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刘善章:“琴屿飘灯”之妙

小青岛位于胶州湾入海口北侧的青岛湾内,旧隶属即墨,德占胶澳后建灯塔于其巅,遂著称于世。日人曾改名“加藤岛”,我国收回后仍名“小青岛”。每于夕阳斜照时,小青岛之山色与四周之水光映射,形成了青岛前海著名的观海、乘凉、游憩场所。

小青岛距岸720米,海拔17米,面积为1.2公顷,绿地面积为0.88公顷,绿地率为73.3%。以“山岩耸秀,林木蓊郁”,并与胶州湾内之黄岛遥遥相对,彼黄此青而得名“青岛”。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有“青岛,县西南百里”,并在《山川脉络图》中标有这个孤立的小青岛。

这个“小如螺”的岛屿曾被称为“青岛”,在历代许多史志中都有记载。从现在史料来看,明代中叶就有“青岛”名称的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即墨知县许铤在《地方事宜·海防》一文中就记有青岛,而距岛1华里(0.5公里)的岸上陆地亦得名“青岛村”“青岛山”。随着港口海运活动的发展,青岛作为港口的海上活动亦日趋活跃,出现了“青岛口”的称谓。据道光版《胶州志》载:“金家口(今即墨)青岛口海船装卸货物抽取税银……”说明此时青岛口已是较正规的港口。

明初防倭在沿海设卫所,小青岛原为浮山所管辖。至清光绪十七年(1891),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兵移驻青岛后,青岛更成为海防重镇。光绪二十三年(1897),青岛为德国侵占,沦为德国殖民地。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正式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由于小青岛原是一个孤立的小岛,所以群众也一直称其为“小青岛”。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德人在岛上建立一座灯塔。塔身为白大理石构筑,呈八角形。塔高15.5米,分上下两层,内有螺旋式楼梯,初建时曾悬挂过绿式长明灯两盏,几经改进,成为现在的旋转式牛眼透镜,为德国制造,1997年更换西班牙制造的航标灯,原灯送秦皇岛航标博物馆收藏。这座灯塔海上光射15海里,是国内外船只进出胶州湾的重要标志。每当夜幕降临以后,塔上的红灯与栈桥上的灯光在碧波上浮动,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故“琴屿飘灯”被誉为青岛十大景观之一,也被作为青岛标志之一。前人有诗赞曰:“领略青山不在多,水中一岛小如螺。云鬟别有飘萧志,似向风前浴晚波。”

小青岛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曾一度辟为“小青岛公园”。40年代在小青岛筑有初具规模的防波堤,与陆地相接。后有人视其形如琴,又名“琴岛”。继而在岛的北面也筑有一段防波堤,在两条防波堤上安设有琴岛特色的路灯,建有石桌、石凳,建造了两座以琴岛和大海为主题的雕塑。

《小青岛公园》

▷ 建成之初的阿克纳岛(今小青岛)灯塔 YAxxS6/wy527NTExV7EWu/RM34jTWDlzqEIjMcyjmO3ru4zxACTZn2to4YyX4zr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