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袁守荣:重庆第一条客运缆车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成为战时首都,集军、政、工商于一地,城市人口由战前34万人,增至1939年的50多万人,城市交通问题遂成为市政当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当时城区两江三岸,全仰仗客运轮渡和分散于两江沿岸的木划子为交通工具连接。但沿江码头高差70余米,人们出行即爬坡下坎,运输全恃人力,既耗时,复多费,尤非战时所宜。为谋行旅之便,增货运之量,国民政府经济部、市政府及中国桥梁公司等,爰于1944年初,发起兴建登坡客运缆车。3月,发起人邀集重庆银行界和重庆轮渡公司等组建客运缆车筹备委员会。5月,成立重庆缆车特种股份有限公司,聘茅以升担任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聘梅旸春为副总工程师,着手缆车工程筹建。

在茅以升的主持下,经过实地勘察,设计出望龙门码头、嘉陵码头、临江门码头等处登坡缆车若干种,分置沿岸,运用动力运输上下客货。后经缆车公司董事会研究,最后决定首先在客流量较大的望龙门码头动工兴建。待取得经验后,再谋发展。根据董事会这一决定,茅以升即主持望龙门客运缆车的设计与施工。

建造码头缆车虽非巨大工程,但在国内尚属首创。当时香港虽有缆车,然上下全系山路。而重庆拟建的缆车要求直达江边,要受江水涨落的制约。同时受战争影响,建材物资匮乏,工程材料必须从实际出发,就地取材。

茅以升主持设计的望龙门客运缆车考虑了以上因素,设计该缆车结构系以钢索系车,车行于钢轨之上,下以斜形钢筋混凝土高架旱桥承载,车用缆牵,缆由机挽,运用电力驱动。缆车从望龙门马路直达长江边,全长178米,站房建筑面积427平方米。由于滨江地段水流湍急,较小泵船只以锚碇,江边车站选址在轮渡泵船后30米,其高度至洪水期轮渡不能开航的水位处,建筑钢筋混凝土停车场一座,供乘客下上和候车之用。缆车道顺原筑码头阶梯之上,建筑斜形高架钢筋混凝土旱桥,宽2.6—3.5米不等。旱桥设12孔,孔长各8米,桥上铺设双行钢轨,中心距2.8米。桥柱高度2—12米不等,柱基深入坚层,以期牢固。

经茅以升等精心设计与施工,望龙门客运缆车于1944年7月动工兴建,至次年4月完成土建及机电设备的安装。经调试运行,5月中旬正式投入载客营运。

该缆车道配有60千瓦滑环式电机一部作动力。两个各载客50人的车厢往复运行,交互上下。另附刹车,以策安全。为防止突然,还备有应急内燃发电机一台。开业后,缆车每小时对开10次,日开行10—12小时,日运客1万人次。

人潮涌动的望龙门

望龙门缆车

望龙门客运缆车的建成通车,为改善陪都交通状况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翁文灏对此评价道:“抗战以还,工业上多数新设施,每为战前所未有,可谓迫于需要所使然。如缆车施设,即其一也。此类创举,将为长江下游,未始不可仿行……不失为抗战期间工业发展史中一史实。”

《茅以升与重庆第一条客运缆车》 c/N1F8bqd7okTKyluv+dxxZHyBrvE6NMzL+x9h2pKgrCfO4IQXzOgGMGClsNN7l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