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密尔顿·梅乐斯在中国

梅乐斯对中国感情颇深,他一直努力和中国人民打成一片,无论是政府的官员,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这使得梅乐斯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有着与众不同的视角,可以说,梅乐斯站在与中国人民平等的角度上看待中国,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正因为此,笔者才会如此浓墨重彩地从典籍里寻找关于梅乐斯的故事。也正为此,梅乐斯才会在后来,积极开展在中美合作所的工作,并积极促成美国与中国在多方面的军事合作。

梅乐斯和中国的普通百姓一直友好相处。梅乐斯在中美合作所工作期间,就与中国沿海的一些渔民相处地很好,当然,这也为他做好中美合作所的工作提供了便利,中国沿海的一些渔民也给中美合作所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比如,中美合作所的学员出海搜集情报,时常得到渔民的协助;附近渔民还常常救助当时一些在战斗中落水的美国飞行员。

后来,针对太平洋舰队轰炸沿海渔民的事件,梅乐斯还亲自跑到太平洋舰队,态度强硬地告诉那些飞行员,没有中美合作所的命令,不允许他们随便轰炸沿海的那些渔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海军作战史》这本书里,曾经提到中国沿海渔民为当时的美国海军所做出的贡献,最显著的一句话是:“(中美合作所结束以后),他们随同带走了一种中国人的伟大友爱的感情,以及对于一些贫苦农民渔夫从事帮助的感铭之情。”

中美合作所成立之后,梅乐斯为缺少一些气象资料而发愁,这时有人提供了中国气象局的一大批资料,那些是中国人过去所搜集的一些气象资料,一个叫做柯屈拉的美国军官将这些资料进行拍照保留。梅乐斯后来就曾经写道:

这些线装书又笨又重,在中国政府从南京撤退时,分着一人携带一本,从南京带出来,一直搬到重庆来的。……很可能那批原始记录后来已经消失。如果真是如此,柯屈拉的照相本,可能便是早年中国气象人员以毕生心力所留下的最后一份记录了。

然而,不得不说,梅乐斯本人具有强烈的反共立场,这和他的生活环境有关。1936年的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一举成为了中国的抗日重要人物。而美国和中国进行合作,也是认为,只有蒋介石才是中国政府的唯一领袖,根本就无视延安的存在。梅乐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被派到中国,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进行合作。蒋介石特意安排戴笠和梅乐斯进行合作,梅乐斯平时则主要和国民政府驻美大使馆的副武官肖勃接触,而肖勃也是军统局特务,是戴笠的亲信。所以,梅乐斯从一开始,就一直接触中国国民党的军官。

同时,戴笠一直希望能够掌控梅乐斯,因为他一直就希望可以借助国外的力量来发展军统。而梅乐斯代表的是美国海军,如果和梅乐斯合作好了,就可以利用美国的援助来大大扩展军统的势力。而且可以利用美国人来训练自己的武装部队,学习一些先进的技术。此外,戴笠还期望中国在海军建设方面有所建树,以便为自己留一条退路,而梅乐斯恰恰是美国海军的代表。

在这种情况下,梅乐斯自然就只能接触到中国国民党的官员,也只能信任中国国民党的官员。所以,他有强烈的反共立场也就不足为奇。但是他却保持着军人固有的风度,从来没有主动与中国共产党发动冲突。

梅乐斯是尊重中国人民的选择的,他曾经这样说:

过去,中国好似只有百分之六十的独立主权,但现在中国人却变成了百分之二百的民族主义者。

在梅乐斯在中国任职期间,一度曾经盛传,“梅乐斯利用美国的人员和装备去攻击共产党军队”,为此,美国国内舆论纷纷,甚至要求撤掉中美合作所。为此,1945年7月,美国专门调查此事,通过“中美合作所涉及对中共采取行动的规模”和“美国提供的物资有多少是用来对付共产党的”这些方面的调查,经过反复的论证,最后得出“中美合作所并无人员用于对付共产党,美国提供给中美合作所的武器装备也从来没有用于对付共产党军队,只除了个别意外事件。”

对此,梅乐斯这样解释,个别意外事件指的是,例如有一次美国飞机给中美合作所空投枪支,预定地点是在上海附近,误投到浦东地区被中共军队获得,而非中美合作所部队与中共军队作战中被中共军队缴获,等等,在调查中已被一一澄清。

可以说,梅乐斯有着很浓的中国情结,比如,他一直认可南京是中国的首都,哪怕蒋介石迁都到重庆,梅乐斯还是认为南京是中国的首都,所以他认为,在南京接受日本人的投降才是最合适的。

不过遗憾的是,日军投降时,美国陆军最终还是没有许可梅乐斯参加在南京的日军投降仪式。最终,还是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出面解决了他的这个难题,何应钦以蒋介石私人代表的身份,邀请梅乐斯前去参加在南京的日军受降仪式。

在梅乐斯心里,中国抗战那些年,他一直和中国人民在一起,为此,在受降仪式上,他特别强调:中国军官从日本军官手里接笔时,应该用一只手,这样,就能表示中国是战胜国,不能和日本平等。 2LwpIlQdOMdJ2K3kWls1uVBEYQDwFiiXbobIfQzEbS7wQtxHr4cq6YzXJiZNW2K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