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气息的奥秘

(一)呼吸方法

肺才是人体的呼吸器官,丹田不是。

传统声乐教学最常引用的“丹田”二字还是源于道教,分上中下三个丹田,原是道教修炼内丹中的精气神时用的术语。道教我不懂,但是我懂唱歌。唱歌跟上中下三个丹田都没有关系。那么歌唱时的呼吸用的是哪些部位和肌肉呢?

1.胸式呼吸法。胸式呼吸最主要用到的是胸肌和肋间肌。吸气时,胸肌和肋间肌收缩;呼气时,胸肌和肋间肌舒张。主要表现为吸气时,胸腔扩张变大,呼气时胸腔恢复原状。

很多声乐教师会说胸式呼吸是错误的,但是胸式呼吸本质上也是一种呼吸方法,没有对错之分,可以分析其优缺点。胸式呼吸法的优点是能快速吸气,缺点是储气不深且少,气很容易用完。

胸式呼吸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于快速补充氧气,比如在情绪激动时喘气,或者做剧烈的运动时。但日常呼吸时多用腹式呼吸法。

2.腹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是每个人都必备的技能,因为日常生活中呼吸用的就是腹式呼吸,所以在训练腹式呼吸的时候主要让学生专注于上腹肌和膈肌的运作。吸气时,上腹肌往外顶,膈肌下沉;呼气时上腹肌和膈肌回复原位。主要表现为吸气时,腹部扩张变大,呼气时腹部回复原状。

腹式呼吸法的优点是储气深且多,但缺点是吸气慢,换气时花费时间长。

如果吸气时腹部无法顺利扩张,或是腹部往内收缩,那么就是在用胸式呼吸,此时应该保持胸腔不动,可在镜子里侧身观察自己的胸腔是否有起伏。

需要注意的是,腹部扩张并不是因为气息进入到肚子里或者是丹田,而是因为膈肌下沉压缩腹腔里的脏器,比如肠、胃等,所以腹部突起。人体的呼吸器官只有一个,那就是肺,所以不存在用丹田或者是下腹部储气,更不存在把气吸到盆腔、脚底,等等。

也就是说,如果能提升肋间肌、上腹肌以及膈肌的机能,比如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俯卧撑、平板支撑等,那么对于肺活量的提升,以及气息的控制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一味地强调丹田,可能会让我们模糊和丧失发力的焦点,正确的肌肉得不到锻炼,从而导致气息控制的退步。

3.胸腹联合呼吸法。胸腹联合呼吸法是用声时必备的呼吸方法,也就是胸式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的结合。我们需要先完成腹式呼吸,并保持腹部扩张的情况下肋间肌收缩,再进行胸式呼吸。顺序不能乱,因为胸式呼气排在前的话,气就很难再吸至腹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个杯子,要装满水、需要先从底部开始。

胸腹联合呼吸法结合了胸式和腹式呼吸法的优缺点,好在我们可以根据换气时间的长短来决定我们的配比,如果是需要急速换气,那么胸式的配比会更高,如果慢速换气的话,那就是腹式呼吸为主。

一开始训练时很多同学会遇到这个困难:胸腔和腹腔打不开,或者是打开的幅度极小,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都证明了掌控呼吸的三块肌肉缺乏锻炼,如果接下来可以有针对性地锻炼这些肌肉并且配合气息练习,进步会非常明显。

以上几个呼吸法我们主要注意力都在练习吸气上,因为呼气就是肌肉放松的过程,不需要练习,所有人都能掌握。

(二)呼气与用气的区别

1.吸气。吸气时肌肉处于收缩状态,所以我们会感觉到要用力,肌肉会紧张。在我们练习上面三种呼吸法时可以明显感觉出来。

2.呼气。呼气时肌肉处于舒张状态,所以我们会感觉到放松,舒服。

3.用气。唱歌的过程是没有呼气的,我们是吸气——唱——吸气——唱。由此可见唱歌的时候肌肉也需要做功,才能发声。此时我们应该是处于用气的状态而非呼气的状态。也就是肌肉从收缩的状态缓慢地回到舒张状态,而非一瞬间放松的呼气状态,我们把这个控制肌肉缓慢回复的过程称为“用气”,这样可以跟日常生活中的“呼气”区分开。

也就是说,在歌唱时,我们的肌肉吸气之后要持续用力并缓慢舒张,扩张的胸腔和腹腔会慢慢回复原状,我们就是通过控制肌肉回复的速度和腔体回复的幅度来达到控制气息的目的。当肌肉和腔体回复速度快,我们用的力较少,气息流失就快且多;当肌肉和腔体回复速度慢,我们用的力较大,气息流失就慢且长。

在歌唱时,虽然我们的胸腔和腹腔会慢慢恢复原状,但这并不需要我们刻意练习,因为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就如同人总要走向死亡一样。我们要练习的是如何保健抗衰——也就是肌肉往外对抗发力的感觉,这个过程可以有效提升我们的肌肉力量,提升我们的用气质量。

接下来会有四种气息练习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气息的控制,并且通过实践来逐步掌握气息的控制。

(三)气息练习

1.缓吸缓呼。缓吸时主要用鼻子这一通道吸气,记住在吸气时鼻子不需要用力,要处于一个放松的、通畅的状态就可以了。如果是感冒鼻塞或者是过敏性鼻炎导致鼻子不通畅的同学,在练习时也可以换成用嘴巴这一通道。

缓慢地吸气,用胸腹联合呼吸,完成吸气后定住1~2秒,而后用嘴发“si”音缓慢地把气吐出。我们分三个阶段练习,分别是坚持10秒、20秒以及30秒(12岁以下的小孩可以练习10秒和20秒)。有两个要求,需要在限定的秒数内把所有气用完,并且全程保持均匀吐气的状态。我们在这里说的把气用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把肺部的气息用得一点不剩,而是我们感觉可以马上进入下一步吸气的过程。

有意识地控制气息达到相应的秒数,对于提升我们歌唱的流畅度有很大帮助,因为我们在演唱的过程中,如果前一句没能把气都用完,会发生三种情况:要么把上一句剩下的气都呼出来,然后再吸气,但如果时间不足就来不及了;要么直接吸下一口气,但是吸得不多,吸起来也很难受;要么不换气直接唱下一句,有可能唱半句就没气了。这三种情况都是会影响我们演唱下一句歌词的。

所以我们要养成一个好习惯,估计一句歌词大致需要用多少气息,最好在最后一个字唱完时气息刚好用完。这是一个难度不小的技能,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和训练才可以掌握。

缓吸缓呼适用于速度较慢且换气时间长的歌曲,比如陈洁仪的《心动》以及张靓颖的《木兰星》,句子之间都有较长的时间可以换气。这时我们就可以运用缓吸缓呼,慢慢地吸气,慢慢地送气。但是还有很多歌曲需要我们快速完成换气,而后又要唱很长一句歌词,所以这种情况就要用急吸缓呼。

2.急吸缓呼。急吸与缓吸不同,我们需要同时打开嘴巴和鼻子两个通道来吸气,这就要求我们吸气时嘴巴微张。同样的,不需要用力,两个通道都要处于放松的、通畅的状态。

急吸缓呼主要用的是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辅助。吸气时急速地收缩肋间肌,胸腔快速扩张,从而完成急吸。急吸的时间以不超过1秒为最佳。完成急吸后定住1~2秒,而后发“si”音缓慢地把气吐出。我们分两个阶段练习,分别是坚持10秒和20秒(12岁以下小孩可以只练习10秒)。两个要求跟缓吸缓呼一致。

急吸缓呼适用于歌词较长,换气时间很短的歌曲,比如《起风了》和《少年》,如果在没有练好急吸的情况下去演唱这两首歌曲,换气会非常费劲,唱起来也会非常辛苦。

3.急吸急呼。我们可以以10秒为单位,练习每秒急吸急呼1到4次。这个跟我们练“狗喘气”相似,但是“狗喘气”没有速度的控制,我们把这个换气方法用到歌曲中时可能会难以适应,毕竟歌曲肯定都是有不同的节奏型的。此练习可以提升肌肉的灵活度。主要是注意急吸急呼的速度,可以从慢到快分3~5次提速。

急吸急呼主要用的是腹式呼吸,因为吸气量比较少,不需要太多,而且腹式呼吸的上腹肌和膈肌更容易控制好急呼的力度。

急吸急呼经常用在断音的演唱中,比如《芒种》的副歌部分。另外在花腔断音中应用较为广泛,如《春天的芭蕾》和《军营飞来一只百灵》,在花腔断音部分用的都是急吸急呼。

4.缓吸急呼。缓吸急呼几乎很少用在音乐作品中,毕竟这种“便宜”的情况非常少见。但是在练习当中也有助于锻炼肌肉的灵活度和爆发力。

四种呼吸方法本质上都是在训练呼吸系统的肌肉,心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配合其他的运动,比如俯卧撑、平板支撑等无氧运动锻炼到胸肌和腹肌,慢跑和游泳等有氧运动可以锻炼膈肌,都可以让气息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好。

(四)伯努利效应(Bernoulli's Principle)

大部分声乐教师都解释不清楚气息和发声之间的关系,他们都知道气息很重要,但是又不知道气息是如何影响发声的,在这种情况下盲目练气息就变得非常愚蠢。要搞清楚为什么气息是发声的动力系统,我们就要先搞懂一个物理学名词——“伯努利效应”。

“伯努利效应”也就是“边界层表面效应”:流体速度加快时,物体与流体接触的界面上的压力会减小,反之压力会增加。

在这节课我会直接展示最经典的实验,两只手分别拿着两张A4纸,并往两张纸中间吹气,纸片向中间靠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去详细查阅伯努利效应的其他例子以及实践应用,在此不作赘述。

搞懂伯努利效应后我们看回自己的声带。同理,气流从气管通过时,气管中的两片声带向中间靠拢、闭合,从而发出声音。

需注意的是,平时呼吸时由于声带自然呈“V”形(图1-1),声带两边距离较远,伯努利效应作用非常小,所以日常呼吸并不会发出声音。但发声时,声带后侧的肌肉会将两条声带拉近并拢,呈细橄榄形(图1-2),少量气息通过时就会闭合发声。只要保证气息不断流动,我们的声带就会作有规律的持续的振动。

图1-1 声带呼吸状

图1-2 声带发声状

1.起音

清楚发声原理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发声的练习。首先要练到的是气和声音的结合——起音。

(1)硬起音。硬起音先声后气,也就是在气息还未到达声带前,声带旁的肌肉先把声带往中间挤近一些,然后少量的气息一通过,声带紧紧地拍在一起,可模仿深吸气之后憋气的感觉。硬起音时声带完全闭合振动。

我们可以用数数练习起音:1、2、3……

使用硬起音时要非常小心地注意控制气息,硬起音需要的气息非常少,很多同学会在这个环节中由于送过多的气息导致刮嗓子。硬起音本质上不是一个伤害嗓子的练习,但是好的练习方法如果没被正确地使用,就有伤害到自己的可能性。

硬起音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于大声讲话、吵架,或者情绪激动时说话,主要的特点是音量大,音色强硬且厚,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给人的感觉是情绪化、有压迫感。

(2)软起音。软起音与硬起音相反,是先气后声。也就是在声带自然呈“V”形的情况下,先送出一点气息,而后再闭合。软起音时声带边缘闭合振动。

使用软起音时喉部肌肉要放松,不能既想要送气息(小声),又想要声带闭合紧(大声),这两个目标是不能同时实现的。

日常生活中,软起音常用于小声说话,比如悄悄话。像老人家或是声带受伤之人因声带肌肉萎缩或是无法发力的,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咽喉炎导致的声带肿胀,月经来潮导致的声带充血,等等,也会导致漏气而形成软起音。以上情况,建议先遵从医嘱,完成治疗后再配合声音修复或声音训练课程进行康复训练。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声带肌肉缺乏锻炼,抑或对自己讲的话缺乏自信,从而习惯用软起音说话,导致吐字不清,这样的坏习惯也会使得声带肌肉越来越弱。软起音主要的特点是音量小,音色轻柔且软,虚无缥缈,显露出强大的共情能力。

(3)舒起音。舒起音同声同气,也就是声带处于准备发声状态时气息刚好通过声带,产生舒服顺滑的声音。既不会带有硬起音时声带用力摩擦的声音,也不会带有软起音时哈气的声音。舒起音是声带部分闭合振动。

日常生活中,舒起音常用于正常说话,比如广播。由于舒起音是最舒服而且吐字清晰的方式,所以深受广播员、演员、配音员青睐。舒起音的主要特点是音量适中,音色实但不硬,有距离感,日常生活中用起来会让人感觉理智、中立、可靠,不像硬起音那样情绪化。

三种起音各有千秋,在日常生活中说话时都可以很好地训练,而无需用在唱歌上。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娴熟地运用三种不同的起音,那么对于我们声带肌肉力量的提升是非常有效果的。

谨记一个准则:气与声是成反比的。也就是气越多,声音越小,不能既送气,又大声;反之,声音越大,气越少。只要能够很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准则,那么在练习中就可以防止声带受伤。

以下是KSST的初级课程第一课教案:气息的奥秘。

2.呼吸方式

(1)胸式呼吸(胸肌);(2)腹式呼吸(上腹肌+膈肌);(3)胸腹联合呼吸。

3.自然呼吸与歌唱呼吸

自然呼吸与歌唱呼吸的对比如表1-1所示:

表1-1 自然呼吸与歌唱呼吸的对比

4.气息练习:si(练习用气)

(1)缓吸缓呼练习;(2)急吸缓呼练习;(3)缓吸急呼练习;(4)急吸急呼练习。

5.气息与发声:伯努利效应

起音是气与声的结合,起音的种类和特点如表1-2所示。

表1-2 起音的种类和特点 3MQfEx275xbrncoUzL4fAiENEsJaah003LetsfhTUjrCRWzYSWLnHuZu9Qy6xfu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