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童的教养开始,中西方培养出了不同的人际关系。在西方家庭,如果出现兄弟姐妹吵架的情况,父母基于“依法处理”的概念,大多扮演法官的角色,明辨是非:哥哥对而弟弟错的时候,弟弟就应该向哥哥道歉;反过来也是一样,并没有什么伦理上所说的“兄弟长幼有序”的顾虑。这样教养出来的子弟,当然只有法治观念而缺乏伦理精神。中国家庭并不如此,兄弟吵架时,父母好像不太重视谁是谁非,往往同时责令两人都面壁思过。事实上父母心中有数,谁对谁错也不难判别,只是我们主张“大是非重于小是非”,而且“对也不见得有用”,所以,要让孩子在面壁的过程中体会出“兄弟不可以吵架”的道理。一旦有所争吵,并不是分出是非就可以解决的。
那么,分出是非对不对?对,很对,可惜把人际关系弄坏了。请问这种“对”到底有什么用?对,把上司气坏了;对,把客户赶跑了;对,部属就是不愿意配合。对,又有什么用?所以,请记住:错,绝对不可以;对,有时真的没有用。
“对,没有用。”这是深入了解中国式人际关系的最佳切入点。西方人没有接触到这种观念,当然难以理解。因为我们在对和错之外,更加关心圆满不圆满的问题。我们固然十分厌恶是非不明的人,然而是非分明却不够圆满的人,其人际关系仍然不可能良好。可见,我们的人际关系随时随地要合乎伦理道德的标准。因此,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应该称为人伦关系(见图2–2),用伦理弥补法律的不足,凭良心应该比守法纪更为可贵。
图2-2 中国人的人伦关系
现代社会,人们过着紧张、忙碌的日子。尽管大家都不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却又十分无奈,认为这种生活方式势所必然,很难加以改变。
人类追求自由,得到的却是相反的结果——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决定自己的行为。
其实,紧张、忙碌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乃是寂寞。寂寞几乎成为每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不但让人难受,而且容易让人陷入孤独:有话想要说,找不到适当的对象;有乐趣想要共享,又害怕遭受拒绝。于是,楼上楼下不相识,左邻右舍见面不打招呼,一家人各自面对一部手机,宁可整天用手机和远方的朋友聊天,也不愿意和坐在旁边的家人或朋友说话。这样的人能不寂寞吗?结果人们不得不借助紧张、忙碌来排遣寂寞,这才是现代人最大的苦恼。
这些苦恼是由于没有适当的调剂、没有时间多思考以及没有亲友可以商量造成的。
没有适当的调剂,身心得不到适当的放松,人们很容易日久成疾。这时人伦关系如能和谐,大家彼此关怀,就会觉得社会没有那么可怕,竞争也没有那么残酷,心情也不会那么紧张。
没有时间思考,人就会更加忙碌。如果忙中有错,时时为了补救过失而增加工作,岂非忙上加忙?唯有在和谐的人伦关系中共同思考,互相提醒对方可能出现的过失,才能减少无谓的忙碌。
没有亲友商量,人难免寂寞。特别是某些事情很难对外人启齿,或是说出来外人也不便参与,那就更加让人觉得苦闷。这时,与具有和谐关系的亲友彼此协商,正是排解寂寞的良方。
当亲友的关怀逐渐消减,家人不一定亲密,作秀的人愈来愈多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从自己做起,加强人伦关系,通过关怀、思考和协商来化解紧张、忙碌、寂寞的心绪(见图2–3)。
图2-3 和谐的人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