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缵绪(1885—1960),字治易,号屋园居士,1885年农历五月初九出生在四川省西充县观音乡大磉磴村。父亲是当地一名中医,母亲王陈氏37岁时生下王缵绪,在弟兄中排行第三。其父因病去世较早,遗下孤儿寡母,艰难度日,母亲和两个哥哥下地劳动,供王缵绪读书学习。王缵绪曾受业于举人,后考取秀才,赴省参加乡试时,恰遇新军学堂在顺庆府(今南充)招考学生,乃投笔从戎,从此投身行伍。
1906年,王缵绪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学习军事。1908年毕业后在新军第十七镇第三十三混成协担任见习排长、连长、营长,驻扎成都西较场;1910年参加保路同志军,投身辛亥革命;1935年10月任陆军第四十四军军长;抗战期间率部参加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湖滨战役、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等重大战役。
1928年初,王缵绪将军率领的第二十一军第二师由资中调防来到重庆。为驻军办公和家属居住,他在金汤街通远门城楼上购买了一幢楼房(现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旧门诊大楼,金汤街64号)。
这幢楼房临街为三楼一底:底层为师部的传达警卫室;一楼是师部办公室,各部门办公人员分住十余个房间;二楼由王缵绪本人及母亲、夫人、子女居住;三楼除仆役勤务人员居住外,还用作摆放杂物等。1931年,王缵绪将军在这幢楼房背后建成一幢公馆,即金汤街公馆(现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办公大楼)。临街楼房,则一直用作王缵绪将军所率部队或供职单位的办公地点。1931年至1934年,是第二师师部办公地点;1935年起作为第四十四军驻重庆办事处;1938年为第二十九集团军驻重庆办事处以及四川省政府驻重庆办事处等。
该公馆坐西朝东,中西式砖木结构,三楼一底。面阔14米,进深27米,通高13米。仿欧式内部装置,地面铺设木地板,安装有壁炉等。该公馆由王缵绪将军及母亲王陈氏、夫人严永德及其子女居住。
金汤街公馆与临街的楼房由一条石梯相连。石梯约有几十步梯级,不很宽,但道路两旁种植有各种树木和花草;石梯左边是鱼池和假山;石梯顶端接近公馆处,建有一个凉亭,至今仍然保留。石梯右边有一个网球场,王缵绪时常在这里锻炼身体,他还要求居住在此的官兵也同他一齐锻炼。
金汤街公馆于1950年捐献给重庆市政府,在此设立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后由重庆市妇产科医院使用至今)。1951年8月,王缵绪将金汤街公馆私人藏书捐献给西南图书馆,共计捐献古籍图书5829册、碑帖6册等。1952年10月10日,他又将金汤街公馆收藏的字画等,全部捐献给重庆市政府。
王缵绪先生一生有许多事迹被载入史册,如率军出川抗战,浴血疆场,是具有高度民族气节的抗日将领。尤其被世人所称道的是他创办巴蜀学校、巴蜀学校西充分校,改变地方落后教育,造福百姓后代,培养无数英才。
《王缵绪将军及其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