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高烽煜:岳麓山下的千年学府

风景秀丽的岳麓山下有一个峡谷,因周围长满苍老的枫树与挺拔的翠竹,人们称它为青枫峡。一进峡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爱晚亭,亭因唐代诗人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诗句而得名。亭下是一泓清澈见底的池水。站在池边,透过翡翠般的竹林向下望去,那飞檐青瓦灰墙的建筑群,便是闻名遐迩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正式成立是在北宋开宝年间,即公元976年。最早在这里办学的却是两个和尚,其中一个叫智璇。因唐末战乱,文教不兴,而湖南地处偏远,更为落后。两位和尚推崇儒家重视教育的传统,在此斜地建屋、购书办学,使周围子弟有了一个求学的场所,初步具备了一个学校的雏形。北宋开宝六年(973),尚书朱洞出任潭州(即今长沙)太守。在众人的要求下,官方拿出一些银两,将僧人办的学校改建为书院,这就是最初的岳麓书院。初创的岳麓书院,共有讲堂五间,斋舍52间。学生在讲堂听课,在斋舍自习。以后书院规模虽不断扩大,但这种中开讲堂,东西序列斋舍的格局一直保持到底。

咸平二年(999),潭州太守李允则在任期间,在旧有书院的基础上加以扩建,使岳麓书院成为一所设施完备的正规书院。首先他争取到国子监的赐书。这是岳麓书院首次得到朝廷的赐书,为了放置这些图书,修建了藏书楼。当时一般学校都有拜孔子祭祀先哲的传统与场所,为此设置了“礼殿”,当时又叫“孔子堂”。从此,由讲学、藏书、供祀三个部分组成的书院规制正式形成。李允则还首开水田,作为岳麓书院的学田,为书院以后长期稳固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李允则所奠定的这个格局在全国是比较早的,所以其他书院纷纷效仿,此后数百年,相沿因袭……清政府对岳麓书院不仅非常重视,康熙皇帝曾为书院赐“学达性天”匾,乾隆皇帝赐“道南正脉”匾。至今,此二匾仍高悬于书院讲堂正中。

▷岳麓书院鸟瞰

▷湖南大学1935级土木系毕业生合影

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岳麓书院在清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无论是教学、藏书、刻书等方面均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先后主教岳麓书院的山长有近40位,培养了17000余名学生。这批人才,活跃于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教育、学术思想各个领域中,有的成为中国近300年历史上的显赫人物。这批著名人物有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李元度、曾国荃、唐才常等。这一人才群体不仅为岳麓书院历史增加了光辉,而且为推进湖湘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岳麓书院于公元976年创办,到1903年,新任湖南巡抚赵尔巽改岳麓书院为湖南高等学堂。1912年,湖南优级师范学堂迁入,再改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杨昌济、徐特立曾在此任教。蔡和森、邓中夏、李资特、舒新城等曾在此就读。1926年2月1日,正式定名省立湖南大学。此后,湖南大学继承岳麓书院,一直相延办学至今,从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一所千年学府。

《弦歌不绝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yefC+pbSpqtXj4pD1Let2Tq9IjGh5iGMxd2NVTFx2KaV72KXAj0VaqNG+0hXul5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