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立山:白沙井,长沙第一泉

在长沙天心阁以南的回龙山山下,有用石栏杆围着一字排列的石砌小井,这就是遐迩闻名的“长沙第一泉”——白沙古井。泉水自井底石缝中涌出,日夜流之不尽,亦不外溢。贮入桶、缸中,侧视能见底层浮现水面,清澈如镜。

据《湖南通志》记载:“白沙井在善化县东南二里。仅尺许,最甘洌,汲云不竭。”清代长沙分置长沙、善化二县,白沙井早已载入志书中。

因白沙井水纯净甘洌,取之不竭,在长沙有自来水前,曾供应城市部分人口的饮用,一些有名的茶馆,如城南阁、望湘阁、达仁楼、天心阁等,均用“沙水名茶”招徕顾客,生意极为兴隆。长沙人爱饮白沙井水。许多市民除了自己去挑水外,还有一批200多人的专以贩水为生的劳动者。先父王顺生,原系乡间雇农,值荒年收成无着,携全家老幼来白沙井旁,佃卢家大屋的一间房屋居住,即以贩水谋生,先父贩水十数年后,我在此出生,幼年所见所闻,而今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

1949年以前,白沙井的四口小井分为“官井”(即公井)、“私井”两类。东头的两口属私井,又称茶馆会上的井,在此取水要上会。会费是四块银圆,由总管经收,不上会者,不准在此两井取水。先父到白沙井半年后上了会,后来,长兄王炎、王昭也上了会。因为上会的人不多,排队舀水时,可以少费时间,西头的两口所谓官井,任何人都可取水。排队的水桶宛如一条长龙,经常在300担左右,实为壮观。若逢久旱不雨时,则一直排到距水井百米以外的铁道旁,住在附近的人家,趁夜间人少时,将水舀出,灌入自备的缸里,白天再挑上街贩卖。由于日日夜夜挑水的人川流不息,从白沙井至白沙街数百米的麻石路上,终年不干,当时流传这样一句民谚:“养女莫嫁白沙街,天晴落雨穿油鞋。”

▷白沙古井

我一家人皆以贩水为生,各有其职,父亲与大哥是专挑水卖,送到八角亭一带,每担可卖八分钱,大嫂和二哥在井旁排队舀,先挑回家注入缸里,称为囤缸,当时,白沙井居民住房不多,空坪隙地不少,均摆满了大小贮水缸,我家就有八个,如有不愿意排长队的,花两三分钱便在缸中买水一担,我母亲在家边搞家务边照顾卖水。我的任务是,提两个烂木桶到井上排队,快要挨到时,二哥就挑着一担大桶顶替我,这时我又撤到长龙尾上,重新排队,附近一些卖水人家的小孩们也都如此。我们混熟了,互相照顾。轮流由一人看管排队的水桶,其他人就结伴在四周玩耍。排队时还常常听人讲故事,住在井院子(现在的白沙井铁路边)的李六爹,他就爱在排队时讲故事,我曾听他说过:“民国初年,洞井铺打了一口井,水质很好,与此同时,白沙井水量减少,白沙井茶管会的总管,首先向官府告状,然后率众到洞井铺和打井的人交涉,迫令他们将井填掉,对方慑于影响了白沙井的水只得照办。”我问李六爹,为什么这样做,他说:“白沙井的龙脉,来自江西,途经洞井铺,填的那口井,正打在龙脉上,白沙井的风水全失,非如此,我们的谋生道路,就没有了。”

1949年7月间,一支国民党部队驻扎在白沙井附近的老百姓家里,队部设在距井约400米处的盛家铺子,伙夫和勤务兵经常到井上取水,不排队、不讲理,纠纷时起。贩水人粟炳炎等便约集四五十个精壮劳力,将他们扭送队部,要他们的长官约束士兵守规矩,不能滋事生非。那个“长官”见来了众多身强力壮的劳动者,只得乖乖地接受意见。不久,这支部队就开走了,我曾是群众队伍中的一名啦啦队员。

1949年8至9月间,长沙解放之初,白沙井附近的善救新村及天鹅塘游路,驻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每天有战士到井旁取水,他们待人和气,取水时自觉排队、付钱,群众关系很好。贩水中的地下党员粟炳炎、谭梓云、罗双奇等,这时也将身份公开,主动和解放军做联络工作,发动大家在各方面支援解放军,动员我们这些小朋友送水至军营,我们曾各挑两桶沙水,越过白沙岭登上游路,送水到解放军驻地,当时游路上有碉堡,战士们在碉堡里端枪打国民党的飞机。我们送水到营地时,国民党飞机正在上空盘旋,我们也不怕,把水送到后,战士们让我们在营地拾了些子弹壳,我们俩高兴地带回了家。

《昔日白沙井旁见闻杂记》 0n+qXNGTqjYVOkrCYavcvmsKZVqxFtyMj6w37ABVPv0/B7Gaj5GIgXw42Egdrrd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