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隆准:老舍闹中取静写巨著

在北碚老城的中心地带,有一个被称为“北碚的解放碑”的缙麓商都广场。在广场的右侧,就是“老舍旧居”的所在地。

穿过由老舍夫人胡絜青亲笔题写的“老舍旧居”木枋门和花园里的小径,便来到旧居门前。“老舍旧居”是一栋一楼一底砖木结构的小楼。在小楼的墙壁上,有一块市政府2000年9月7日公布的“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旧居朴素而安静。据参加过旧居修复与布展工作的原北碚区文广局文物科科长朱非范先生介绍,这里陈列有反映老舍生平和他在重庆时期生活的各类照片160余幅、文献160多册。还有老舍用过的文具和实物,这些都是他们到北京老舍的家人处征集的。

老舍(中)与茅盾(左)、于立群(右)在重庆的合影

“我在北碚度过了七年难忘的时光。”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老舍之子舒乙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北碚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城,不但是老舍先生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与家人团聚、生活的地方,还是他文学创作重要的里程碑。

舒乙说:“1943年的秋天,我们兄妹三人在母亲的带领下,经过55天的艰难辗转,从北平来到北碚。我们住的房子,是文学家林语堂1940年购置的。8月林氏赴美,将房赠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北碚分会。那时的北碚是个小城,城中心靠着嘉陵江,其规模也就是三五条小街吧。它的精彩之处,并不在城中心,而是周边。周边散布着无数文化教育机构,都是由北平、由上海、由华东、由华南搬来的,里面住着一大批赫赫有名的文化人,我们家旁边住着大翻译家杨宪益先生,背后就是梁实秋先生的住所……老舍与梁实秋当年说相声的礼堂就在不远处。”

与绝大多数因为抗战迁徙到重庆的进步文化人一样,老舍在重庆的生活也是清苦的。从1941年开始,老舍就因为贫血加疟疾而经常头晕,1943年秋,就在胡絜青和三个孩子来到北碚与他团聚之时,他又因患阑尾炎动手术而住进了医院。舒乙回忆说:“为了给老舍治头痛,家里人找尽了偏方。有人说吃老鹰肉可治头痛,我们就去赶场,真的买到一只老鹰,可没人敢杀。后来又有人说吃鹅蛋可治头痛,可老舍觉得鹅蛋太大、难吃,吃得他直摇头。”

今天我们看到的“老舍旧居”,可谓是环境优雅的独栋花园别墅。但当年,却被老舍先生取名为“多鼠斋”,因当时屋内老鼠很多,成群结队,不仅啃烂家具、偷吃食品,还经常拖走书稿、扑克等物。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老舍先生一面积极投身抗战文化工作,一面夜以继日地从事文学创作。在此期间,先后出版了短篇集《火车集》《贫血集》,长篇小说《火葬》,完成了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前两部《偷生》和《惶惑》。同时,还撰写了大量杂文、散文、诗歌,特别是他在“多鼠斋”中创作的《多鼠斋杂记》,更是成为他幽默散文的经典。舒乙在为“老舍旧居”展览的《前言》中说,在北碚的文学创作,是老舍“创作生涯的一个里程碑”。

舒乙回忆道:“那时家周围种满了竹子、芭蕉,画眉鸟的叫声好听得要命,到现在还常出现在梦中。”

《老舍说相声》 B8Ui/kCXeiqk+c1Hn2irkXuOKU0wfBdbVBTaYBsalh1Ax6ILgmh4YJCS5UpWea/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