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庆生:阳朔西街三千年

阳朔山水

史载,人文之初便有先民在阳朔这片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其人居历史已有5000年。早在秦王朝“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之前,阳朔西街景区就有了村落,名羊角村。《阳朔县地名志》言:“因其北有一石山双峰对峙,形如羊角,名羊角山,村因山名,为羊角村。”

阳朔镇作为一个城池,是在元代至正七年(1347),知县明安溥化“始依山建城,自都利(山)绕鉴山(碧莲峰),建敌楼,辟四门”。明景泰三年(1452),“县令吴洪宇于东一带继筑百余丈”,“东西长500步,南北宽900步”,城区面积将近1.5平方公里。这说明,早在元代,“西街”已围入城中,但是还没有“西街”这个名称。直到清康熙十三年(1674),才有了“西街”这一地名,而它的得名,没有任何别的含义,纯因其地理位置处于漓江西岸,其走向由东往西而然,恰好与隔江相望的“东岸”相对。此时的西街已不是羊肠小道,而是有两米宽的巷道了。

算起来,西街之名流传至今已有330多年的历史。可是,它由一条羊肠小道,拓展成为举世闻名的西街,却经历了不下三千年的人世沧桑。

元城墙,与漓江平行。沿东城墙西侧,有条路叫作“半边街”。小街两边,一边是城墙,一边是民房。而城墙外侧,濒临漓江,从水东门到青阳门,有一条宽达十几米、长约400米的“长廊”。那里建有许多吊脚楼,是妓院、赌场、烟馆最为集中的地方。入夜,四四方方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嫖客、赌徒、吸毒者趋之若鹜。——这可能是阳朔最早的“红灯区”。阳朔人对城墙根的“吊脚楼”颇有感慨:“一道城墙,三条死路。”这说明,阳朔市民对黄、赌、毒这些社会丑恶现象,早就深恶痛绝。及至1980年,为打造滨江路,拓宽路面,县委县政府一声令下,拆除已有644年历史的古城墙后,仅保留了水东门城门。考虑到青阳门乃重要古迹,考虑到阳朔市民的情绪,外移数米,按原样重建。元城墙、明城墙、半边街遂成历史。

清末民初的西街很窄,街道两边的住户,可以隔街伸手相握,可以互递东西,长度也不足400米。江西会馆(乐得法式餐厅)以西仍是荒地。民国初年,街延伸到城中路口(影剧院前)。民国十五年(1926),桂林至荔浦公路贯通,拆除了横亘城中路口的一道城墙,使西街与桂荔公路相接,延长至800米。民国二十四年(1935),时任县长的杨仁杰下令拓宽西街,两边房屋从上到下“一刀切”,各削掉3米,使之宽达8米。从那时以后,西街的格局没有太大的变化,只不过,民国时期赶时髦,把西街称为“西马路”。1949年11月25日,阳朔解放,遂仍称“西街”。

《西街史略》 0sdCwtXzTbW9XNbL7KQ0+o3zvym4K9Lz8O/KgPLBXWHQf3NPZrMJwobSpqI4U+F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