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地描写
——读舒新城先生《故乡》的感想

前些日子读了舒新城先生的《故乡》,知道了内地的许多情形,觉得很有意思。我们这些人对于现代的中国知道的实在太少;自己住在大都市里,处处用大都市的眼光看,好像高远得很,有许多地方却不切实际。我们所看到的往往老是一个角落;凭你怎么大的都市,就说北平、上海吧,在整个中国里,也只算一个角落罢了。北平、上海有它们可爱可恨之点;但内地许多城乡市镇,也有它们的可爱可恨之点,为北平、上海所没有的。内地是真正的中国老牌,懂得内地生活,才懂得“老中国的儿女”;若用北平、上海等处来概括一切,那只是抹杀一切罢了。

现在研究内地情形的渐渐多了,这是好现象。新文学里的内地描写,从鲁迅先生创始,小说中以内地为背景的不少;近年来茅盾先生《春蚕》等篇是大家都知道的。散文里向这方面取材的,却似乎还不多;除了游记的一部分。过去的散文大抵以写个人的好恶为主,而以都市或学校为背景;一般所谓“身边琐事”的便是。老这样写下去,笔也许太腻,路也许太窄;内地描写却似乎正可以济其穷。

游记里的描写常嫌简略,而走马看花,说出来也不甚贴切。报纸上倒不时有内地情形的记载,简略是不用说,面板板的没生气,当然不能动人。现在所需要的是仔细的观察,翔实的描写。一种风俗,一种人情,一处风景,只要看出它们的特异之处,有选择地、有条理地写出来,定可给读者一种新知识,新情趣——或者说,新了解,新态度。这种了解与态度,在实际上即使一时还不能发生影响,但是做了中国人,多了解中国一些,总不坏的。

这种内地描写,哪样人动手好呢?生长在本地的人,情形最熟悉;可是眼界小,缺乏参考比较的资料,怕说不出什么来。他们只生活在一种环境里,没有别种亲切的体验;如鱼相忘于江湖,虽有苦乐,却觉得都是自然的,不生什么疑问。旅行人呢,又苦于情形太不熟悉,居留期也多不长;他们所得的,常是片段的浮浅的经验,说出来没有多少分量。最好是生长在本地而又在外边来去的人;其次是长时期旅居的人。但是还得有眼有笔;有眼才能看得透,有笔才能写得动人。近来《独立评论》上也常见记载内地疾苦的通信,比一般报纸上的要翔实些;可是只是散漫的报告。假如能够再加组织,再加发展,便更可引人注意,而成为文学作品了。

所以最适宜于动手的,是寒暑假回家的大学生高中学生。其次是假期旅行的知识分子,——近几年假期旅行之风渐盛,大学教授更多。这原是外国脾气,为的是变换变换环境,本意在个人的愉快。但是在现在情形之下,似乎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到内地看看,作一举两得之计。倘若像现在的样子,都跑到青岛,庐山,南京,上海去,那么,酒食征逐之外,似乎好处很少。至于内地旅行不便,也是实情;但是交通渐渐改善,先拣火车通的地方去也未尝不可。

话说回来,这种描写用不着欧化的文字。内地生活,欧化的成分极少,用本国的文调尽可表现。像《故乡》写得就很显豁,很活泼。这本书原来是写给一个朋友的许多信集成的,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这种谈话风的文章,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只要下笔的时候,心里想着是在写信就行,并用不到如何训练的。至于掺进些报章气味在这种文字里,原也无妨,不过怕读者觉得不大真切。总之,也不必太严格讲求技巧;因为那么着,动手的人就少了。 kwtiWIhQTc9EXNGDCymTNki9riaA3dNyrb5PdyWl6fpnPme8FiUudTWGlkeybve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