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张仲昆:臬后街,百货批发一条街

1949年前,长沙西区境内有一条颇不显眼的麻石小街,这里,人烟稠密,店铺栉比,生意十分兴隆,它就是遐迩皆知的长沙百货批发一条街——臬后街。全街包括住家户不过百来个门牌,而其中经营百货批发的大小商店却曾达60余户,是全市的百货批发中心。

臬后街位于今长沙市东西两区交界的黄兴中路西侧,东起司门口,与东区解放路相接,西止朝阳巷口,与朝阳巷相连,全长251米,为城市建设规划中的解放路(西段)延长线,直抵湘江江边。其街名由来,据《长沙县志》记载:清康熙七年(1668),臬司赵日冕建臬台衙门(清时主管司法刑狱的官府)于司门口西侧(即今长沙市公安局所在地)。臬后街以位于臬台衙门后侧故名,虽民国建立,衙废,而街名仍沿袭未改。“文化大革命”期间,横扫“四旧”,曾一度更名朝阳街,但1986年通过全市街道地名整理,仍恢复原名至今。

长沙商业市场发轫于湘江沿岸,后逐步由西向东内伸,由小西门(旧称德润门)、大西门(旧称驿步门)而坡子街、臬后街、西牌楼至红牌楼、司门口、八角亭(皆今之黄兴中路),联成一块,成为旧长沙城区的商业中心。旧时长沙商业市场多为行业集中经营,以利相互竞争,如大西门的油盐花纱、八角亭的绸布、药王街的鞋子、西牌楼的夏布、化龙池的油靴、老照壁的雨伞、三朝宗街的粮食、南阳街的书铺、坡子街的金融、药材等等,臬后街则以经营百货为主。

百货业是随着手工、轻工业的发展和洋货不断输入而兴起的一大行业。最早一般日用百货,除麻线、纱带、罗布巾等少数本地手工业品外,其他花边、草席、扇子、缎带、京花、牙粉、牙刷、镜子、梳篦以及胭脂、水粉等妇女化妆用品及针、线、扣、夹等商品,均仰赖江苏、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输入,由丝线铺、颜料店兼营。后苏广货品逐渐行销,继有专营苏广货物的店铺开业,名曰苏广杂货店,行业亦称苏广业。光绪三十年(1904),长沙被辟为通商口岸以后,海禁大开,洋货大量输入,苏广业扩营洋货,并占购销十之七八,尤以日货抢占市场最大,约占洋货输入的一半。时日商在长沙经营杂货生意的有盐川、大石、日丰等洋行,均设在西区沿江一带。主要经营品种有洋伞、洋碱、香水、玩具、镜子、帽子、洋袜、汗衫以及被面、绒巾、洋灯罩、玻璃器皿等。原苏广杂货店又多改称洋货店或苏广洋货号,至民国二年(1913),长沙苏广洋货号多达200余家。

民国八年(1919),五四运动后,提倡国货,抵制洋货的浪潮席卷全国,苏广业是查禁洋货的重点对象,是年7月7日,湖南省会各界在教育会举行焚烧日货大会,并严惩顽抗奸商,此举震惊全国,苏广洋货店不敢再进日货。与此同时,振兴国货,上海轻纺工业相继创建,产品畅销全国。民国十五年(1926),北伐军进入长沙,省会各界再度掀起抵制洋货运动,外商在湘势力日益削弱,国货逐渐进占市场,且经营品种广泛,可谓百货俱全,各苏广洋货店,又纷纷改名百货店,苏广业改称百货业。

随着国内轻纺工业的发展,长沙百货业也日益兴旺,殷实大户直接派人到产地进货,并多在上海设庄驻站,电传行情,沟通信息,商品运回长沙,转销各县城乡镇和本市门市零售,百货批发由此应运而生……

《昔日长沙百货批发一条街》 tmn2QmnwPxxOcN9jNYsI+J+lbyBPG0AMb4N/HOWXQyZTQfXyrhfOEChy5WQzxk+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