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杨洪勋:梁实秋的青岛情结

梁实秋(1902—1987),浙江杭县人(今余杭),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15年就读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12年开始创作,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春风》、《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还与徐志摩、闻一多等人一起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是新月派文艺理论家。梁实秋的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委婉,清丽朴实,有幽默感,《雅舍小品》是其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英语研究所主任和文学院院长等职。

▷ 梁实秋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梁实秋被公认为才华横溢的一代才子。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一生中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他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多达20余种;二是编纂英汉词典,他编写了30多种英汉字典、词典及英文教科书;三是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是他耗时最长、用精力最大的一项工程,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翻译大师。

除此以外,梁实秋还是一位美食家和图书馆专家。他的美食散文,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1930至1934年他在国立青岛大学兼任图书馆馆长期间的理论与实践,充分说明他还是一位图书馆学专家。

1930年夏天,年近28岁的梁实秋来到了成立不久的国立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任图书馆馆长,开始了寓居青岛的岁月,达4年之久。他的学生王昭建回忆到,梁实秋先生状貌昳丽,举止温文,语言清晰而准确,显示出他过人的智慧与超群的才能。他夏天常穿长衫,秋季则穿一身丝织锦袍,严冬时节是棉袍外面加套一件皮袍。当时,他为外文系学生开设《欧洲文学史》《莎士比亚》《文艺批评》《戏剧入门》等课程,给其他专业学生开设公共外语课。他上课,永远是铃声未息已走进教室,坐下来就讲,不说一句没用的话。下课铃声一响,恰好讲到一个段落,铃声未毕,已步出课堂。他的理论是:“上课时,一分钟也不能浪费;课间是学生休息和活动时间,一分钟也不容侵占;故而上下课必须准时。”他讲课紧凑而从容,有组织、有层次,语言精确、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他讲一堂课你如果记下来就是一篇组织紧密、内容充实的论文,课后重温它,却够你思索两三小时的。究其原因,不外是,他学问渊博,思维敏捷,语言生动,唯其能尽深入浅出之能事,使人喜听易懂,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在青岛期间,作为翻译家的梁实秋,开始了毕其一生的《莎士比亚全集》翻译工作,以一人之力,花费37年,于1967年将《莎士比亚全集》翻译完毕,成为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作为文学评论家,他撰写了大量的文艺批评文章,编辑出版了《偏见集》和《文艺批评论》,奠定了其文艺批评家的地位;尽管此时,他还没有撰写传世的“雅舍散文”,但是,无疑青岛的生活丰富了他雅舍散文的内容,在他的雅舍散文中,有50余处提及青岛。

作为学校的图书馆馆长,虽是兼任,但在图书馆建设方面却颇有建树。他对于图书馆工作认真负责,主持成立了图书委员会,于1931年5月4日创办了《图书馆增刊》,随校刊《国立青岛大学周刊》出版,四开八版,校刊与“增刊”各占四版;自第八期起改为四版,各占两版。《图书馆专刊》每周出版一期,其内容包括:馆藏新书目录和介绍;借书制度;图书馆学、目录学文章;图书评价等,对学生学习、阅读,发挥了一定的辅导作用。

梁实秋的图书馆学思想,可以从他为《图书馆增刊》撰写的发刊词中窥见一斑。他认为,图书馆在一个学校具有重要的地位,“图书馆应该是一个学校的中心。学生要求真正的学问,靠教员指导的地方少,靠图书启迪的地方多”;图书馆的任务,不仅仅是采藏书籍和负责学生的借阅;图书馆应该解决读什么样的书和书应该怎样读的问题。为此,他建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图书管理员应该为学生讲解图书馆的用法及普通目录学等等。

梁实秋对图书馆藏建设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藏书的册数的多少不算是一件最重大的事。一大堆书不能称为图书馆,等于一大堆砖头不能称为建筑一样。一堆书之能成为图书馆,要看负责人是否善为经营。书籍是否选择的精当,布置是否便利,学生是否已经充分享用,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图书堆而不用,虽多何益?青大图书馆将来当然要逐渐增加它的藏书,这一点是不成问题的,所该令我们努力的是要使图书馆越变越好,不仅是越变越大。”

梁实秋十分重视馆藏建设。国立青岛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29年12月,当时所藏图书是从前私立青岛大学和原省立山东大学接收过来的,为数极少,且大半是旧日课本,多不适用。自梁实秋担任馆长以后,十分注重馆藏建设,大量采购中外文图书。中文线装古籍,都另装蓝布套,竖立书架,用白墨水题签,并聘有修整古籍木版书的技术工人。

梁实秋是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所以外文书重点采购各种版本的莎士比亚著作,以数量多、版本全而著称,成为特藏。梁实秋还多次亲赴上海采购各类科学、文化专著。至1931年4月,学校图书馆有中文图书三万余册,外文图书八千余册,梁实秋并不满意,认为“这只是一个图书馆的雏形”。

梁实秋十分注重对古籍珍本和山东本省先颖硕儒著作抄本的搜求。国立青岛大学成立之初,新来教师多游崂山,竟发现名山古刹,还藏有《道藏》和《释藏》,此外还有不少善本古籍,十分珍贵,引起了教师的重视,鼓励学校当局收回。梁实秋也觉得放在道观不太实用,于1931年5月,请求教育部设法拨给国立青岛大学图书馆,但终因涉及庙产没有办成。栖霞牟陌人曾著有《诗切》未刊,由校图书馆借来手抄本,雇人抄录存馆;又有即墨黄宗昌著《崂山志》已刊行外,其家尚存有《崂山丛谈》和《崂山艺文志》,均为原稿手抄本,尚未刊行,均被校图书馆借来抄录存馆。

1934年,梁实秋情不可却地离开了学校,离开了他称之为“君子国”的青岛。梁实秋晚年,时常思念大陆,思念青岛,他让居住在大陆的女儿专程来到青岛,在青岛海水浴场装了一瓶沙子,辗转送到台湾,梁实秋视为珍品置于案头,真可谓是“海沙一瓶慰乡情”。1987年,梁实秋病逝于台湾,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高地上,墓前竖立着“梁实秋教授之墓”的墓碑。墓面向着大海,向着大陆故乡。

《梁实秋与国立青岛大学图书馆》 j+435dBAPaEP4zDzac4EK+kIInUErSjUCY894ZAjFIGKu9y7t5i24rG0317wAMu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