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 “追赶上前”的话

“讲第三节课的时候,我曾经说过,倘若你有了一张图,坐在屋里,看看表,又看看图,随时就可知道你出了门的弟弟离开你有多远。这次我就来讲关于走路这一类的问题。”马先生今天这样开场。

例一: 赵阿毛上午8点由家中动身到城里去,每小时走3里。上午11点,他的儿子赵小毛发现他忘了带应当带到城里去的东西,便拿着东西从后面追去。赵小毛若每小时走5里,什么时候可以追上赵阿毛?

这题只需用第二节课的最后一个作基础便可解答出来。用横线表示路程,每一小段1里;用纵线表示时间,每两小段1小时。——纵横线用作单位1的长度,无妨各异,只要表示得明白,如图5-1所示。

因为赵阿毛是上午8点由家中动身的,所以时间就用上午8点作起点。赵阿毛每小时走3里,他走的行程和时间是“定倍数”的关系,画出来就是 AB 线。

图5-1 例一图解

赵小毛是上午11点动身的,他走的行程和时间对于交在 C 点的纵横线来说,也是“定倍数”的关系,画出来就是 CD 线。

AB CD 交于 E ,赵阿毛和赵小毛父子俩在这儿碰上了。

E 点横看,是下午三点半,这就是答案。

“你们仔细看这个,比上次的有趣味。”趣味?今天马先生从走进课堂直到现在,都是板着面孔的,我还以为他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或是身体不适呢!听到这两个字,知道他将要说什么趣话了,精神不禁为之一振。但是仔细看一看图,依然和上次的各个例题一样,只有两条直线和一个交点,真不知道马先生说的趣味在哪里。别人大概也和我一样,没有看出什么特别的趣味,所以整个课堂上,只有静默。打破这静默的,自然只有马先生:

“看不出吗?不是真正的趣味‘横’生吗?”

马先生的这个“横”字说得特别响,同时右手拿着粉笔朝着黑板上的图横着一画。我们还是猜不透这个谜。

“大家横着看!看两条直线间的距离!”马先生这么一提示,大家都去看那两条线间的距离。

“看出了什么?”马先生静了一下问。

“越来越短,最后变成了零。”周学敏回答。

“不错!但这表示什么意思?”

“两人越走越近,到后来便碰在一起了。”王有道回答。

“对的。那么,赵小毛动身的时候,两人相隔几里?”

“9里。”

“走了1小时呢?”

“7里。”

“再走1小时呢?”

“5里。”

“每走1小时,赵小毛赶上赵阿毛几里?”

“2里。”这几次差不多都是齐声回答,课堂显得格外热闹。

“这2里从哪里来?”

“赵小毛每小时走5里,赵阿毛每小时只走3里,5里减去3里,便是2里。”我抢着回答。

“好!两人先相隔9里,赵小毛每小时能够追上2里,那么几小时可以追上?用什么算法计算?”马先生这次向着我问。

“用2去除9得4.5。”我答。

马先生又问:“最初相隔的9里怎样来的呢?”

“赵阿毛每小时走3里,上午8点动身,走到上午11点,一共走了3小时,三三得九。”另一个同学这么回答。

在这以后,马先生就写出了下面的算式:

3里/小时×3小时÷(5里/小时-3里/小时)=9里÷2里/小时=4.5小时——赵小毛走的时间

11时 + 4.5时 - 12时=3.5时——即下午3点半

“从这次起,公式不写了,让你们去如法炮制吧。从图上还可以看出来,赵阿毛和赵小毛相遇的地方,距家22.5里。若是将 AE CE 延长,两线间的距离又越来越长,但 AE 翻到了 CE 的上面。这就表示,若他们父子碰到以后,各自仍继续前进,赵小毛便走在了赵阿毛前面,并且二人越离越远。”

试将这个题改成“甲每时行3里,乙每时行5里,甲动身后3小时,乙去追他,几时能追上?”这就更一般了,画出图来,当然和前面的一样。不过表示时间的数字需换成0, 1, 2, 3…

例二: 甲每小时行3里,动身后3小时,乙去追他,4.5小时追上,乙每小时行几里?

如图5-2所示,对于这个题,表示甲走的行程和时间的线 AB ,自然谁都会画了。而表示乙走的行程和时间的线,经过马先生的指导,大家都知道:因为乙是在甲动身后3小时才动身,故而得 C 点。又因为乙追了4.5小时赶上甲,这时甲正走到 E ,而得 E 点,连结 CE ,就是所求的线。再看每过1小时,横线对应增加5,所以知道乙每小时行5里。这真是马先生说的趣味横生了。

图5-2 例二图解

不但如此,图5-2明明白白地指示出来:甲7.5小时走的路程是22.5里,乙4小时半走的也正是这么多,所以很容易就能想出这题的算法。

3里/小时×(3小时+4.5小时)÷4.5小时=22.5里÷4.5小时=5里/小时——乙每小时走的里数

但是马先生的主要目的不在讨论这题的算法上,当我们得到了答案和算法后,他又写出下面的例题。

例三: 甲每小时行3里,动身后3小时,乙去追他,追到22.5里的地方追上,求乙的速度。

跟着例二来解这个问题,真是十分轻松,不必费心思索,就知道应当这样算:

22.5里÷(22.5里÷3里/小时-3小时)=22.5里÷4.5小时=5里/小时——乙每小时走的里数

图大家都会画了,而且这一连3个例题的图简直就是一样的,只是画的方法或说明不同。甲走了7.5小时,比乙多走3小时,则乙走了4.5小时,路程是22.5里。上面的计算法,由图上看来,真是“了如指掌”啊!我今天才深深地感到对算学有这么浓厚的兴趣!

马先生在大家算完这题以后总结道:

“由这3个例子来看,一个图可以表示几个不同的题,只是着眼点和说明不同。这不是很有趣味吗?原来例二、例三都是从例一转化来的,虽然面孔不同,本质却没有两样。这类问题的根本都是距离、时间、速度的关系。你们应该已经明白:

“速度×时间=距离。

“由此演化出来,便得:

“速度=距离÷时间,时间=距离÷速度。”

我们说:

“赵阿毛的儿子是赵小毛,老婆是赵大嫂子。

“赵大嫂子的老公是赵阿毛,儿子是赵小毛。

“赵小毛的妈妈是赵大嫂子,爸爸是赵阿毛。”

这3句话,表面上看起来自然不一样,立足点也不同,从文学上带给我们的意味、语感也不同,但表示的根本关系却只有一个,如图5-3所示。

图5-3 图解距离、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

照这种情形,将例一先分析一下,我们可以获得下面各元素以及元素间的关系:

1.甲每小时行3里。

2.甲先走3小时。

3.甲共走7.5小时。

4.甲、乙都走了22.5里。

5.乙每小时行5里。

6.乙共走4.5小时。

7.甲每小时所走的里数(速度)乘以所走的时间,得甲走的距离。

8.乙每小时所走的里数(速度)乘以所走的时间,得乙走的距离。

9.甲、乙所走的距离相等。

10.甲、乙每小时所行的里数相差2。

11.甲、乙所走的小时数相差3。

1到6是这题所含的6个元素。一般地说,只要知道其中3个,便可将其余的3个求出来。如例一,知道的是1、5、2,而求得的是6,但由2、6便可得3,由5、6就可得4。例二,知道的是1、2、6,而求得5,由2、6当然可得3,由6、5便得4。例三,知道的是1、2、4,而求得5,由1、4可得3,由5、4可得6。

不过也有例外,如1、3、4,因为4可以由1、3得出来,所以不能成为一个题。2、3、6只有时间,而且由2、3就可得6,也不能成题。再看4、5、6,由4、5可得6,一样不能成题。

从6个元素中取出3个来做题目,照理可成20个。除了上面所说的不能成题的3个,以及前面已举例的3个,还有14个。这14个的算法,当然很容易推知,画出图来和前3个例子完全一样。为了便于比较、研究,逐一写在后面。

例四: 甲每小时行3里,走了3小时乙才动身,他共走了7.5小时被乙赶上,求乙的速度。

3里/小时×7.5小时÷(7.5小时-3小时)=5里/小时——乙每小时所行的里数

例五: 甲每小时行3里,先动身,乙每小时行5里,从后面追他,只知甲共走了7.5小时,被乙追上,求甲先动身几小时?

7.5小时-3里/小时×7.5小时÷5里/小时=3小时——甲先动身3小时

例六: 甲每小时行3里,先动身,乙从后面追他,4.5小时追上,而甲共走了7.5小时,求乙的速度。

3里/小时×7.5小时÷4.5小时=5里/小时——乙每小时所行的里数

例七: 甲每小时行3里,先动身,乙每小时行5里,从后面追他,走了22.5里追上,求甲先走的时间。

22.5里÷3里/小时-22.5里÷5里/小时=7.5小时-4.5小时=3小时——甲先走3小时

例八: 甲每小时行3里,先动身,乙追4.5小时,共走22.5里追上,求甲先走的时间。

22.5里÷3里/小时-4.5小时=7.5小时-4.5小时=3小时——甲先走3小时

例九: 甲每小时行3里,先动身,乙从后面追他,每小时行5里,4.5小时追上,甲共走了几小时?

5里/小时×4.5小时÷3里/小时=22.5里÷3里/小时=7.5小时——甲共走7.5小时

例十: 甲先走3小时,乙从后面追他,在距出发地22.5里的地方追上,甲共走了7.5小时,求乙的速度。

22.5里÷(7.5小时-3小时)=22.5里÷4.5小时=5里/小时——乙每小时所行的里数

例十一: 甲先走3小时,乙从后面追他,每小时行5里,到甲共走7.5小时的时候追上,求甲的速度。

5里/小时×(7.5小时-3小时)÷7.5小时=22.5里÷7.5小时=3里/小时——甲每小时所行的里数

例十二: 乙每小时行5里,在甲走了3小时的时候动身追甲,乙共走22.5里追上,求甲的速度。

22.5里÷(22.5里÷5里/小时+3小时)=22.5里÷7.5小时=3里/小时——甲每小时所行的里数

例十三: 甲先动身3小时,乙用4.5小时,走22.5里路追上甲,求甲的速度。

22.5里÷(3小时+4.5小时)=22.5里÷7.5小时=3里/小时——甲每小时所行的里数

例十四: 甲先动身3小时,乙每小时行5里,从后面追他,走4.5小时追上,求甲的速度。

5里/小时×4.5小时÷(3小时+4.5小时)=22.5里÷7.5小时=3里/小时——甲每小时所行的里数

例十五: 甲7.5小时走22.5里,乙每小时行5里,在甲动身若干小时后动身,正追上甲,求甲先走的时间。

7.5小时-22.5里÷5里/小时=7.5小时-4.5小时=3小时——甲先走3小时

例十六: 甲动身后若干时,乙动身追甲,甲共走7.5小时,乙共走4.5小时,所走的距离为22.5里,求各人的速度。

22.5里÷7.5小时=3里/小时——甲每小时所行的里数

22.5里÷4.5小时=5里/小时——乙每小时所行的里数

例十七: 乙每小时行5里,在甲动身若干时后追他,到追上时,甲共走了7.5小时,乙只走4.5小时,求甲的速度。

5里/小时×4.5小时÷7.5小时=22.5里÷7.5小时=3里/小时——甲每小时所行的里数

在这17个题中,第十六题只是应有的文章,严格地说,已不成一个题了。将这些题对照图来看,比较它们的算法,可以知道:将一个题中的已知元素和所求元素对调而组成一个新题,这两个题的计算法的更改有一定法则。大体说来,新题的算法对于被调的元素来说,正是原题算法的还原,加减互变,乘除也互变。

前面每一题都只求一个元素,若将各未知的三元素作一题,实际就成了48个。还有,甲每小时行3里,先走3小时,就是先走9里,这也可用来代替第二元素,而和其他两个元素组成若干题。这样推究下去,多么有趣!而且,这对于研究学问实在是一种很好的训练。

本来无论什么题,都可以下这么一番功夫探究的,但前几次的例子比较简单,变化也就少一些,所以不曾说到。而举一反三,正好是一个练习的机会,以后也不再这么不怕麻烦地讲了。

这样推究,学会了一个题的计算法,便可悟到许多关系相同、形式各样的题的算法,不止“举一反三”,简直要“闻一以知十”了,这使我觉得无比快乐!我现在才感到算学不是枯燥的学科。

马先生花费许多精力教给我们探索题目的方法,时间已过去不少,但他还要不辞辛苦地继续讲下去。

例十八: 甲、乙两人在东西相隔14里的两地,同时相向动身,甲每小时行2里,乙每小时行1.5里,两人几时在途中相遇?

这差不多算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的,马先生只告诉我们应当注意两点:第一,甲和乙走的方向相反,所以甲从 C D ,乙就从 A B AC 相隔14里;第二,因为题上所给的数都不大,图上的单位应取大一些——都用二小段当一——这样图才好看,做算学也需兼顾好看,如图5-4所示。

图5-4 例十八图解

E 点横看得4,自然就是4小时两人在途中相遇了。

“趣味横生”,横向看去,甲、乙两人每走1小时将近3.5里,就是甲、乙速度的和,所以算法也就出来了:

14里÷(2里/小时+1.5里/小时)=14里÷3.5里/小时=4小时——所求的小时数

这算法,没有一个人不对,算学真是人人能领受的啊!

马先生高兴地提出下面的问题,要我们回答算法。当然,这更不是什么难事!

1.两人相遇的地方,距东西各几里?

2里/小时×4小时=8里——距东的里数

1.5里/小时×4小时=6里——距西的里数

2.甲到了西地,乙还距东地几里?

14里-1.5里/小时×(14里÷2里/小时)=14里-10.5里=3.5里——乙距东的里数

下面的推究,是我和王有道、周学敏依照马先生的前例做的。

例十九: 甲、乙两人在东西相隔14里的两地,同时相向动身,甲每小时行2里,走了4小时,两人在途中相遇,求乙的速度。

(14里-2里/小时×4小时)÷4小时=6里÷4小时=1.5里/小时——乙每小时行的里数

例二十: 甲、乙两人在东西相隔14里的两地,同时相向动身,乙每小时行1.5里,走了4小时,两人在途中相遇,求甲的速度。

(14里-1.5里/小时×4小时)÷4小时=8里÷4小时=2里/小时——甲每小时行的里数

例二十一: 甲、乙两人在东西两地,同时相向动身,甲每小时行2里,乙每小时行1.5里,走了4小时,两人在途中相遇,两地相隔几里?

(2里/小时+1.5里/小时)×4小时=3.5里/小时×4小时=14里——两地相隔的里数

这个例题所含的元素只有4个,所以只能组成4个形式不同的题,自然比马先生所讲的前一个例子简单得多。不过,我们能够这样穷追不舍,心中确实感到无比愉快!

下面又是马先生所提示的例子。

例二十二: 从宋庄到毛镇有20里,何畏4小时走到,苏绍武5小时走到,两人同时从宋庄动身,走了3.5小时,相隔几里?走了多长时间,相隔3里?

马先生说,这个题目的要点,在于正确地指明解法所在。他将表示甲和乙所走的行程、时间的关系的线画出以后(如图5-5所示),这样问:

图5-5 例二十二图解

“走了3.5小时,相隔的里数,怎样表示出来?”

“从3.5小时的那一点画条横线,与两直线相交于 FH FH 间的距离——3.5里,就是所求的。”

“那么,几时相隔3里呢?”

由图上,很清晰地可以看出来:走了3小时,就相隔3里。但怎样通过画图求解,我们被难住了。

马先生见没人回答,便说:“你们难道没有留意过斜方形吗?”随即在黑板上画了一个 ABCD 四边形(如图5-6所示),接着说:

“你们看图上 AD BC 是平行的, AB DC 以及 AD BC 间的横线也都是平行的,而且还一样长。应用这个道理,图5-5过距 O 点3里的一点,画一条线和 OB 平行,它与 OA 交于 E 。在 E 这点两线间的距离正好指示为3里,而横向看去,是3小时,这便是答案。”

图5-6 画个斜方形

至于这题的算法,不用说,很简单,马先生大概因此不曾提起,我补充在下面:

(20里÷4里/小时-20里÷5里/小时)×3.5小时=3.5里——走了3.5小时相隔的里数

3里÷(20里÷4里/小时-20里÷5里/小时)=3小时——相隔3里所需的时间

跟着,马先生所提出的例题更复杂、有趣了。

例二十三: 甲每10分钟走1里,乙每10分钟走1.5里。甲动身50分钟时,乙从甲出发的地点动身去追甲。乙走到6里的地方想起忘带东西了,马上回到出发处寻找。他花费50分钟找到了东西,加快速度,每10分钟走2里去追甲。若甲在乙动身转回时,休息过30分钟,乙在什么地方追上甲?

“先来讨论表示乙所走的行程和时间的线的画法。”马先生说,“这里有五点需注意:1.出发的时间比甲迟50分钟;2.出发后每10分钟行1.5里;3.走到6里便回头,速度没有变;4.在出发地停了50分钟才第二次动身;5.第二次的速度为每10分钟行2里。

“依第一点,就时间说,应从50分钟的地方画起,因而得 A 。从 A 起依照第二点,每一单位时间——10分钟——1.5里的定倍数,画直线到6里的地方,得 AB

“依第三点,从 B 折回,照同样的定倍数画线,正好到130分钟的 C ,得 BC

“依第四点,虽然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乙却没有离开一步,即50分钟都停着不动,所以得 CD

“依第五点,从 D 起,每单位时间以2里的定倍数行走,画直线 DF ,如图5-7所示。

“至于表示甲所走的行程和时间的线,却比较简单,始终是一定的速度前进,只有在乙达到6里( B )——正是90分钟,甲达到9里时,他休息了(停着不动)30分钟,然后继续前进,因而这条线是 GH IJ

图5-7 例二十三图解

“两线相交于 E 点,从 E 点往下看得30里,就是乙在距出发点30里的地点追上甲。”

“从图5-7上能够观察出算法来吗?”马先生问。

“当然可以的。”没有人回答,他自己说,接着就讲了计算法。

老实说,这个题从图上看去,就和乙在 D 所指的时间,用每10分钟2里的速度从后面去追甲一样。但甲这时已走到 K ,所以乙需追上的里数,就是 DK 所指示的。

倘若知道了 GD 所表示的时间,那么除掉甲在 HI 休息的30分钟,便是甲从 G K 所用的时间,用它去乘甲的速度,得出来的即是 DK 所表示的距离。

图上 GA 是甲先走的时间,50分钟。

AM MC 都是乙以每10分钟行1.5里的速度,走了6里所花费的时间,所以都是(6÷1.5)个10分钟。

CD 是乙寻找东西花费的时间——50分钟。

因此, GD 所表示的时间,也就是乙第二次动身追甲时,甲已经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应当是:

GD = GA + AM × 2 + CD = 50分 + 10分×(6 ÷ 1.5)× 2 + 50分 = 180分

但甲在这段时间内,休息过30分钟,所以,在路上走的时间只是:

180分 - 30分 = 150分

而甲的速度是每10分钟1里,因而,DK所表示的距离是:

1里/10分钟×(150÷10)=15里

乙追上甲从第二次动身所用的时间是:

15里÷(2里/10分钟-1里/10分钟)=15——15个10分钟

乙所走的距离是:

2里/10分钟×15个10分钟=30里

这题真是曲折,要不是有图对着看,这个算法,我是很难听懂的。

马先生说:“我再用一个例题来作这一课的收场。”

例二十四: 甲、乙两地相隔1万公尺,每隔5分钟同时对开一部电车,电车的速度为每分钟500公尺。冯立人从甲地乘电车到乙地,在电车中和对面开来的车两次相遇,中间隔几分钟?又从开车到乙地之间,和对面开来的车相遇几次?

题目写出后,马先生和我们进行了下面的问答。

“两地相隔1万公尺,电车每分钟行500公尺,几分钟可走一趟?”

“20分钟。”

“倘若冯立人所乘的电车是对面刚开到的,那么这部车是几时从乙地开过来的?”

“前20分钟。”

“这部车从乙地开出,再回到乙地共需多长时间?”

“40分钟。”

“乙地每5分钟开来一部电车,40分钟共开来几部?”

“8部。”

经过这样一番讨论,马先生将图画了出来,还有什么难懂的呢?

由图5-8所示,一眼就可得出,冯立人在电车中,和对面开来的电车相遇两次,中间相隔的是2.5分钟。

图5-8 例二十四图解

而从开车到乙地,中间和对面开来的车相遇7次。

算法是这样:

10000公尺 ÷ 500公尺/分钟 = 20分钟——走一趟的时间

20分钟 × 2 = 40分钟——来回一趟的时间

40分钟 ÷ 5分钟 = 8——一部车自己来回一趟,中间乙所开的车数

20分钟 ÷ 8 = 2.5分钟——和对面开来的车相遇两次,中间相隔的时间

8次 - 1次 = 7次——和对面开来的车相遇的次数

“这课到此为止,但我还得拖个尾巴,留个题给你们自己去做。”说完,马先生写出下面的题,匆匆地退出课堂,他额上的汗珠已滚到颊上了。

今天足足在课堂上坐了两个半小时,回到寝室里,我觉得很疲倦,但对于马先生出的题,不知为什么,还想继续探究一番,于是决心独自试做。总算“有志者事竟成”,费了20分钟,居然成功了。但愿经过这个暑假,我能够找到得心应手的算学学习方法!

例二十五: 甲、乙两地相隔3英里,电车每时行18英里,从上午5时起,每15分钟两地各开车一部。阿土上午5:01从甲地电车站开始顺着电车轨道步行,于6:05到乙地车站。阿土在路上碰到往来的电车共几次?第一次是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

答案:如图5-9所示。

阿土共碰到往来电车共8次。

图5-9 例二十五图解

第一次约在上午5时8分半多。

第一次离甲地0.36英里。 HWqN5b35p0Q1IojUeWnBb5EfqaVwnt9FdCWZ5GOeLtdum9mVKAOyda7YQ354m3g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