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曾小红:臧克家在歌乐山

臧克家,现代诗人。1942年秋他来到重庆参加全国文化界抗敌协会,先住在张家花园,和姚雪垠同室而居。次年6月搬到歌乐山大天池6号赈济委员会留守处。那里四面青山,环抱着一个小土院落,房东李大爷一家住南房,东房、北房租给“赈济委员会”做留守处,屋后有个小菜园。臧克家和李大爷一家一起劳动,相处得如同一家人。小说《挂红》就是以李大爷家的二嫂为模特儿的。离他家不远处有个儿童疗养院,他爱人就在那里工作,儿童疗养院的孩子常三五成群到他家玩耍。《两盏小灯笼》即源于疗养院里这些天真而苦难的儿童。

搬到歌乐山的第二年,赈济委员会撤销了,他的赈济委员会“专员”头衔也随之撤销,他就住在这里看守房子,写作之余还常到田间与农民一起插秧、挖红薯、种菜,并写了《心和手》的短诗,记录自己劳动的欢快心情。在他住房的后面,是“中央卫生实验院”,那里住有不少专家学者,他在那里结识了丁瓒、史良、何战白和宁汉戈(即林初民)等同志。林初民与其爱人是他家的座上客,夜间来访,提一盏小马灯,畅谈到深宵。1945年,他俩去延安,临别时把那盏小马灯送给了臧克家,他们一去无消息,睹物怀人,于是就有了小说《小马灯》。

他在歌乐山期间经常从歌乐山到市区与同行一起参加座谈,探讨诗歌创作,并和臧云远、王亚平等人成立了“春草诗社”,创办《诗家丛刊》。当时诗歌空气很活跃,臧克家的诗兴也正浓,编辑出版了《民主的海洋》《生命的种子》和《十年诗选》。沙坪坝中央大学一些爱好文学的青年曾多次请他去中央大学讲授诗歌问题。每到盛夏,山居幽静清凉,就有些市内的朋友上山小住。徐迟一家、姚雪垠等都曾来他家避暑写文章,张彦青等人也常上山拜访他。

《歌乐山与抗战文化》 1EnM3Erkrt6G66x2f5DBkuo/purl3lKHUw8Ij0GGdRZUIF3lZBWjH8OsaOumpCG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