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俞霭士:钱江义渡,苦心经营的义举

钱塘江又名之江,起源于浙、皖交界的白际山。从白际山下的马金溪接连常山港、衢江、兰江直到梅城,与新安江会合;经富春江至桐庐,又有天目溪,分水江汇入。自桐庐以下,统称钱塘江。从富阳开始,江面愈展愈宽,近百年前,杭州江干至萧山西兴的江面,宽达十余里,每逢春秋多雨季节,上游急流直下,迅猛似箭,加上海潮从鳖子门涌入,形成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浙江潮”。急流与海潮相遇,使钱塘江构成非常复杂的水文,而且江中流沙多变,航行艰险,历来为行旅畏途。两岸人民过江,仅赖渔舟,还必须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之日,否则难免不出险。即使以后设置了专用渡船,也是事故屡出。记得在我们年轻时,凡遇家里有人要渡江,事前都要祭祖祈神,祈求平安。说明了当时人们对渡江的不安心情。

大约在19世纪80年代,杭州巨商胡雪岩(胡庆余堂药号主人)发起,得到士绅丁松生的赞助,独自捐资始创义渡,对搭船渡江者不取分文。这是一件慈善事业。义渡的船只较渔舟宽大,方头平底,行驶平稳;但全仗人力摇,风力送,每逢上有急流,下遇大潮,或风雨浪高时,也常被迫“封江”停渡,在南北两岸高悬白旗作以标记。

在20世纪初,某日先父俞襄周,因事需过江赴杭,乘舆赶搭义渡。将至江边,有一肩舆者草鞋脱落,起步艰难,及抵渡口,未能搭上当班渡船,无奈只能在江边等待下一班。正是开出的那一艘渡船,驶抵江心时,忽遇暴风恶浪,渡船无法控制,船沉,旅客无一幸免,造成一大惨剧。先父幸免斯难。目睹这一惨状,遂有改善渡船之志。

光绪末年,胡氏雪岩因经营丝茧失败,不久死去。义渡无法继续维持。乃由先父策动旅沪七邑同乡会出面(先父为该会常务董事之一),由同乡会发起向各界筹募基金,接办胡氏义举。

当时宁、绍、萧、台等地人民出外经商者日益增多,凡至杭、沪,钱塘江为必经之途。先父为防止不幸事故之重演,决心去上海向外商购置小型机轮一艘,用作拖带原有木质渡船。机轮买到之后,在杭州三廊庙与南岸之间对渡。试行数月,效果显著。在此期间,绝未发生事故,并大大加速了过江时间,又解除了渡江者的不安心情,这一创举博得了广大人民的称颂。

20世纪30年代由“义渡”改建而成的浙江第一码头

由于用机轮拖带木船试驶十分安全,在七邑同乡会的大力支持下,由先父经手添置了铁壳柴油机轮四艘,冠名为“义中”“义正”“义和”“义平”;并组成义渡局,改变了原来完全民营性质为官督民办。此时,已是辛亥革命以后,义渡局归省政府领导。过渡仍一律免费。这一机构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所有船只均遭毁坏,人员星散,从此结束了这一苦心经营的义举。

《钱江义渡》 I2hfePt1ZxnlZ/PxzsQS57wWFgWsBmQ5Sy5wt+XRgCKVGfRlM4RP7DifopgrRcj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