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于民国23年重修后占地面积约12亩,分前后两院。前院有大雄宝殿5间,殿前两侧各有一棵高大的白果树。有碑亭两座,西亭内立元泰定三年“法海寺重修碑”,东亭内立康熙五十二年“法海寺重修碑”,两碑均高约3米、宽1.3米。大雄宝殿建在1米多高的夯土台上,系木砖结构、单檐无斗拱“歇山式”建筑,朱漆雀替,云龙雕甍,高50厘米,镂空二龙戏珠,两端饰“螭吻”,檐角饰“嘲风”,顶披琉璃瓦。殿内朱漆重梁起架,华贵古雅,内祀释迦牟尼,旁祀阿弥陀佛、药师佛。后殿5间是“硬山式”建筑,中祀如来,东祀菩萨,西祀地藏王,墙上绘有释迦牟尼的生平壁画。殿堂外檐下“清规”二字碑分立左右。殿门外东墙上嵌一方形汉白玉庙规碑,记载着僧众戒烟酒等6条戒律。后院植柏树4棵,其中一棵的叶子长有针、扁、长、圆4种形状,十分奇特,名“四样柏”。僧寮共20间,前院16间,后院4间。山门外有两棵高大的白果树,两个高约3米的石人东西对立。连接山门南院墙的东端建殿堂3间,内祀龙王;西端建殿堂3间,内祀关帝。这两处殿堂属地方庙,托法海寺代管。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和四月初八是法海寺庙会,香火极盛。
法海寺属佛教临济宗,寺庙“坐禅”“挂单”、收徒。寺僧晚诵经,有木鱼、磬、少钹、碰钟、吊钟伴奏,农历初一、十五祈祷,诵“香赞”。乡民办红白喜事,只要送来香火钱,寺僧就在庙内诵经祈祷。逢天旱或久雨不晴,乡民找庙上祈雨祈晴,寺僧出庙做善事,不收钱。
法海寺的僧人墓地在庙西侧,占地1亩多,植古柏8棵,内有石塔3座和大小土丘10余个。据寺僧说,塔里葬的是对寺庙有功绩的和尚。
法海寺周围山秀水丰、土地肥沃、果树成林。春天,山上山下繁花似锦;夏天,桃、杏红绿摇曳枝头;秋天,苹果、山楂满山遍野,硕果飘香。自商周时,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寺东南1公里许有商周遗址“霸王台”,自道光年间至解放前后出土了青铜戟头、石斧、石刀、铜剑、铜戈、鬲豆等。寺南1.5公里处有一地名“财贝沟”,因此地时常发现铜器而得名,20世纪20年代前后引起日本人的觊觎。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两次派人盗掘财贝沟的文物。
《法海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