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西北七里的虎丘,原名海涌山,历来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公元前500年的春秋时代,这里就建有吴王的行宫,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史记》上说,著名的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就把他葬在这座小山上,葬后有白虎踞其上,所以就叫虎丘。其实这座只有30米高的小山的形状很像一只老虎蹲在那里,或许虎丘之名是由此而来。
因为是吴中名胜、前王行宫,晋代司徒王珣兄弟建别墅于此。后舍宅为寺,唐时的寺名叫报恩寺,宋时改为云岩寺,清代又改称虎丘禅寺。虎丘寺宇都是沿山而筑,加之虎丘本身不大,因而寺宇将山包绕了起来,故有“山藏寺内”之说。可是虎丘不变,而建筑物却常毁,仅宋代至清末,寺院建筑便历经兴衰七次之多。现遗存的古建筑,除了宋初所建的云岩寺塔和元代所建的二山门外,其余都是近代重建的。这又是一个寺毁塔存的例子。
云岩寺塔因为在虎丘之上,习惯上就称为虎丘塔。清代甚至连寺名也干脆改为虎丘禅寺。
虎丘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屹立在虎丘山上已历千年,已成为名城苏州的象征,是江南第一古塔。
▷虎丘塔
虎丘塔是一座八角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共七层,塔身高约47米。由下而上逐层收缩,轮廓微呈弧形,外观雄浑古朴。每层施平坐、腰檐、柱额、斗拱及门窗,每层高宽层层递减。塔内部由外壁、回廊、塔心(又称塔室)三部分组成,八面均辟壶门,每层有楼梯可通。枋上尚留有许多图案式的彩画,刷以红、黑、白、黄、绿诸色,鲜明瑰丽,古趣盎然。尤其是数十幅写生牡丹,雍容华贵、风姿绰约,俨然宋画。
据记载,云岩寺塔曾七次被焚,屡经修缮。咸丰十年(1860)大火,塔刹和腰檐、平座栏杆均被烧毁。至解放初期,塔已临近崩塌。1956年冬开始抢修,在塔内二层隔层间发现了秘藏千年的五代至北宋文物,其中有晶莹如玉的越窑青瓷莲花碗、精致的檀龛宝相和檀木经箱,以及涂金塔、铜佛像、铜镜、锦绣经帙等。
虎丘塔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有极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这座塔可以作为我国江南宋塔建造开始了砖木混合结构尝试的标志。与之齐名的江南古塔,只有杭州的雷峰塔,但雷峰塔因年久失修而于1924年倒塌。这样,江南宋代高塔仅存虎丘塔一座了。
虎丘塔的出名,除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它的倾斜,是一座著名的斜塔。早在300年前的明末,虎丘塔就已倾斜得很明显了。明代人去维修此塔时重建了第七层,有意把这层扶正,但也无济于事,塔继续倾斜。虎丘塔塔心轴线倾斜2.33米,倾斜度为2.84°。
有一种说法,叫“十塔九斜”,这话多少有些夸张,但不少的古塔倾斜则是事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塔下的地质状态不均匀。虎丘塔坐落在虎丘之上,山岩本身是倾斜的。塔的基础底面则又是平的。基底下面的覆盖土一边厚一边薄,一边软一边硬。如果上边放一个很轻的东西,也许不要紧,但虎丘塔重达6000多吨。我们的古人那时还不懂现代工程力学,无法通过计算来确定怎样扩大塔基面积,减少单位面积上的压力,从而保证塔的稳定。那时候多半是凭经验,就大胆地在这块山地上建起塔来了。随后,由于雨水渐渐渗入地下,将山土向山下冲刷,地基的不均匀性发展了,塔基就开始向山下方向倾斜。而且,一旦倾斜就会产生恶性循环:越向山下倾斜,山脚方向受到的压力就越大;而压力越大,就会越来越倾斜。如果虎丘塔不是砖砌而是钢筋混凝土的,那么按照以往的速度,它至少还可以坚持1000年。
《中国的斜塔虎丘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