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让宝宝成功喝上第一口奶

说到“开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催乳师,在很多医院的产科病房里,新妈妈经常会收到印着催乳师联系方式的小卡片,貌似产后请个开奶师、催乳师或者通乳师就万事大吉了。哺乳本质上是新妈妈和宝宝两个人的事,如果新妈妈和宝宝都是健康的,那么乳汁分泌也是自然而然的。只不过对于哺乳这项“工作”,新妈妈和宝宝都需要学习和磨合。

产后2小时内开奶

开奶的最佳时间是产后2小时之内。 这时宝宝正处于警醒期,如果这个时候把宝宝放在新妈妈胸前,会激发宝宝的寻乳反射,宝宝会爬到新妈妈乳房的位置开始吃奶。

如果分娩后即刻进行肌肤接触,并且超过1小时,宝宝会出现自主寻乳的动作,这更有利于宝宝掌握含乳技巧。

母子频繁进行肌肤接触

肌肤接触时,新妈妈皮肤的温度会传递给宝宝,这有利于稳定宝宝的体温、呼吸,减少热量消耗,生命体征的平稳更有利于宝宝在哺乳过程中积极配合新妈妈。肌肤接触多的宝宝哭闹较少,这同样有利于减少热量消耗,这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天非常重要。

母乳喂养要频繁

白天2小时左右喂1次,夜间不超过4小时喂1次, 每24小时哺乳8~12次。 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哺乳姿势和含乳技巧要正确。如果技巧错了,即使频繁哺乳,也只会让新妈妈像“受刑”一样,宝宝吃奶的效果也不好。如果持续几天错误哺乳,新妈妈就会变得沮丧甚至想要放弃。

母婴分离,可以使用奶瓶喂养

如果出现母婴分离的情况,一定要考虑宝宝可能出现乳头混淆的情况。传统的观点认为,过早使用奶瓶是阻碍母乳喂养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用勺子或滴管喂奶。

但实际上,这种方案是有弊端的,比如奶容易凉或是没有吸吮的动作,宝宝以后会不习惯吃妈妈的奶。推荐的方案还是奶瓶喂养,只不过需要使用控速瓶喂法(详见第191页),也就是让奶瓶保持水平,让宝宝的头抬起近乎直立位,把奶嘴更多往宝宝口腔里放,这样宝宝就会主动把舌头伸长,这样的含接动作更接近于母乳亲喂,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宝宝出现乳头混淆的风险。

不要着急加配方奶

很多新妈妈可能会觉得,产后第1天没有什么奶,宝宝能吃到吗?不够吃怎么办?要不要添加配方奶?其实,新妈妈前几天的泌乳量虽然看上去不多,但可以满足宝宝的需求,并不需要添加配方奶。着急加配方奶,往往是担心宝宝吃不饱,或者迫于家里老人的压力。新妈妈要坚持母乳喂养的信念,不要轻易动摇。

月嫂先生碎碎念

在产后第1天,顺产宝宝由于过于劳累、剖宫产宝宝由于受到麻醉影响,都会有较长时间的睡眠,因此新妈妈要每隔2小时就唤醒宝宝吃奶。

肌肤接触对于唤醒嗜睡宝宝非常有效,当妈妈发现宝宝长时间唤不醒时,可以试着脱光宝宝的衣服,让宝宝趴到新妈妈赤裸的胸腹间,并且反复抚摸他,就能帮助宝宝醒来。

母乳喂养第一道难关:生理性乳胀

生理性乳胀一般发生在产后48~72小时,此时新妈妈处于泌乳Ⅱ期,奶水开始增多,更重要的是,血管中的液体渗透到组织中,组织液增多,导致乳房组织生理性水肿。

此时,乳腺导管由于受到压迫,出奶比较慢,同时,乳房皮肤紧绷,新妈妈还会感觉到双侧乳房胀痛,经常将这种感觉描述成乳房像“挂了两个铅球”一样难以忍受。同时,生理性乳胀还往往伴有体温升高的情况。

反向按压和手排奶

在涨奶的状况下,可以用反向按压和手排奶这两个动作,让乳头、乳晕变得松软,有利于宝宝含接。在涨奶的状态下,泌乳细胞会极度充盈,这时最好让宝宝吸吮乳头、乳晕,引起新妈妈的排乳反射,随之刺激垂体后叶分泌催产素使泌乳细胞和乳管周围的平滑肌收缩,乳腺导管随之收缩,将乳汁排出。

局部冷敷,拒绝暴力按揉

当出现生理性涨奶时,局部冷敷也非常重要 。在国外,新妈妈一般会使用冰袋冷敷;在国内,一般建议选择卷心菜、土豆片、冷毛巾等冷敷。

千万不要让人暴力按摩新妈妈的乳房。 这时候如果大力按摩乳房,就相当于用力按摩崴脚水肿的脚脖子,只会加重肿痛。很多新妈妈因为遭遇暴力开奶,导致乳房受伤,影响产后身体恢复。

月嫂先生碎碎念

根据热胀冷缩原理,在水肿的情况下热敷无疑是火上浇油。如果出现了生理性乳胀,一定要用冷敷。

所谓热敷,并不是把毛巾放进很烫的开水里,然后放在新妈妈的乳房上。热敷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温敷,目的是让乳房放松,加速血液循环,促进乳汁分泌。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进行温敷。

◎产后2小时开奶时。

◎ 新妈妈母乳不足,需要增加泌乳量的催乳时间。

◎ 在乳房没有异常情况的哺乳之前。

手排奶的步骤

在手排奶之前,一定要知道泌乳的基本原理。泌乳是一组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受到吸吮的刺激,乳腺组织中的腺泡会反射性地收缩,将腺泡内的乳汁挤入导管内。接着乳腺导管和腺泡的平滑肌收缩,乳头的括约肌放松,于是乳汁便被排出。

如果理解了上面这段话,就能知道手排奶的重要原则:在手排奶之前,一定要有模拟宝宝吸吮的刺激动作,乳汁在刺激之后才能进入导管,即使感觉不到涨奶,也是有乳汁的。

□洗净双手,准备好洁净的储奶容器。用毛巾温敷乳房,避开乳头、乳晕。

□刺激乳房,引起排乳反射,具体步骤如下。

(1)用指腹或掌心轻触摩挲乳头,随后像按门铃一样点按乳头。

(2)轻捻乳头根部,模拟宝宝小舌头在乳根部反复舔舐。

(3)稍稍弯腰,双手分别捧住乳房根部,小幅度抖动乳房,以舒适为宜。

□温和手排奶的具体步骤如下。

(1)挤奶的手掌轻轻捧住并固定乳房,拇指和食指放在乳头上下两侧,虎口呈C字形,食指、乳头和拇指三点一线。手指放在乳晕外侧,距乳头1.5~2厘米处。

(2)拇指和食指指腹的侧面垂直向胸壁方向深压,千万不要用手指尖戳压乳房,着力点应该在指腹侧面;如果在深压时,感受到有阻力,表示深度合适,可以停止。

(3)双指指腹对挤,再次感觉到有阻力时停止并松开。注意,千万不要让手指在乳房上滑动,以避免搓伤乳房皮肤。对挤时,不要太深太用力。建议上下左右斜方向都对挤,呈“米”字形按压至一整圈乳腺。

乳头皲裂,大多是宝宝含接不当导致的

乳头皲裂,大多是宝宝含接不当导致,更准确地 说是因为含乳过浅。 在产后前几天,如果新妈妈哺乳姿势不正确,宝宝含接不良或是存在舌系带偏短、高腭弓等,都可能会导致新妈妈乳头皲裂。乳头皲裂不仅让新妈妈哺乳时产生阵阵刺痛感,而且极易让细菌入侵,引起乳腺炎。

正确衔乳能避免疼痛和皲裂

宝宝正确的含接方式是确保新妈妈可以持续母乳喂养的重要环节之一,正确的衔乳是不会有任何痛感的,如果有痛感,一定是含接错误。

□ 宝宝的嘴巴必须张得足够大,让乳头对准宝宝鼻尖,在宝宝嘴巴张得最大的时候把乳头送进宝宝的口腔。如果宝宝的嘴巴张得不够大,可以通过压下巴、翻下嘴唇等动作,帮宝宝把嘴巴张到足够大。

□ 一定要保证乳腺管在哺乳时呈直线。乳腺管好比是软的水管,有弯折就会出乳不畅。有奶排不出来,不但宝宝吃不饱,还极易引发乳腺炎。

保证大部分的乳晕被宝宝含在口中,下嘴唇一定呈外翻状;乳头一定是越过宝宝牙床的,否则易引起皲裂。

不要涂红霉素药膏

在早些年的母婴护理教科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如果遇到新妈妈出现乳头皲裂,建议用挤出来的乳汁涂在乳头的皲裂处,随后让乳头暴露晾干,这样可以加速破损处愈合。”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新妈妈在遇到乳头皲裂时,一般会选择涂抹乳汁或是红霉素药膏。这两种方法如今都不推荐。

乳汁晾干法属于干性愈合法,伤口愈合时间长,而且会反复结痂。红霉素虽然能预防细菌感染,但由于是脂溶性的,涂在乳头上很不容易清洗,容易有抗生素残留。

一般推荐水溶性抗生素和湿性愈合法。 新妈妈可以先将百多邦(莫匹罗星)这种容易清洗的水溶性抗生素涂在伤口处,随后将水凝胶或乳贴贴在乳头上。这种方法不仅愈合更快,而且不会让乳头结痂。

腭弓较高的宝宝采用半躺式喂养

腭弓较高,就是软腭与硬腭交界的地方拱起。宝宝腭弓较高的话,新妈妈的乳头在宝宝的口腔里会与宝宝的硬腭进行摩擦,会导致乳头皲裂或出现白泡。

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新妈妈尝试半躺式喂养,也就是妈妈的身体呈“葛优躺”,身体与床面呈30度角左右,让宝宝趴在新妈妈身上含接乳头。在引力的作用下,宝宝的头部对乳房会有一个下压动作,可以帮助宝宝含接更深,减少含乳过浅造成乳头与硬腭摩擦的情况发生。

新妈妈可以在身后放好靠枕、被子等,保持半躺的姿势,让宝宝的嘴巴更好地含接乳房,宝宝吃得舒服,新妈妈的乳房也不会因摩擦而疼痛。

乳头扁平与内陷,乳盾不是神器

很多第一次生宝宝的新妈妈担心自己乳头扁平或是凹陷会很难实现母乳喂养,甚至会对母乳喂养打退堂鼓。其实,这样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多吮吸可以改善扁平和内陷

乳头扁平或内陷的新妈妈是可以母乳喂养的,虽然在刚开始母乳喂养时可能会出现宝宝衔乳困难的情况。但是,宝宝在吸奶时,真正吮吸的是妈妈的乳晕,而不是乳头。只要宝宝能够张大嘴,能衔住乳晕,无论乳头是正常、扁平还是内陷,乳汁一样可以吮吸出来。久而久之,新妈妈的乳头也会被宝宝吮吸出来,乳头扁平、内陷也被纠正了。

月嫂先生碎碎念

在哺乳前把乳盾放在温水中温热,让乳盾更柔软,更有延展性。把乳盾由内向外折叠二分之一,放在乳房上,可以用羊脂膏、母乳或水帮助乳盾吸附在乳房上。也可以提前在乳盾孔中注入乳汁,这样宝宝可以立刻吃到奶,鼓励宝宝吸吮。

刚开始哺乳时,妈妈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对挤乳晕的后方,把乳头顶出来,或是握住乳头、乳晕,把乳房塑造成“三明治”的形状,让宝宝去含接,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实现母乳喂养的。

尽量不要用乳盾

一些乳头内陷的新妈妈也会考虑使用乳盾来帮助哺乳,但实际上,乳盾并不是神器。

乳盾是一种由食品级硅胶制作而成的乳头防护罩,可以起到连接新妈妈的乳头和宝宝口腔的作用,减少新妈妈在哺乳时的乳房疼痛。

但是,由于宝宝含住的只是凸起的奶嘴,对妈妈的乳头和乳晕缺乏刺激,宝宝吃起来会非常累。乳房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刺激,新妈妈的泌乳量就会减少。如果新妈妈认为乳盾对练习哺乳有帮助,可以短期使用,但最好还是通过让宝宝正确衔乳来解决乳头扁平、内陷的问题。

奶瓶喂养,要预防乳头混淆

宝宝出生后,很多医院都鼓励新妈妈母乳喂养,即使遇到要添加配方奶的情况,也会让护理人员用勺子或量杯给宝宝喂奶,其实就是担心宝宝吃过奶瓶后出现乳头混淆的情况,也就是宝宝不再愿意接受母乳喂养。

在给宝宝进行奶瓶喂养的时候,一定要规避乳头混淆的风险,还需要注意不要让宝宝过早使用安抚奶嘴。如果宝宝出现了乳头混淆,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会给宝宝进行压舌训练或是用控速瓶喂来调整。

奶瓶喂养让宝宝的舌头无法发挥作用

如果宝宝第一口奶吃的是奶瓶,同时采取传统的45度角喂奶的姿势,奶流进宝宝口腔,宝宝的舌头会顶在奶嘴的前端吃到奶。而母乳喂养时,宝宝的舌、唇、下巴和面颊等会进行一系列精妙的配合,其中关键的动作是宝宝伸长舌头。而奶瓶喂养的宝宝往往不愿意伸长舌头做出裹住乳晕这个动作,这就导致母乳喂养难以成功。

月嫂先生碎碎念

母乳喂养的时候,宝宝要面朝妈妈,胸贴胸,腹贴腹,宝宝肚皮朝天是不对的。但如果是奶瓶喂养,宝宝其实是面向天花板的。如果宝宝习惯了吃奶的时候面向天花板,母乳喂养时,强行将他扭过来,面朝妈妈的胸部、腹部,敏感的宝宝就会很抗拒。这并不是什么麻烦和错误,宝宝需要一个转换过程和时间,当宝宝抗拒时,新妈妈要有耐心。

奶瓶的奶嘴很容易触碰到宝宝的上颚,引发吸吮反射。不像母乳喂养时,宝宝的舌头会呈勺状环绕乳晕吮吸。口腔软腭和硬腭交界5毫米处是宝宝吮吸母乳较舒服的位置。

奶瓶流速恒定,宝宝更容易吃到奶

奶瓶的流速相对来说是比较恒定的,但妈妈的乳房不是。宝宝通过吸吮刺激,引发妈妈的排乳反射,乳汁才能大量排出来,排乳反射结束以后需要持续吸吮,才有下一次喷射,也就是常说的奶阵。奶阵来的时候乳汁量会大一些,流速会快一些,之后奶流量变小、速度变慢,这个过程会循环出现。

而奶瓶的奶嘴只要进入宝宝的口腔,形成完全闭合的空间后,宝宝口腔内部的压力是会小于外部的大气压的,此时奶瓶会自动滴奶,宝宝不需要费太多的力气,只要不停吞咽就可以吃到奶。母乳喂养的宝宝需要调动肌肉主动吸吮吞咽,并且平衡呼吸,这比吃奶瓶要复杂很多,从简单到复杂,宝宝需要一个阶段去适应。

不同型号奶嘴的理想喂乳时间

奶嘴和乳头的质感不同,也让宝宝拒绝亲喂

硅胶的软硬程度和真实的乳房差别较大。 想要调动宝宝的吸吮反射,需要触及上腭,奶嘴质地一般都比较硬,伸进宝宝口腔很容易碰到上腭,吸吮很快就开始了。而新妈妈乳头进入宝宝的口腔时,宝宝需要用舌头垫在乳晕下方,然后开始轻轻地蠕动,将乳头拉长以后触到上颚,才会开始一个接一个的吸吮动作。

宝宝习惯了奶瓶以后,再面对奶量时大时小、时快时慢的乳房,有耐心的宝宝能吸到奶,而没耐心的宝宝就会强烈抗拒,甚至吸两口就开始哭闹。还有的宝宝,一被抱到妈妈身上,就开始哭闹。如果想要从奶瓶喂养过渡到母乳喂养,需要给宝宝适应的时间。

多肌肤接触可以改善宝宝乳头混淆

肌肤接触就是宝宝和新妈妈裸露的皮肤接触,有阻隔的不能叫接触。肌肤接触对改善乳头混淆效果非常明显,这个方法很有效,但很多家庭对此接受度不高。

新爸妈一方面是担忧宝宝受凉,另一方面肌肤接触并非“开关”,一碰就能“打开”。新妈妈需要时间去反复练习,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尝试失败加上周围人的压力,让新妈妈很容易放弃。可以从日常的亲子互动开始,新妈妈多和宝宝聊天,抚触洗澡,然后过渡到肌肤接触。

把宝宝竖抱起来喂奶瓶

一般在接受奶瓶喂养时,宝宝几乎都是半躺着,奶瓶与身体呈90度,此时由于压力的原因,奶瓶的流速会非常快,宝宝会不停吞咽,往往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奶已经下去很多了。奶瓶喂量也很大,宝宝很快就会吃完了,于是当新妈妈正常亲喂的时候就会疑惑,宝宝是不是吃太久了,怎么还不满足?

因此,建议新妈妈尝试把宝宝竖抱起来,给予宝宝后背足够的支撑,奶瓶基本上要平行于地面,让宝宝主动吸,才会吃到奶瓶里的奶。同时在宝宝吸吮吞咽的间隔中停顿休息一下,用这种模拟在新妈妈身上吃奶的动作对后面过渡到母乳喂养也会有所帮助。

月嫂先生碎碎念

奶瓶喂养前,让宝宝与妈妈贴紧,从方向上尽量与母乳喂养类似。这个方法宝宝并不一定马上接受,可以在宝宝不是特别清醒的时候尝试,例如睡前或者刚睡醒的时候。

妈妈可以使用比较大的奶瓶,方便夹住。宝宝吃了一点奶瓶里的奶,不那么饿的时候,家人可以尝试从妈妈身后慢慢把奶瓶抽走,迅速用乳房替代奶瓶。

竖抱宝宝喂奶瓶可以让宝宝主动吮吸,而不是被动接受,不仅能避免呛奶、吐奶,还能模拟吮吸新妈妈乳房的动作。 t57YYv1NUIlN3KBskHX4F8i+5JgYyveEMpoU51vctd11/+VderkcqnVy9YnikYV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