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新武汉报》是在汉口《大刚报》公私合营的基础上改造组建起来的。《大刚报》曾对中国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做过有益的贡献,因此在武汉解放后能够获得人民政府的批准继续出版。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寇侵占平津。同年11月9日,在河北保定筹备的《大刚报》迁河南郑州创刊。该报由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河南省主席刘峙资助创办国民党中宣部协助津贴。刘峙派所属政治部党务科长毛健吾为社长筹备办报。
日寇继续南侵,《大刚报》于1938年6月8日迁信阳出版。这时国民党中宣部停止津贴并着令停刊。大刚报社人员激于义愤,决心凭自己的力量办报纸。日寇逼近信阳,大刚报社又迁至湖南衡阳,于1938年11月1日复刊,杨潮、俞颂华相继任总编辑。
报纸办得有起色,发行量增加,经济情况好转奠定了发展的基础。1944年春,日寇大举南侵,大刚报社同人忍痛撤离衡阳,于同年7月10日在广西柳州复刊。在柳州停留出版55天后逃往贵州,于10月15日在贵阳复刊。抗战期间,《大刚报》敢于表达坚持抗战、坚持进步、坚持团结的主张,做过一些有益于人民的宣传鼓动工作,曾在中南和西南几省产生一定的影响,受到读者的信任和支持。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大刚报》先后在汉口、南京出版。不久,南京《大刚报》被国民党陈立夫控制,成为国民党的报纸。在南京大刚报社工作的一部分同人陆续回到仍为民营的汉口大刚报社。《大刚报》在汉口出版以后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部分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的参与下,在言论和报道中逐步避开国民党当局的封锁和控制,发表了一些维护人民利益揭露国民党当局罪行,以及护厂护校迎接解放等报道和言论。
武汉解放前,大刚报社的地下党员曾卓、杨坤潮等与中共武汉地下工委文化新闻工作组保持联系。1948年12月副总编辑欧阳柏到香港找当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工委文委书记的邵荃麟,汇报武汉形势的发展及《大刚报》的处境。邵荃麟指出,报纸一定要办下去,有报纸在就能团结一大批人,以待解放,开展工作。
副总编辑黄邦和投奔中原解放区后受命返回报社,不少采编人员分别同武汉外围中原军区、江汉军区、鄂豫皖边区的城工部取得了组织上的联系。
《大刚报》也公开在报纸上报道解放军节节胜利以及重要城镇相继解放的消息,转发中共中央新华社不少重要文件、文章。解放前夕在社论和消息中要求全市人民保持镇静,维持社会安定,保护国家财产。5月上旬,大刚报社奉命暗地翻印了8万份《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城市政策、工商政策等文件,开始秘密在武汉三镇张贴和散发。
1949年5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武汉解放,《大刚报》印发号外。次日,《大刚报》第一版刊登了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大幅照片,报道了武汉解放的历史篇章。此后大刚报社在武汉市军管会文教接管部的领导下工作。
《对〈大刚报〉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