批评了;

女儿今天说话少,一定是在幼儿园玩得不开心。

诸如此类的想法时刻充斥着淘淘妈妈的大脑。担心之下,淘淘妈妈在女儿的衣服口袋里藏了一支录音笔,想录下女儿一天的生活。午睡环节,保育员李老师细心地照顾着孩子们,在帮淘淘盖被子的过程中,李老师不小心碰到了淘淘的口袋,起初以为是孩子的玩具,怕孩子睡觉硌到,就想把它拿出来。结果,李老师整个人都惊呆了,口袋里竟是一支录音笔。李老师点开录音笔,发现里面记录着老师和孩子们活动时的声音,李老师顿时心就凉了,泪水流个不停。一直用心地照顾着孩子,竟然被家长这样不信任,这一刻,李老师心寒不已。

想一想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幼儿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效果。”淘淘妈妈的怀疑会引发淘淘的怀疑,并直接映射在幼儿园生活中,让她认为班级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不能相信的。

真心感谢,真诚相待

·做一做·

一名幼儿教师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家长的那份理解和信任。莫过于在用心付出后得到的一句暖心慰藉和感谢。教育的最佳底色不是绝对地放任和纵容,一味地快乐放养,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最希望孩子好的是父母,也是老师。每个老师都能做到事无巨细地照顾,做到用心、用爱去感染孩子。幼儿园教育既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也是坏习惯的根除教育。由于孩子年纪尚小,规则意识和对错意识淡薄,需要教育者及时纠正与引导,所以老师有时候才会选择做“坏人”,适度惩戒,认真管教,不敢松懈。老师认真管教,教育才有未来。对孩子有所期待,更是为人师者一份浓厚的深情。要知道老师的蹲下,是对孩子的尊重,但跪着的老师却教不出站着的学生。

不为难老师,不打扰教育

·做一做·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循循善诱,更离不开家庭的谆谆教导,家长不要把孩子推给老师而自己却全身而退,不要让教育孤立无援,不要让老师没了伙伴,学校和家庭本是教育路上最好的搭档。抱着同样的信念,为了一致的目标,相互配合、彼此信任,才能为孩子营造最佳的成长环境,才能相互扶持,一起走向光明的未来。最理想的教育永远都是“三剑合一”,家校共赢。家长支持老师,不护短,教育才会有力量;老师引导孩子,不纵容,孩子才有好未来。家长信任老师,老师才能全力以赴。

变被动为主动

·做一做·

拓展家长志愿者类型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让信任从“走进来”开始。通过做加法,可以不断拓展家长志愿者的类型,让他们进入活动,进入课程。家长可以以时间志愿者、特长志愿者的身份,或通过家长工作坊、家长智囊团等,以各种形式走进幼儿园,亲身感受幼儿园生活,感受幼儿园如何基于幼儿的兴趣支持幼儿的发展,看到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从而认同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建立对幼儿园的信任。化被动为主动,家长可以积极为幼儿园活动出谋划策,并把理念融入家庭教育,建立与幼儿园、教师以及孩子之间的信任与理解的凝聚力。

养育秘籍8
艺术沟通——用沟通达成一致

家园的有效沟通可以了解孩子在园、在家的真实情况,能让家与园达成教育的一致性,同时也能增强彼此间的信任。高情商的沟通让目的更明确,过程更顺畅。高情商的家长可以让沟通成为一门艺术。作为父母,照顾好孩子、教育好孩子是我们的职责,如何通过沟通与幼儿园达成一致,形成合力呢?当我们面对孩子在园的一些突发情况时,如何与老师沟通呢?

前功尽弃

看一看

苗苗有一双像星星一样的大眼睛,还有一张甜甜嘴,每天都礼貌地给老师问好,老师们都很喜欢她。老师常常与家长分享苗苗在幼儿园里的趣事和进步情况。在老师们津津乐道的分享中,家长不仅真实地感受到了苗苗上幼儿园后一点一滴的变化,还感受到班级教师对苗苗的细致观察和用心照顾,为此苗苗一家对老师们充满了感激。苗苗的爸爸妈妈积极参加幼儿园里的各项活动,用实际行动支持着班级、支持着老师,同时也支持着孩子。不仅如此,苗苗妈妈还常常和班级的其他家长分享,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幸运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可是,这种良好的共育氛围却因为一件事而烟消云散。

一次户外活动中,苗苗在跑动中和另外一个小朋友撞到一起后摔倒了,把牙齿碰掉了,老师赶紧带孩子去了医院,并及时通知了苗苗的妈妈。苗苗妈妈赶到医院后,老师真诚地向苗苗妈妈诉说了事情的整个过程,同时表达了歉意。苗苗妈妈心疼得直掉眼泪,抱着被惊吓到的苗苗一言不发地离开了医院。第二天一早,苗苗妈妈就带着孩子来到了幼儿园,她没有急着让孩子入园,而是当着老师和小朋友的面问了苗苗很多问题:是谁撞了你?怎么撞的?老师什么时候送你去医院的?你是怎么去医院的?医生说了什么……盘问的过程让老师觉得苗苗的妈妈完全不信任自己。

然后,苗苗妈妈厉声质问老师为什么不阻止孩子们相撞。老师说户外活动的时候孩子们一下子跑得太快,由于距离太远要阻止已经来不及了……苗苗妈妈是个急性子,没等老师把话说完,又说了很多孩子被撞掉牙齿带来的后果,同时还说到了邻居家的小姐姐掉牙的事……老师与苗苗妈妈交谈了很长时间,但苗苗妈妈始终不接受老师的解释和道歉,坚持要求给苗苗换老师或者换班。面对苗苗妈妈突如其来的强硬态度,老师非常伤心,好像平时对孩子的用心照顾都因这一件事前功尽弃,苗苗妈妈全盘否定了过去的关心和爱护。

想一想

家园合作的密切程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高度。沟通是一门艺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能力。当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对孩子的成长、对幼儿园的教育都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一旦期望落空,家长就会产生各种怀疑或者不满。比如,家长带孩子在草坪上玩时,孩子摔了一跤,家长会安慰孩子:“不要紧,下次小心。”而如果孩子是在幼儿园里摔的,家长就有可能产生诸如对幼儿园的设施、教师责任心等方面的抱怨。不当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着家园的关系,极端的处理方式还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良的影响。艺术沟通,我们怎么做呢?

尊重老师,态度温和

·做一做·

有很多家长在家发现孩子有一些不好的表现之后就会立刻找到老师,指责老师,认为孩子出现的问题是因为老师的失职。这样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会给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作为家长,在跟老师沟通孩子的问题时,应该以尊重为前提,保持温和的态度,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问题,对于孩子的成长也会起到良好的引导。家长在跟教师交流孩子的问题时,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聚焦关键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征求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要就事论事,谈完一件,再谈另一件,解决好一件再解决另一件,不要不分轻重缓急,一股脑抛出来,这样不仅会给老师增加负担,而且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交流的过程中,分寸感的把握也是极为重要的。

学会倾听,主动了解

·做一做·

很多时候孩子在家的表现和在幼儿园的表现可能截然不同。所以在与老师沟通孩子的问题时,我们不要一味跟老师讲自己孩子的缺点,要善于倾听老师对孩子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了解自己的孩子在老师眼中是什么样的,才能够更加全面地找到孩子的问题所在。在与老师沟通时,开诚布公,态度诚恳很重要,家长一定要心平气和,客观地描述自己的孩子,同时肯定孩子的变化与老师的关系,并把你的认同和感谢说出来。沟通时还需创设良好的交谈氛围,用心倾听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提出自己的困难或者疑惑,请求老师指点迷津。

找准问题,适当询问

·做一做·

跟教师交流前,家长们可以梳理一下要解决的问题,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好,然后一条一条来进行。这样不仅会给老师留下很好的印象,还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作为家长,如果不认同老师对孩子的意见或者建议,或者自己对孩子在园的表现还存在疑问,我们也可以适当主动地询问老师关于孩子的具体情况和表现,做进一步判断。在了解孩子的一些情况之后,我们可以主动与老师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全面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问题。

同时,家长也可以主动告知孩子的成长情况,这也是老师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可以得知一些重要信息,包括孩子的出生地、健康状况、主要由谁来照顾、在家的作息和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爱读的书、爱看的动画片、喜欢的朋友、可爱的昵称、喜欢的动画人物等等。

老师了解了孩子在家的另一面,才能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孩子。其实,孩子上幼儿园是感情和依恋的过渡期,他们把对爸爸妈妈的依恋和信任延展到了更大的世界。我们希望孩子可以平稳、和谐地走入幼儿园,开启一方新天地,首要的,就是要让老师跟孩子之间建立融洽、亲密的关系。而这中间家长将起到最重要的桥梁作用。家长把双方的信息进行交换,促进他们相互了解、相互适应,让他们之间建立爱和信任。因此,一定要让老师了解孩子在家的真实情况。

养育秘籍9
合作共育——用协同成就“一智”

园规与家规为什么会有差异?因为在家庭中,家长们愿意帮助,孩子们就乐得依赖,同时不同家庭成员间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存在差异,使得家规并未形成。但在幼儿园中,园规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家长才会有孩子一进园就“乖”了,一回家就“变”的说法;才会有一旦拿孩子没辙,就会脱口而出一句——“再不听话,我就给你老师打电话!”

再不听话,我就给你老师打电话!

看一看

有一对双胞胎的爸爸,曾经非常苦恼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一直跟孩子强调,睡前不能吃东西,尤其不能吃零食,容易积食和蛀牙。一天晚上,两个孩子到爷爷奶奶房间,还关上了房门。我在客厅待了一会儿,突然觉得不对劲,平时两个‘小魔王’到哪儿可都是掀翻天的,但是那会儿屋里静悄悄的。我就轻轻走到房间门口,侧耳听了听,真是一点声音都没有。我想别是有什么事,就推门查看,发现四个人居然围坐在床上,正在分吃一袋爆米花。看到我出现在门口,四个人的表情瞬间定格。我们五个人就这样面面相觑了一分钟。你们说说,我不让孩子吃零食,爷爷奶奶背着我让孩子吃,这怎么把孩子管好啊!”

家庭成员带孩子意见不统一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除了故事中爸爸担心的孩子不好管之外,长此以往,还可能把孩子教成一个小“两面派”。有人可能想反驳:“哪有这么严重!你太大惊小怪了吧!”真的有这么严重!在很多家庭中,不同的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时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妈妈扮“白脸”,爸爸扮“红脸”。孩子会发现,妈妈很严格,爸爸好说话。他会逐渐探索出,自己在妈妈面前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而在爸爸面前可能就无所顾忌、放飞自我。有些家庭的教育环境更复杂,老一辈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可能也和孩子一起生活。比如,孩子有时候动手打爸爸妈妈,不分轻重,妈妈教育孩子不能打人,但刚说一句,孩子就开始哭。奶奶听闻,赶紧制止妈妈:“孩子这么小,他懂什么?跟你闹着玩呢!你怎么跟孩子较真?”

再比如,孩子在家对爷爷奶奶呼来喝去,“指挥”爷爷奶奶干这干那。妈妈刚跟孩子说不能这么做,奶奶赶紧把孩子护在身后:“你干吗说孩子,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我愿意帮他干!”老人疼孩子,爸爸妈妈也不敢顶撞老人。在这样缺乏统一教育标准的环境里,孩子内心就无法建立起一套行为规则。导致孩子和父母相处时是一个状态,和爷爷奶奶相处时是另一个状态;跟妈妈在一起时一个样,被爸爸带时又换一个行为方式。孩子对标准和规则没有认识,甚至很难分清是非对错,只知道跟谁在一起,就以谁的个人价值取向作为行动指南。这就是典型的“两面派”行为。一旦从小埋下“两面派”的意识,孩子会在行为上发挥得淋漓尽致。等长大一点,孩子会在幼儿园非常听话、守规则,一回到家就变身“混世小魔王”。有妈妈会抱怨:“孩子就听老师的,我说话根本不管用。”

其实,这个现象的形成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幼儿园和家庭的要求标准不同。幼儿园有相对固定的一日生活环节:几点吃饭、几点休息,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都规划得清清楚楚,严格执行。而且表现好的孩子会得到相应奖励,违反规则的则会受到老师批评。可是,家里并没有和幼儿园相似的规章制度,面对家人不统一的教育规则,孩子当然可以找空子,变着法地放飞自我。父母在被折腾得焦头烂额时,就可能抛出一个撒手锏:再不听话,就给你们老师打电话!

想一想

如果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标准和规则的约束,会给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带来负面影响吗?答案是会的。他会仰人鼻息,“看人下菜碟”:遇到严厉、地位高的人,就去讨好;遇到好脾气、地位低的人,就得寸进尺,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专拣软柿子捏”。试想,这样的人不正是我们嗤之以鼻的吗?但这样的人很可能无意如此,只是本能地把自己在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放到了社会中。他对社会规则、交往边界没有清晰的认知,意识不到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因为他从小到大都是这样的状态,而造成这一切的,恰恰是养育他的原生家庭。

那么,如何达成家园的一致性呢?

立规矩、守原则

·做一做·

教育孩子,所有的抚养人需要先达成共识,制订清晰的养育准则。家庭成员可以开会讨论主要依照谁的意见。比如,全家人都同意让妈妈管教孩子,那就要遵循妈妈的教育模式。如果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别人发现妈妈做错了,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指出来,而是可以单独和妈妈沟通,让妈妈做出调整。我们常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建立规则,是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达成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家庭成员可以就教育模式达成共识后,再结合班级公约来和孩子一起制订相应的家庭公约,并要求家庭成员共同遵守,且相互督促完成,这样,家长的陪伴自然就会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树榜样、共成长

·做一做·

著名主持人董卿曾说:“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去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和老师也要做到。比如,有些家长给孩子提出早睡早起的要求,可他们却看电视到很晚。所以在这一点上,家长们需要和孩子一起达成自律共识,同时坚持自律行为,从而让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降难度、上表扬

·做一做·

家长的替代行为变相地剥夺了孩子生活的权利。当孩子面临的任务过重的时候,家长们可以适当地降低任务的难度,让孩子一点一点地克服困难,从而建立信心。同时,坚持正面教育,肯定孩子的努力,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及看见孩子点滴的进步,再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他海豹式的鼓掌。

各位家长朋友,要知道,你的不完美能让孩子有更多的成长机会,你和孩子都比你想象的要更强大,所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相信宝宝,没问题!让我们做好准备,和孩子一起快乐入园! lt4C+w/tjEpGdPeuuK+fNcLBSoQujKdcVUe5A1bUGEGpCfAjM+zpdIvR41xMXmC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