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节
缓解家长焦虑:相信宝宝,没问题!

孩子的入园适应是每个家庭陪伴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走好每一步,让每一步都算数。从前期准备到陪伴参与再到适时放手,我们一步一步做到心中有数、脚下有路。从“怎么办”到“有想法”,从“有想法”到“有办法”。相信宝宝,没问题!

养育秘籍4
前期准备——用预热缓解焦虑

近年来,因学前教育中负面事件频频发生,家长对幼儿园的内外环境、班级情况、教师资历、幼儿的一日生活安排等格外关注,或者说对幼儿的过度保护引发了一系列的家庭焦虑。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孩子与家庭即将面临的挑战,一部分家长选择船到桥头自然直,另一部分家长则选择主动出击。在这一部分主动出击的家长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家长们云淡风轻后的“别有用心”,而这份“别有用心”换来的是孩子的勇往直前。

知己知彼

看一看

悠悠的爸爸和妈妈都是活力十足的“90后”,一直以来对悠悠的教养都是亲力亲为。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悠悠爸妈的沉浸式高质量陪伴早已是朋友圈里公开的秘密。谈到育儿,悠悠爸妈总是滔滔不绝。为了缓解悠悠的入园焦虑,早在悠悠两岁半时,悠悠爸妈就用“饥饿营销”引导孩子。他们常常带孩子路过幼儿园,让她看幼儿园里的小哥哥、小姐姐如何快乐地玩耍。悠悠对幼儿园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很期待上幼儿园。同时,悠悠爸妈也开始教悠悠自己穿衣、穿鞋,自己刷牙、洗脸、上厕所,自己吃饭、喝水。他们相信,悠悠有了自理能力再入园,就不会因没有家长的帮助而焦虑了。

随后,悠悠爸妈买了很多和幼儿园有关的绘本读给孩子听,如《我爱幼儿园》《幼儿园里的一天》《小小熊》等。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他们反复告诉孩子幼儿园里每天会做些什么。同时,还告诉孩子在幼儿园会有多才多艺、漂亮又温柔、有耐心的老师陪她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会教她更多的本领,会帮助她解决遇到的困难,还会全心全力地保护她不受伤害;另外,还会有很多和她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可以一起玩各种各样在家里没玩过的、好玩的游戏。就这样,悠悠在入园前,就弄清楚幼儿园里所有的流程、环节,有效缓解了入园的不适应。特别是在新生见面会上,班级教师展现出来超强的亲和力让悠悠对爸爸妈妈的话深信不疑。接着,到了悠悠正式入园的前一天晚上,悠悠爸妈以一场盛大的“入学庆典”让悠悠充满仪式感地开启全新的幼儿园生活。爷爷奶奶的祝福、爸爸妈妈准备的精美绘本、悠悠朋友亲手制作的小礼物,还有一个悠悠自己选的草莓蛋糕……

仪式感让孩子觉得上幼儿园是一件特别美好、特别光荣的事情,对于第二天的上学更是迫不及待!第二天的新生入园,悠悠和爸爸妈妈很早就起床了,当看到悠悠自信满满地走进幼儿园的那一刻,悠悠爸妈觉得一切的努力都值得,每一步都走得很有意义,每一次陪伴都是一次鼓励。

想一想

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而是在以身作则的陪伴中影响孩子,在高质量的陪伴中,用安全感滋养孩子,无数案例证明,拥有足够爱的孩子才会放心去爱周遭、爱他人。一个看得见、懂得爱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内心有安全感的孩子,而他们的父母都不约而同地做着同一件事情——高质量的陪伴。好好陪伴身边那个时刻“纠缠”你的他;好好抱抱依在你怀里撒娇的他;好好跟“无理取闹”的他讲讲道理;好好在睡前讲一两个他怎么也听不厌的故事;好好牵着他的小手去幼儿园……若干年后,你终会发现,儿时的他任何时刻、任何阶段都无比珍贵,那些回忆也将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温暖时光。

“饥饿教育”促兴趣

·做一做·

饥饿教育,是指让孩子对学习产生饥饿感。这个理论最早是由一位小提琴家提出的。这位小提琴家有很多学生,一开始他没有让新学员直接体验拉琴,而是让孩子们在旁边观看其他孩子拉琴,当听到别人演奏出优美的旋律时,孩子们的激情瞬间被燃起,然后这位老师会让孩子们尝试拉两次空弦。直到孩子们学琴的欲望被彻底激发,真正的学习才开始,而孩子们会更加珍惜这个机会,更加投入地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不一般。悠悠爸妈提前带孩子熟悉了幼儿园的环境,激发了孩子想上幼儿园的兴趣,然后又进一步帮助孩子培养了生活自理能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准备让孩子对幼儿园生活充满信心。

绘本、谈话早了解

·做一做·

亲子阅读也是高质量的陪伴。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更好地通过孩子喜欢的故事情节、绘本画面,走进孩子的内心,打开与孩子的沟通之门,增加亲子感情,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了满满的爱。通过阅读绘本里的幼儿园生活趣事,还可以让孩子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生活。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容易从小动物上幼儿园联想到自己上幼儿园,从森林幼儿园想到自己的幼儿园,孩子的安全感也一步步建立起来。和孩子一起做到心里有数,才能脚下有路,这就是最好的入学准备。

“入学庆典”增信心

·做一做·

仪式感是什么?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感可以为孩子注入安全感,悠悠爸妈给孩子的“入学庆典”让孩子对幼儿园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与希望。生活中我们给孩子的仪式,可以是每天出门前的拥抱,是临睡前的一句晚安,也可以是一个故事。父母的陪伴会让孩子觉得安心,一个有趣的睡前故事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入眠,也会带给孩子安全感,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当睡前故事成为习惯后,不用大人提醒,孩子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故事听完了,现在我该睡觉了。仪式感还可以让孩子拥有清晰的目标。悠悠爸妈的做法让孩子意识到,她即将长大,变化也意味着新的开始。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在尊重孩子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制订一些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的目标。这样的仪式感也赋予孩子一种使命感,还可以给孩子一份美好的回忆。在这些活动中,孩子能感受到被重视、被认同,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相信家人一直都陪伴着他、爱着他。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寻找家庭专属的小仪式,固化它、美化它,坚持下去,成为家庭传统。

养育秘籍5
陪伴参与——用沉浸拉近距离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再微小的成长,也要给他海豹式的鼓掌;教育是你的一万种尝试,我的始终支持;教育是让他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学习;教育就是心里有话大胆说;教育就是倾听孩子的声音;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都用自己的方式发光;教育就是欢乐的一家人各自有光芒;教育就是陪伴,而不是陪着。教育从来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父母的修行。

手机的爸爸

看一看

小海三岁了,在小海妈妈和小海以及幼儿园的共同努力下,小海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的新生活。幼儿园通过亲子入园、分组入园、渐进式入园等方式,顺利地让小海在内的绝大部分孩子消除了分离焦虑。亲子入园,是孩子们在父母的陪伴下认识和熟悉幼儿园环境的方式,可以减轻孩子对陌生环境的抗拒,提升他们对幼儿园的信任。分组入园,则可以让老师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到每一个孩子,从而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渐进式入园,更是让这种短暂的分离以更加平和的方式循序渐进。一轮又一轮的亲子活动参与下来,小海也在妈妈的陪伴下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

可这几天,小海的情绪突然很低落,通过和老师的沟通,小海妈妈了解到,小海看到别的小朋友的爸爸踊跃参加班级活动,也想让爸爸来参加,可总是被爸爸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拒绝,小海生气地说爸爸是手机的爸爸。小海爸爸工作繁忙,压力大,工作之余手机从不离手,很少陪伴小海。看着小海眼巴巴地盼望着爸爸的参与,小海妈妈非常心疼。

于是,小海妈妈灵机一动,让小海学了一首歌——《手机的爸爸》,歌词大意是:“爸爸是手机的爸爸,吃饭走路望着它,睡觉紧紧抱着它,手机是你的宝贝娃。爸爸爸爸,快把手机放下吧,爸爸爸爸,再不陪我我就长大啦!放下手机陪我吧,到田野里放风筝,去大海边数浪花,这才是我的好爸爸!”学会后,小海在家玩耍时唱,洗澡时唱,睡觉前也要唱,唱得乐此不疲。在小海的超级“艺术熏陶”下,在一句句歌词的“催眠”下,小海爸爸终于“醒了”,坚定地说:“小海,这周的亲子活动爸爸去吧。”小海开心得手舞足蹈。

从那以后,小海的爸爸妈妈一起积极参加了幼儿园里各种各样的亲子活动。小海妈妈当了故事妈妈,加入了家委会、膳食委员会,担任了班级里的宣传委员。小海爸爸生平第一次加入了一个音乐组织——爸爸合唱团。不仅如此,在幼儿园组织的“爸爸来了”的亲子运动会中,小海爸爸以出色的表现获得了“超级爸爸”荣誉。小海为此兴奋了好久,见到熟人就会说:“你知道吗,我爸爸可是超级爸爸!”从那以后,小海爸爸不再是“手机的爸爸”,而是小海心里的超级爸爸。

想一想

“丧偶式育儿”“父爱如山体滑坡”……在当今社会,这样的现象非常普遍,孩子的成长没有父亲的加入,就是不完整的。不缺席的爸爸是对孩子最好的富养,爸爸不该变成奢侈品。爸爸能够给予孩子的勇敢和力量是妈妈无法代替的。手机,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但当手机占据了我们所有的生活,影响了沟通、亲子关系、孩子的生活等等,我们应该深思,是否过度使用手机了!手机可以随时“拿起”,孩子却不能随意“放下”。放下手机,做一个超级爸爸吧,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路上,你们真的很重要!

用心陪伴,关注成长

·做一做·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如果人的智力水平在17岁达到100%,那么4岁时,已经达到了50%,可见5岁以前是一个人智力发展迅猛的阶段。父亲粗线条的育儿风格与渊博的知识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养料。父亲高质量的陪伴,能够激发孩子内在的潜能。父亲应该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要为孩子的些许进步骄傲喝彩,给予足够陪伴,注重孩子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正确引领,提出建议

·做一做·

父亲应该为孩子的发展保驾护航,成为孩子成长的引领者。在孩子的成长阶段,父亲的缺席容易造成孩子形成有偏差的价值观。母亲在亲子教育中主要负责孩子的起居饮食、安全等,而父亲作为更为理性的角色,应该为孩子分析所遇难题的症结,并为孩子提供参考性的建议。父亲较强的分析能力以及包容性可以给孩子提供帮助,照亮孩子前方的道路。就像牛顿说的,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取得的成就,父亲为孩子讲解各种知识,告知做人的道理,传递处世的经验,父亲的肩膀可以助力孩子茁壮成长。

勇担责任,以身作则

·做一做·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母亲角色着眼于当下,父亲角色着眼于未来。教育即生活。在孩子踏入幼儿园之前、进入幼儿园,甚至是离开幼儿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贯穿始终的,孩子会潜移默化地学习父母的某项品格、形成某种观念。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教育不是负担,而是一种责任,甚至是一种享受。有了孩子,才让一个男人变成父亲,一个女人变成母亲,父母与孩子之间血脉相连,因此,父母应该是孩子身心成长的良师益友,需要在思想、行为上以身作则,让孩子明辨是非。

养育秘籍6
适时放手——用机会启发“学会”

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原因有很多,因家长的过度保护、过度代办导致孩子自理能力缺失,是孩子对入园产生畏难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有时候不作为就是最好的作为。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让孩子沉浸其中,用自己的智慧完成任务,家长们只需要拿出耐心。孩子一次次体验着独立完成的成就感,慢慢地,就会习惯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自理能力自然就培养出来了。这样的孩子在面对新的挑战时,才会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去应对。

晶晶一定有办法

看一看

开学已经一周了,晶晶成了草莓班里的人气小公主,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她。每到做游戏时,小朋友都会争先恐后地去找晶晶一起玩儿。晶晶的高人气来源于她阳光开朗的性格和独立自主的动手能力。晶晶自己吃饭、穿衣,自己选择喜欢的水果和图书,玩玩具时还不忘跟旁边哭得惊天动地的小朋友分享,遇到困难时还会鼓励自己:“晶晶一定有办法!”这个可爱的孩子在开学第一天就给老师和家长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晶晶妈妈的教育有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于是,妈妈团迫不及待地和晶晶妈妈探讨起来。晶晶妈妈真诚地说:“其实道理大家都明白,有时只是不愿意或者做不到,只要适时放手,增加孩子对家庭生活的参与度就能达到锻炼孩子的目的。”于是,晶晶妈妈分享了一则育儿小故事:

我走进晶晶的房间,发现面前的一切“惨不忍睹”。积木、拼图、毛绒玩偶……乱七八糟地摊了一地一床一沙发;衣服、发卡、魔法棒……散在敞开的衣柜里;围巾、裙子、连裤袜……像刚被洗衣机甩干似的绞成一团挤在抽屉边上;地板中间还躺了个娃娃,脑袋冲地,脚丫子朝天……我没有洁癖,但是热爱整洁。看到这样的场面,瞬间脑子发木,有股火往上顶,但我还是压抑住即将爆发的情绪温和地对晶晶说:“晶晶,收拾一下玩具吧?”

晶晶停下手里正在忙活的磁力片玩具,抬眼扫视了一眼房间的全貌,竟也被惊呆了,但是面对这“不可收拾”的局面,她口气坚决地说:“不收,我还要玩呢!”大多数父母看到孩子把屋子“造”得这么乱,而且还拒绝收拾玩具,可能会大发雷霆。

遇到这种情况,其实我也很生气,但是我知道不能上来就对孩子发火,这并不能解决问题。我用了三步引导法:第一,打比喻告诉孩子我现在的情绪;第二,肯定孩子的观点;第三,帮助孩子拆分任务,然后上表扬。晶晶在这样的引导下终于完成了整理的任务。

想一想

孩子对于生活的参与度,是很多父母都会忽略的问题。有些父母把孩子生活中的一切都代劳了,让孩子只关心学业,好好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用管。但是,如果父母不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不让孩子接触烦琐的生活事务,他就无法体味生活的复杂和难度,就不知道自己的不参与给父母带来多少麻烦,也就锻炼不了生活自理能力。那么,我们要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呢?很简单,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家长需要掌握一些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用比喻的形式,告诉孩子自己现在的情绪

·做一做·

面对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不收?那妈妈龙要喷火喽。”用比喻的形式表达情绪有两点好处。第一,比喻是具体的、生动的,孩子可以迅速理解。“妈妈龙要喷火喽”表达的是“妈妈要生气了”,用比喻的形式,孩子更容易接受,不会被妈妈吓到。第二,父母用比喻说明自己的情绪,也给自己做了舒缓。当我们说出“妈妈龙要喷火”的时候,脑子里出现的是一个卡通形象,这对我们自己的情绪也有放松、安抚的作用。如果我们直接说:“妈妈不高兴了,生气了。”那就会有一个风险——我们会越说越气。这样一来,不但无法让孩子参与收拾乱套的玩具,亲子冲突也会升级。因此父母用比喻的形式表达负面情绪,对孩子、对自己都有好处。

肯定孩子的观点

·做一做·

如果孩子说“太多了!收不完!”我们可以说“哦,确实挺多的。那妈妈龙帮你想想办法?”“确实挺多的”是在肯定孩子的观点,安慰孩子。这时,父母决不能说“哪里多啊?一点儿也不多,很快就能收拾完。你玩的时候怎么不嫌多啊,现在收拾知道多了,下次看你还折腾不折腾……”这不是安慰孩子,而是否定和挖苦,会给孩子的焦虑雪上加霜。“那妈妈龙帮你想想办法”是继续用比喻,同时征求孩子的意见,询问她是否需要帮助。这时候,孩子面对整整一屋子要收拾的玩具,内心是濒临崩溃的,所以父母不要再加压,否则可能前功尽弃。

帮助孩子拆分任务的同时上表扬

·做一做·

家长们再提出建议“这样好不好,妈妈龙帮宝宝龙把房间分成几小块。宝宝龙先收沙发块上的,这里没多少”。这是在帮助孩子拆分任务,降低难度。任务被拆解了,就意味着难度降低了,这会大幅减少孩子的焦虑。既然孩子发现自己做得到,没那么难,也就不会止步不前了。到这一步,父母可以把比喻进行到底。宝宝龙的形象放到孩子身上,孩子会觉得好玩,就像在和妈妈做游戏似的。

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孩子不喜欢做游戏。然后,激励孩子。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宝宝龙多利索呀,肯定一会儿就收完了!想想那个沙发一会儿就干净了,我都高兴!”我们可以给孩子描绘一个可想象的美好场景,鼓励她去做。需要注意一点,鼓励也应把握分寸,不恰当的厚望会压垮孩子。有的父母在激励孩子时,经常会犯目标过于宏大的错误,离孩子的能力、可承受的范围太远,结果非但没有调动孩子的内心驱动力,反而一举让孩子感到巨大的压力扑面而来,因为确认自己做不到而产生恐惧,于是直接放弃。

成长路上我们应给予孩子信任、鼓励和支持,让孩子在这场渐行渐远的旅行中走得更踏实、更坦荡、更坚定。 PyNLlTwmm4NisUNXnc9UOYoaROkHzqRM32gQ0eTWRFAX8mn1GFDB1MrCK/8TAEX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