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先进:山大校长杨振声

杨振声先生在任校长期间,十分注意发挥群体的智慧与作用,实行民主办学。他认为,各种规章制度与计划是要严格遵守与执行的,因此制定这些规章与计划的时候,就“不能不十分审慎,专靠校长一人或数人是很危险的”。校长即使“经验多些,见解透些,那经验也有时而穷,见解也有时而偏”。所以必须“要有一个集思广益的组织,权在校长之上,然后种种的规程才能比较完善”。这个“集思广益的组织”就是校务会议。当时的校务会议是由全体教授选出的代表和教务长、秘书长、各系院院长、各系系主任组成的,校长为当然主席。它既是学校的立法机构,又是最高权力机构。这样即使校长是一个没有教育经验的人,也不至于危害学校的根本了。他虽为一校之长,但并不专权,而能以身作则,严守纪律,认真执行校务会议的各项决议,遇事从不任便处理。他说:“要学校有法纪,第一个得先从校长做起,校务会议的决议案,校长是第一个负执行的责任与遵守的义务的。”如果校长不能遵守法纪,遇事以个人的私意任便处理,以为自己是个“首领”,可以出言为法,那他不仅不能督促旁人执行与遵守,而且,久之学校的事务一无法纪可循,必陷入紊乱状态,这个学校就根本办不好。他提醒大家说:“一国独裁则一国必坏,一个机关独裁则一个机关必坏,这是公例。”于是他提出,他作为校长不仅“个人应当引为警惕”,“同事同学也应当有些顾虑”,并对他进行监督。杨振声先生这种虚怀若谷的精神和民主作风,深得师生们的好评与欢迎。

对于办出本校的特色,杨振声校长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对青岛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以及山东的古物文献等,作了细致的分析,提出渐次增设海边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历史学、考古学和哲学等学系的设想。海边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等,在当时皆为其他大学所未设,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由于经费关系,他的这个设想,直到50年代才渐次变为现实。五十多年前,他就能看到这些问题,不能不说是颇具战略眼光的。

杨振声

杨振声校长认为文理两学院的关系极为密切,没有绝对的界限。他以心理学为例指出:心理学一般是依附哲学在文学院,但它是与理学院的生理学和生物学相依为命的。所以“不能以科学与不科学为文理的分界,更不能因分院便视为截然不同的学问”。他不仅认为文理两学院“不能此疆彼界”,而且更是“相辅而行”“相得益彰”的。他说:“文学院的学问,方法上得力于自然科学;理学院中的学问,表现上也得力于自然科学;理学院中的学问,表现上也得力于文学美术。文学院中有人,思想上越接近科学越好;理学院中的人,做人上也越接近文学越好。”“文理本来就不能分家,最多不过如一家两院罢了。”他的这一精辟见解,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文理科的相互关系。在他主持下制定的青大“学则”,明确规定了文科的学生必修理科的某些课程;理科的也必须修文科的某些课程。由此可见,五十多年前他对“文理渗透”的重要意义已有深刻认识,并注意在教育实践中加以体现。山东大学1932年奉命“整顿”之后,文理两院一度合并为文理学院,后在工作发展中又复分设。

对于如何办好中文系和外文系,杨振声校长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做法。首先,他认为学文学“绝对不是墨守成规地学一国的文学就够了”,至少必须学第二国的文学,才能因比较而对第一国的文学了解得清楚。“中外的文学必须有相当的沟通……然后中国的新文学才有希望。”为使中外文学沟通,他甚至主张把中文、外文两系合并来办,只分组,不分系。但因学生外语不过关,难以办到,只能使两系学生互修彼系某些课程。其次,他认为“学文学绝对不是专念几本文学书可以有成的。因为文学的基础是建筑在深切的了解力与博爱的同情心上”。因此,他强调搞文学的人应当走出“象牙之塔”,来到“十字街头”,“去实地观察人生的行为、情感、思想与生活。就是要把文学放在真切的人生了解上面……文学不能了解人生的深处,只等于痴人说梦罢了”。这不仅是五十多年前他对文学的深刻理解,而且也是他多年创作的深切体验。在他的作品中,主人公多是下层群众和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女性,在他的笔下,饱含着对这些人物的同情。所以,鲁迅曾称他是“极要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家”。再次,他认为“文学不仅是学问,而又是艺术。所谓艺术者,不独是知道了便完事,需要把你的观念用一种最适当的符号传达给旁人,使旁人也从中受到感染。这比旁的学问又须多一层练习上的努力”。所以,他特别强调学文学必须加强练习。按照他的意见,中文系的教学十分注重练习这一环节。如教师讲文章,就要学生摹写文章;教诗词,就让学生练习作诗、填词。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写作能力。

杨振声校长办公特别重视质量。他认为“学生在好而不在多”。在他离开北平赴任青岛大学校长时,傅斯年先生曾经对他说:“只要你能领导两三个学生走上学问的正路,也便不虚此一行了。”他对此言深有同感。他希望自己的学生平时都能勤奋学习,刻苦锻炼,“不在图书馆,就在科学馆,不在科学馆,就在体育场。经过如此的四年,大家都是学问好、身体好的青年。如希腊人所说:健全的心神在健全的身体里。”为了促使学生勤奋学习,保证质量,实现他造就优秀人才的希望,他主张实行淘汰制。为此,青大“学则”明确规定:“学生全年学程有三种不及格或必修学程二种不及格者令其退学。”这一规定比当时国内许多有名的大学都更为严格,因而形成极高的淘汰率。头两届学生淘汰率分别为42.5%和25%。因此,学生平日学习无不兢兢业业,刻苦用功。

杨振声校长认为,大学是“社会拿出血汗换来的钱组织的学术机关之一”。既然如此,它就应当“以学术增加人类的幸福来报答他们”。所以,他在办学中极为重视开展学术活动,进行学术交流,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术水平,培养优秀人才。为此,他把每星期一“总理纪念周”时间定为学术演讲时间,并带头进行学术演讲,全校师生踊跃参加。如任之恭教授一年就作过六次学术演讲,王淦昌教授两年半就作学术演讲八次之多,汤腾汉教授在校期间曾作学术演讲十余次。除每周都有本校教师作学术演讲之外,他还利用青岛的地利条件,经常邀请一些名流、学者来校讲学或作学术演讲。如章太炎、蔡元培、顾颉刚、竺可桢、冯友兰、罗莘田、秉农山、杨杏佛等,都曾应邀到校讲过学或作过学术演讲。通过这些活动,活跃了学术空气,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各种学术社团如雨后春笋,使整个校园洋溢着奋发向上、努力探索之风。师生们建立的学术、文艺团体,有国文学会、数理学会、数学讨论会、物理读书会、化学会、生物学会、励学社、刁斗文艺社、素丝社、征程文艺社、潮音文艺社、文刊编辑社、新文学会、大众科学社等。有些社团还出版报刊,其中影响较大、曾经引起学术界注目的,是励学社出版的综合性杂志《励学》和刁斗文艺社出版的文艺刊物《刁斗》。

在杨振声校长的苦心经营下,青大初具规模,一切都已纳入正轨。正要奋力腾飞之时,因“九一八”事变后校内矛盾重重,杨振声辞职,青大也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

《杨振声与国立青岛大学》 8TJlOveUiMFYMCKhOeYNqhMaUhU4+AvqasQOR0c/AtX7fUKXI23wLhPCxmt/FZg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