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步出栈桥,沿太平路东去约一里多路,便见天后宫。
我国沿海港埠、渔村有许多天后宫,用来祭祀天后。相传天后宫中的天后是福建莆田湄洲屿林愿的第六个女儿,《莆田县志》载:“其母王氏,生时地变紫,有祥光异香。”对“天后”的生卒年代有许多记载。有说生于唐天宝元年(742),有说生于宋元祐八年(1093),年代虽不尽相同,但生日的说法却是一致的,即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所以这一天被当作天后的诞辰,各地天后宫都在当日举办庙会。长年在海洋风浪中的水手,大多信奉天后,成为他们精神上的一种寄托。
▷ 天后宫
青岛市原有三座天后宫,一在沙子口,一在沧口,一在青岛口。现在只有青岛口(即市南区太平路)的天后宫仍存,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清雍正年间重修。群众呼之为“中国大庙”,它是青岛市区内历史最久的建筑。
明朝万历年间,青岛村辟为海上贸易港口,称为青岛口,航运事业日盛。成化三年在这里建立了天后宫(初称天妃宫)。据《太清宫志》载,有胡家庄的“胡善士”捐施土地建成天后圣母殿三间,龙王、财神配殿两间。崇祯末年有主持道人宿义明募集款项进行初次维修和扩建。清雍正十一年又进行了第二次重修。相传天后宫后进大殿是这次重修时所建。院中两株银杏树,据植物学家考证,树龄有300年左右,为明末清初所植。清同治年间,山东建立了东海关,青岛口建立了分关,航运事业日腾,遂又重修天后宫。可见天后宫的每次重修都和青岛的日趋发展分不开。
30年代天后宫里新建了戏楼。现在见到的天后宫,前为大戏楼,下为正门,东西各有侧门。门房分为列钟、鼓楼,前院尽植花木,大体格局仍是清同治年间重修时奠定的。
《青岛吃住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