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氏演唱演讲训练体系——Kuang's Singing and Speech Training System,以下简称KSST。
我创立KSST的最重要目的是让喜欢唱歌的人,或者有用声需求的职业人,能通过一个更系统、更直接的方法来达到科学用声的目的。
市面上大多数的发声训练和声乐课都是碎片式教学,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学习者达不到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效果,而是时好时坏,上课的时候做到了,但是一下课就忘光。其实就是因为并没有真正学会,只是在教师的带领和自己的模仿下摸索到了一点知识。
KSST不仅适用于零基础的学生,也适合专业的学生,两者从中得到的收益是不一样的。零基础的学生通过学习这套系统,可以成为专业的歌者和用声者;而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套系统,梳理和整合自己的碎片化知识,成为更加优秀的歌者。
我大学四年都是在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演唱专业学习,声乐课是以传统声乐教学为主的,极少接触比较现代的声乐教学,学习了4年之后也不知道声带在哪里,因为专业教师从来没讲过。也可能因为在传统声乐教学当中,并不太在意声带,更多是在意气息。
直到在香港演艺学院读研究生,参加了很多来自国外的大师设置的声音训练课,才开始逐渐发现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优秀又有效的声音训练体系,而我的唱功也是在读研究生期间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就开始想,这么好的教学系统,在中国内地是否会“水土不服”?需要作出什么调整才能更加适合中国内地的学生学习?
经过了两年时间,我通过引进这些国外先进的发声训练体系,融合我12年的教学经验,结合4年在星海音乐学院的传统声乐学习,创立了一套符合中国人学习习惯的,更先进更科学的训练体系——邝氏演唱演讲训练体系。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教授这一套系统,我又创立了“哇哦音乐”,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和改进,立志使之成为中国内地最有效最先进的声音声乐教学体系。
在KSST里一共有六大种唱法的练习,并包含一节课的气息训练,掌握整套体系的唱法大概需要60个课时(45小时)。六大种唱法分别是:真声、假声、咽音、呜咽、美声、喊唱,其中细化为25种训练方向,包含约德尔唱法、藏腔、戏腔、怒音等专业学生都难以攻破的难关,学生必然可以从中收获颇丰,并实现唱功的飞跃!
1.掌握世界上不同音乐风格的演唱方法
2.提倡音乐能促进个人成长
3.视音乐为一种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方法
4.优先把KSST的教学视为:
(1)学习唱法的不同维度(分类、转换、记忆)。
(2)对于声乐生理的学术学习。
(3)学习相关演唱技巧。
(4)学习音乐基础/素养。
音乐教师和作曲者更易于视他们的工作目的为直接与世界衔接,因为音乐的材料正来自世界。若你喜欢,可以把“世界”设想为音乐教师和作曲者的课程。
我们最重要的宗旨乃是透过科学和艺术的形式去获得深入的理解(不单是教授“模仿”或“肌肉发力”的技巧)。
教师的责任是,无论学生年龄大小,都应注重培养演唱时各肌群正确发力的感知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我喜欢“开启一扇门”的概念。但就我所带领的那一节课,我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我原本准备让学生学习的,跟课程结束后他们真正学到的都是什么?我们所能知道的,是“有一扇门可能被打开了”。
在课后与学生们讨论、观察他们的练歌或作业打卡记录、听他们家人朋友所说的,或注意到他们行为上的改变,我们大概可以点滴地收集他们都学会了些什么。但这浮现出来的图像需要时间。有些事情可能会在课程进行中、刚下课时、第二天、第二周,或下一期课程呈现出来;又或者所学的东西不会完全显露出来。我们要坚持识别“这扇门”。
有些人学习音乐不打算受制于“学习领域”而刻意去学习些什么,琴房里的学习可能是间接的,学习会出现在“辅助意识”。
理解只可以从直接的经验,或透过艺术形式所传达的经验去达到,其中一个媒介就是演唱音乐作品。
音乐教育里倡导个人成长哲学的先驱者们强调的是自我表达、自尊感、敏感度、个人独特性以及成熟的过程。
个人成长哲学的提倡者很关注在学习过程中,识别它的情感维度。
这些也许能被称为“软性”的目标。
当我们要评估的是“理解”,而非技巧的知识或事实时,我们需要依赖一段时间内的细微提示。
我们可从学生能否从演唱中跳出来,并反思他们在过程中或是完成后的演唱来作判断。这反思可以通过“倾谈”“写作”或“视觉表达”等方式;我们可以搜集各种线索,去观察学生如何把他们课上的理解应用到“现实”不同场合的演唱情境中(如表演、比赛、录音、考级等)。
评估可考虑“成果”——比赛和考级的成绩,以及“过程”——练习的录音或录像。
1.本书是提供给所有KSST学员和导师的教学辅助用书,所有唱法的准确演唱方式应以课上导师教授为准。
2.本书是KSST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指导,若在无KSST专业导师指引下进行练习,导致声带损伤等健康问题,后果自负。
3.了解更多KSST相关知识,请联系KSST全国独家合作机构——哇哦音乐,进行线上或者线下课程的学习。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