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杨洪勋:“钻进故纸堆里”的闻一多

1930年夏天,闻一多先生应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的邀请,就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教授。在校期间,除行政事务外,他为学生开设了名著选读、唐诗、中国文学史和英美近代史等课程。在青岛,作为诗人的闻一多并没有搁置手中的笔,他写下了一生中唯一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青岛》。在这篇散文中,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对青岛的春夏冬三景,作了生动的描写,字里行间融入了他对青岛的眷恋之情。他完成了告别诗坛的压卷之作《奇迹》。这是一篇浪漫主义的力作,诗界称之为“奇迹中的《奇迹》”。

▷ 闻一多

闻一多初到青岛,居住于登州路,因房间光线不好,又移到文登路,紧靠海水浴场。这里晚上海涛声过大,影响睡眠。1931年暑假,闻一多将妻儿送回家乡,回来以后搬到了学校的第八校舍(今“一多楼”),一栋孤零零的二层小楼,面对着一座孤坟。夏夜草长,有鬼火出没。闻一多先生就住在该楼的二楼上,他在这里居住了一年的时间。1932年夏天,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了清华园。

在这座小楼里,闻一多全面展开了酝酿已久的唐诗研究工作;他决心要把《诗经》这一部最古老的文学作品彻底整理一下;他还把《楚辞》研究提上了日程。他研究古典文学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已经很少走下这栋小楼了。在西南联大的时候,人们称他为“何妨一下楼主人”,而这种“何妨一下楼精神”则始于青岛。臧克家在《说与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在青岛的生动画像。他说:“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闻一多的书房同他的书桌一样凌乱而有趣。在闻一多房间里,书籍占据了相当的空间。他仿效青岛大学图书馆庋藏中文图书的办法,给成套的中文书装制蓝布面,用白粉写上宋体字的书名,直立在书架上。因考证的需要,书被从书架上取下来,凌乱地堆在短榻上、地板上,甚至连唯一的一把木根雕制的太师椅上也都是书。梁实秋说,闻一多的书房,不能用“琳琅满目”来形容,也不能说是“獭祭鱼”,因为那凌乱的情形使人有如入废墟之感。客人去了,他要把这把太师椅子上的书搬开,才有一个位子。

闻一多“钻进故纸堆里”,是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除了我们的今天,还有那两千年的昨天”;目的是为了要弄清我们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臧克家语)。潜心研究,结出硕果。他的许多研究成果,或完成于青岛或开始于青岛,并为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于闻一多在学术上的成就,郭沫若这样评价:“我自己这样感觉,他那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赅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是要后无来者。”

在青岛,闻一多完成了从诗人向学者的转变。

《闻一多故居》 SuRowiU75O3jVT5xEO8557V5qWGozc3A7uPKXUvd8y+21qrBnxFB8wsJdiovRUR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