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张德芳:密林深处的抗日医护中心

在贵阳市图云关森林公园内苍松翠柏掩映之中,屹立着一座“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纪念碑呈菱形,正面分别刻有用中英文书写的碑文:

为了支援中国抗战,英国伦敦医疗援华会组成医疗队,于1939年来到贵阳,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作出了贡献,兹刻碑以志不忘。

纪念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
中国共产党贵阳市委员会
贵阳市人民政府
公元一九八五年九月立

碑文的上方是象征国际主义的地球形浮雕,在浮雕之上用红色大理石镶成国际红十字会会徽。碑的左右两方分别刻有用中英文书写的国际援华医疗队医务工作者名单。

在纪念碑的旁边约50米处,立着一座别致的陵墓。墓前石刻花圈饰以橄榄枝和花卉,两侧刻有用中英文书写的碑文:

英国女医生高田宜,1941年来华支援我国抗战,翌年,侵华日军投掷细菌弹,她为防治菌疫,不幸以身殉职,兹刻碑以志不忘。

国际援华医疗纪念碑和高田宜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逢清明时节,都有大批的群众前来凭吊和祭扫,接受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国际援华医疗队是于1939年远涉重洋来到贵阳图云关的。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侵略我国。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和日寇展开了浴血奋战,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迅速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自由,抵抗日本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得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同情和支持。1939年秋,在英国共产党的支持下,为了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英国伦敦医疗援华会出面,组成了由卡内蒂·弗拉托为负责人的国际援华医疗队。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辗转来到贵阳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投身于中国人民抗战的救死扶伤工作中,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国际主义诗篇。国际援华医疗队有二十几个外籍医疗专家学者,他们分别来自苏联、德国、英国、奥地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匈牙利、波兰、法国等10余个国家。这些国际援华医务工作者加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各个救护队和医疗机构中,和中国的医护人员一道奔赴各个战场,进行战地救护,为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英国女医生高田宜(中国名)就是其中之一。1941年,日寇在广西投掷细菌弹。高田宜不顾身患感冒,要求参加赴疫区的防治工作。临行前,她在自己的身体上作疫苗试验注射,不幸中毒牺牲。高田宜把自己永远留在了中国的热土上,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她。

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和高田宜墓的这个地方,原来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西南大后方的医疗中心——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旧址。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以下简称红会救护总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成立的一个战时救护组织。该队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成立于汉口,后来随着抗战时局的变化,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便由汉口迁往长沙、祁阳、桂林,1939年春迁至贵阳图云关。

图云关是进出贵阳的重要关隘,是昔日黔桂公路的必经之地,距贵阳城区约5公里。图云关雄奇险要,群山横卧;山上林木葱茏,花草繁茂,风景秀丽。解放后辟为森林公园,被称为筑城翡翠。红会救护总队迁至图云关后,在总队长林可胜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加之海外华侨团体的援助,很快发展壮大起来。总队除了内设办公室、医务股、材料股、运输股、总务股外,还有9个医疗大队,辖40个医疗中队,94个医疗区队和9个手术队,人员达1200多人。红会救护总队与国际援华医疗队、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陆军总医院等医疗机构联为一体,在图云关形成了一个集教学、治疗、技术、设备很强的后方医疗中心,其人员多时达数千人。

▷ 外籍援华医生在贵阳国云关的合影

红会救护总队的几个医疗大队分赴几个战区,然后分派到各个战场,实施战场救护任务。红会总队除向国民党战区派驻医疗队外,也向我党领导的根据地派驻医疗队和发送医疗药品和物资,但数量不多。因此,总队长林可胜还遭到了上级的责难,甚至引起了蒋介石的不快。1940年夏,林可胜到重庆军医署出差,蒋介石接见了他。蒋对林稍作赞赏后,便要他注意“乱党分子”的活动,要林回去后好好整顿。林从重庆回来后不久,重庆便在总队成立了政治部(后来改为特别党部),监视林的行动和查禁进步人士活动。1942年,林可胜被迫辞职,1943年他去昆明,专任远征军军医视察总监的闲职。林辞职后,重庆中国红十字总会派秘书长潘习萼充任。潘改变了救护总队为战地服务的大方向,而是在大城市办医院,于是,红会救护总队的使命便结束了,人员被分调到各个医疗机构。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红会救护总队党组织的建设。在红会成立之初,我党便派毛华强、冯骥、黄群三个同志以流亡青年的身份到卫生署战时卫生人员训练班受训,在学员当中从事革命活动。1938年夏,党为了加强红会救护总队的工作,在该队建立了党支部,郭绍兴同志任支部书记,隶属于中共长沙市委北区委员会。1939年春,救护总队迁到贵阳图云关,遵照上级指示,红会总队党支部与八路军贵阳交通站袁超俊同志接上组织关系,并接受袁的领导。袁超俊同志借口医治胃病住进红会医院,主持召开了红会总队支部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总支委员会,郭绍兴任总支书记,高忻、毛华强、章宏道(即章文晋)任总支委员,下设贵阳、桂林、运输股三个支部,分别由郭绍兴、高忻、章宏道兼任支部书记。总支委员会的任务,一是继续团结争取林可胜总队长,同情支持我党的革命活动;二是利用运输股的有利条件,向后方运送宣传物资,宣传我党的政策;三是在救护总队做好宣传工作;四是积极发展党员。红会救护总队党组织的成立,对于宣传我党的主张和政策,向我党抗日根据地选送医务人员,运送医疗物资、药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40年,国民党特务组织在红会总队中查禁宣传我党的刊物书籍,逮捕地下党员。鉴于形势恶化,上级党组织决定红会救护总队党总支停止活动。

同红会总队一起驻在图云关的,除国际援华医疗队外,还有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和陆军总医院。

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由军政部管辖,但在培训计划和管理等方面,均与红会救护总队和陆军总医院有密切的联系,主要教学人员大多来自这些单位,救护总队总队长林可胜就是该所的主任。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下设学员大队和学生大队。学员大队是对在职军医的短期培训,每期时间为六个月。学生大队是教育培训,时期较长,如军医教育班就要学七八年。此外,还有高级护士教育班和初级护士教育班及检验班。抗战时期,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培养了大批的医护人员。

贵阳陆军医院成立于1944年,创始人是林可胜博士。该院隶属于军政部军医署,抗战胜利后属联合勤务总司令部。1947年,贵阳陆军医院改名为贵阳总医院,1948年改为第九总医院,1949年又改为海陆空军第五总医院。该院是当时西南两大陆军医院之一(另一为重庆陆军医院)。该院的前身是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的实习医院,改为陆军医院后仍然是该所的实习医院。贵阳陆军总医院的医疗技术力量很强。医务专家教授分别来自协和、上海、中正、同济、华西、贵阳、圣约翰、中山、齐鲁、昆明等众多著名医院和医学院,还有部分外国的医学专家学者。该院有较好的教学医疗设备。X光机、微生物检测、生化和临床检验等设备齐全。有较强的护理能力。护理人员大多是一些从高级护士班毕业的。该院有床位300多个。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贵阳陆军医院除院长张祖棻只身去台湾外,其他人员和设备基本保留完整,投入了新中国怀抱。 vclY0p0UmK8xmRmSc4IbLjrhZTjkfGbW29uzhbwNqu4q6Fkx1lDhBaJSqA0B6z2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