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丁肇中的家教:志向是孩子内心深处的无穷动力

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出生3个月后随父母回国。1956年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物理和数学,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曾在瑞士欧洲核子中心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并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是美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那么,丁肇中是如何成为科学天才的呢?他又是在怎样的家庭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呢?

国破家尤在,学怠父母教

1936年1月27日,丁肇中在美国出生,当时,丁肇中的母亲王隽英正作为家属,陪同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在美国进行学术访问,谁也没想到,丁肇中会在父亲学术访问期间提前降生。而根据美国的法律,凡在美国国土上出生的婴儿,不论父母的种族和国籍,都将自动取得美国国籍,所以丁肇中从一出生就是美籍华人。

丁肇中的父母都出身书香门第,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从小就立志读书报国,所以,丁肇中的父亲在丁肇中出生两个月后,就带着丁肇中的母亲和丁肇中执教。然而,丁观海一家回国刚一年,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就爆发,华北各地相继沦陷,丁观海和妻子王隽英和当时的许多中国百姓一样,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丁肇中,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幼年的丁肇中,跟着父母先后辗转了大半个中国,从北京到南京,从南京到重庆,几年的逃亡生活,在丁肇中幼小的心里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战争的威胁、强盗的骚扰永恒地刻在了他幼小的心灵里,甚至,他枕过的枕头,都被歹徒用枪打穿。然而,在这种境遇中,丁肇中的父母却从来没有放弃对丁肇中的教育。准确地说,丁肇中只上几天小学。当时,7岁的丁肇中在重庆上小学,然而,第一天上学,重庆上空就响起了空袭的警报。那是一个战云弥漫空袭不断的年代,学校无心教学,为了学生的安全,当即宣布放假一天,而此后,也并没有真正上过几天课。最后,鉴于学校的懈怠,丁肇中的父母决定自己来教孩子读书。白天,丁观海和王隽英在重庆的大学里教书,丁肇就自己在家里复习功课、做作业;晚上,父母回到家,检查批改小肇中的作业,然后教他新的功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成就了动荡年代的勤奋少年丁肇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志向是无穷的动力

丁肇中的母亲王隽英是儿童心理学教授,所以,对于儿子丁肇中的心理,她总能够及时把握。母亲从来不会约束丁肇中,更不会像别的母亲一样要求儿子去考什么100分,去死记硬背什么东西,她认为,在儿童教育中,最重要的激发孩子的兴趣,最关键的是培养孩子的志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志向是无穷的动力。丁观海赞成妻子的观点,他也认为,只有有了浓烈的兴趣,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永不厌倦;只有有了远大的志向,才能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畏艰难,百折不回。

从七岁起,丁肇中的父亲就带他去参观重庆的工业展览会,参观重庆的科技博览会。在展览会上,丁肇中的父亲给儿子讲新机器的功能,新工具的用途,那些稀奇古怪的钢铁物件让小肇中兴致盎然。每天晚上,丁观海还给小肇中讲科学家的故事,从法拉第到牛顿,从麦克斯韦到爱因斯坦,就连希伯尔和冯·卡门这样并非家喻户晓的科学家的故事,丁观海也毫无遗漏地讲给儿子听。王隽秀更是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孜孜不倦地诱导儿子对科学的兴趣。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丁观海夫妇二人细致入微深入浅出的启蒙教育,让小小的丁肇中,爱上了爱因斯坦,喜欢上了居里夫人,懂得了伽利略,钦佩了法拉第,也深刻的明白了,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充满了崎岖艰难,也充满了幸福荣耀。

丁肇中最喜欢的科学家是法拉第,父母告诉他,法拉第家庭条件很差,小时候只是个边打工边读书的穷苦学生,然而后来,法拉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家,而且人品格外值得称颂。丁观海用法拉第的故事教育小肇中:一个人只要肯干,自强自立,即便出身社会底层,也一样能取得伟大的成就。

所以,丁肇中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他不像别的孩子一样需要父母的督促和管束,因为学习的动力,就藏在他的内心深处。

不怕跑的慢,只要肯向前

丁肇中的少年时代,就在烽火遍地的战乱中度过了,后来,东躲西藏成了家常便饭,搬家逃难成了生活常态。动荡的生活中,丁肇中始终没有权力享有一张安静的书桌,这使得他在中学时期的最初阶段,很难适应学校的教育模式。

1946年,丁肇中随父母来到山东,在山东大学任教的父亲丁观海送丁肇中到青岛一个德国修女办的天主教学校里读中学,丁肇中一下子很难适应学校的教育方法,所以,开始半学期,小肇中总不开窍,怎么也跟不上课堂教育的节拍。丁观海急在心里,却一点也不催促小肇中,相反,他带儿子去看京剧、看电影,任由儿子的兴趣,随他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小肇中虽然学习不好,却一点也没有心理压力,学习的间隙,还画几幅静物写生调节一下情绪。更多的时候,小肇中喜欢拍皮球,他还用黏土捏各种玩具,摆龙门阵取乐。那段时间,对于儿子,丁观海和王隽英并不过多加以干涉。相反,丁观海还带儿子打球游泳,在玩耍的过程中,丁观海一点点地启发儿子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悟性,那段时间,丁肇中的身体变得特别好,求知欲开始旺盛,精力也非常充足,于是,功课也就一点点好起来。丁观海夫妇终于松了一口气,其实,很多时候,不怕孩子跑的慢,只要孩子肯向前,给孩子一个缓冲期,他就能够在蹲伏后,精力充沛的起跳。

从初中到高中,丁肇中的求知欲一直很旺盛,许多时候,同伴们在窗外玩耍、嬉闹,而丁肇中却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可他不觉得苦,他觉得很开心很满足,因为他已经玩够了,他在度过了那段混沌的岁月之后,感受到了知识带给他的无穷快感。

用鼓励和信任,助孩子迈向成功

中学之后,丁肇中依靠对知识无尽的热忱和如饥似渴地学习态度,成为学校里最出类拔萃的学生,这使得他心生得意。在中学毕业时,学校保送他去台湾的成功大学,然而丁肇中却骄傲地认为成功大学是二流大学,坚决不去。最后,丁肇中要求参加大学联合考试,并且非常有把握地说:“我要考个头名状元回来!”然而那一年,丁肇中考砸了,英语、国语成绩让他大为失望,最后,因为这两门功课拖了后腿,丁肇中的成绩还是只能被成功大学录取。这件事,把丁肇中从年少轻狂的得意抛进了无以言表的失望之渊。年少的丁肇中,第一次感到痛苦,他觉得自己的远大志向受到了挫折,他甚至茶不思饭不想,愁眉不展委靡不振。这是小肇中遇到的第一次挫折。

面对儿子的挫折,丁观海夫妇没有坐视不管,他们带丁肇中出去散步,给他讲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爱迪生从小家贫,小学没读完就辍学了,他完全依靠自学,成为了科学家,最后失败了上千次,才发明了灯泡,和爱迪生比起来,小肇中所受的这点挫折,完全算不了什么。在父母的启迪下,小肇中明白:只有经受得起挫折,在挫折中接受教训,并总结自己缺陷的人,才能前进,取得成功。挫折本来就是考验和磨炼一个人意志的试金石。

丁肇中,在父母的鼓励下振奋起来,踏着坚定的步伐走进了成功大学。然而后来,丁肇中却发现,自己最有兴趣的,并不是所学的机械工程专业,而是物理学,就向父母提出要改学物理学。丁观海夫妇有点犹豫,毕竟物理学非常难学,而且要取得新成就、新发现更是不易。最后,丁观海夫妇问儿子:“你改学物理有把握成功吗?”丁肇中坚定地回答:“只要肯埋头苦干,我相信能成功。”丁观海看到儿子刚毅自信的表情,点头同意,王隽英鼓励儿子说:“你要记住一点,不管你学哪一行,你一定要成为那一行的佼佼者”。

正是父母的鼓励和信任,给丁肇中插上了成功的翅膀,1956年9月,丁肇中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物理学,经过艰苦努力,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尼文斯实验室,经过两年的努力,发现了重氢分离子,第一次获得了自己的实验成果。接着,他有一系列的新发现。特别是在1974年8月,在高能加速器的质子碰撞实验中,他发现了一个新的粒子,即“丁粒子”。“丁粒子”是已发现的原子核子几百种粒子中重量最大、寿命最长的一种,轰动了沉寂十多年的高能物理学界。1976年,丁肇中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成为物理学界一颗璀璨的明星。 KTEBI0gFK3uMUYD2IEN83Gq9otsp9VnZEWIh+0xeZ+GATBRmHuEW0x2t6AopV7x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