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劳志鹏:逝去的东园

历史总是在变迁中前进。

老底子的城墙与东街路(建国北路)基本平行走向,依定香寺、东岳庙、机神庙、小天竺庵、报国寺、金衙庄拉条线,东为荒芜的城墙脚边,再东为城墙、外为城河(贴沙河);西为民居小巷里弄,再西就是东街上(路)了。可见寺庙庵堂多建在城郊之间,既清静又方便。入世寸步,出尘咫尺,享受天上人间两边烟火。

明清时,东街两侧有景有园,东街上统称为东园。《秋籁轩事》东园诗曰:“城曲东园里,庵多俗舍稀。地宽都种菜,巷隘总鸣机。野雀窥僧饭,村犬吠客衣。隔廛无半里,风景已全非。”老一辈人说东园有三多:水荡多,尼姑庵多,机坊多。

水荡是元末张士诚扩城筑城墙时所挖,据说按天罡地煞排列,参差有致,大小不一。杭谚:“东园有七十二荡、七十二庵”,其实是绝对保守之说,无名小荡、坑洼、沟渠星罗棋布;古庙、荒庵到处都有。随着时间的延伸,荡边渐渐有了菜地、桑麻茅屋。于是鸡鸣犬吠,相依为邻。巷弄依荡蜿蜒,曲曲弯弯,纵横交错。民宅往往前门是巷,后门临荡,用石坎驳起筑墙,留一门并建一踏淘埠,前后门一开就来穿堂风,可纳凉;踏淘埠上可以洗菜汰衣。

民国前后,杭州丝绸业又生契机而勃兴。艮山门外建了浙江原蚕种制造场,东街上成了蚕丝集散地,丝织零机户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大的有七八张织机,雇六七个工人;二三人并一张织机亦算是个豆儿老板,差不多每条小巷都有机杼声传出。丝织业的发展带来市场繁荣,东街上的经济日新月异,形成商贾云集、百业竞逐的市面。人丁一兴旺,巷弄居屋新增,自然而然地向空旷的城墙脚边延伸;读书儿童骤增,可政府财力匮乏,只得向神灵借校舍。于是,众多的庵庙改建成学校,萧王庙小学(下城三小)、机神庙小学(东元巷小学)、潮鸣寺小学(潮鸣小学)……校舍破陋,知识却璀璨。

20世纪50年代末,建环城路,残留城墙尽扫,水荡先后填平。坦坦荡荡的柏油马路像巨蟒一样延伸,谁还识得东园旧貌?

《谁识东园旧貌》 FTPhLDq5NY3EW+yfARtVGsUQekDVzBftshf5+j47CKkMi39xGFG7QseSYrl5pki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