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如果有时对,有时不对,是执着得不合理的证明,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修行,勤加磨炼,以求“不变则已,一变便合理”,达到中庸的境界。
长久以来,我们都误解了中庸的真意,以致有些人一提中庸就很反感,认为中庸阻碍了我们的进步。其实,中庸就是合理,无一事不合理就叫中庸。如果我们一方面要求合理化,另一方面又否定中庸,那简直就是一大笑话。
中庸之道,实际上便是一切求合理,这是人际关系最高的层次。孔子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意思是说,射箭很像君子的做人之道,射不中箭靶的中心,不要怪来怪去,要从自身找原因,怨自己的功夫不够。自己做不到合理,不必怨中庸,应该反过来问自己:“为什么凡事合理对我而言如此困难呢?”
择善固执已经相当困难,要求不固而中,一执着便合理,当然更加不容易。但是,我们不可以因为它不容易达到便放弃,反而要接受这种高难度的挑战,力求突破。方法不固定,程序不固定,但是无论如何,都必须要命中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不固而中的主要精神,也就是“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击中要害”的意思。不固而中看起来随随便便,实际上一点也不随便;看起来马马虎虎,实际上丝毫都不马虎。要达到这种程度,必须时时用心,勤加练习。走捷径、求速成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固而中不是一朝一夕、不做练习就能够达到的(见图3–5)。
图3-5 不固而中
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庸的确很难达到,但是不可以因为困难便否定它的存在与价值。相反,它值得我们努力一辈子,成为我们终生努力的长期目标。
人际关系的合理化,不仅在于努力提高不固而中的能力,还有赖于自己的声望。尽管中国人很讲道理,却往往把道理和人连接在一起。同样一句话,声望不够的人说出来,便是人微言轻,很少有人加以理会;换一个有声望的人说出来,马上显得有分量。
中国社会经常有理讲不通,而且可能越辩论越各有所偏而难有交集。这个时候如有声望高的人出来裁决,往往容易沟通。因为大家都对他有信心,知道他不一定公平,但是相当公正,因而寄望于他,把他当作沟通的桥梁。所以,声望高低在人际关系中十分重要。
但是,声望的培养相当困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是比较可行的途径。
人际关系有许多地方离不开沟通。不刻意说服,却圆满地沟通,说话说得让对方听得进去,不强施压力,使对方产生反感,又能够引起对方的共鸣,进而引发共同的行动,才是最有效的沟通。良好而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主要方法,是大家都必须努力达到的目标。
沟通良好,才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彼此协调。此外,培养声望还需要重视伦理道德,使大家觉得这种尊重他人的态度值得敬重,从而给予他相当的信任。久而久之,声望就建立起来了。这是急不得的,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