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历史文化

一、历史梗概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于公元前12世纪由周公营建,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有13个朝代百代帝王在此君临天下。在中国八大古都中,洛阳是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

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太康时迁都洛阳,今偃师二里头一带为其国都斟鄩所在。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建都西亳,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则为其故址。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殷,命召公、周公在洛阳新建王都。周公在涧水东、瀍水西营建成周城,并迁九鼎于此。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居王城;周敬王时,因避王子朝之乱,于公元前510年在王城东20余里的狄(翟)泉另建成周城,洛阳作为东周国都长达500余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洛阳为三川郡郡治。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居洛阳。次年,刘邦入洛,置河南郡。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初都洛阳,后迁长安。公元25年,东汉建立,定都洛阳,历时近200年。220年,曹丕建魏,定都洛阳。265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都。436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在洛阳置洛州,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605年隋炀帝营建洛阳,改称东都;隋末,王世充于洛阳称帝,国号郑。618年,唐朝建立,以洛阳为陪都;657年,唐高宗移置洛阳,称东都。690年,武则天称帝,改东都为神都,其后中宗复立,改神都为东都。唐中叶,安禄山曾于洛阳称帝,建国号“燕”。907年,朱温废唐自立,都开封,后迁洛阳。923年,李存勖建后唐,以洛阳为“洛京”。936年,石敬瑭灭后唐,初都洛阳,后迁开封。960年,赵宋王朝建立,定都开封,以洛阳为西京,并置河南府。1217年,金升洛阳为中京,置金昌府。元时,洛阳为河南行省河南府治所。明时,在洛阳置河南府,是伊王和福王封国所在。清朝沿用明制,在洛阳置河南府,府治洛阳。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置河洛道,道尹公署设在洛阳,辖豫西19县。1920年,直系军阀吴佩孚盘踞洛阳,在洛阳设置了“两湖巡阅使公署”和“陆军第三师司令部”。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1932年日军攻占上海,国民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阳办公。七七事变后,华北大部沦陷,洛阳成为北方抗敌前哨,“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驻洛阳。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阳,洛阳又成为河南省会。1948年3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5年洛阳县并入洛阳市。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部分县改属洛阳市。

改革开放以来,洛阳的各项事业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副中心城市。旅游中国,就从洛阳开始。

二、传统文化

(一)河图洛书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境内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礼乐之制

周代的礼、乐是周王朝立国之本,而制礼作乐这一重大的文化工程,是周公在洛阳完成的。

周公姬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周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协助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新王朝建立后,他又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伦理规范,“明德慎刑”,对王朝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周公通过礼乐来治理国家,建立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历史发展。周公的礼乐思想是后世儒学之源,影响中国数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河洛文化的一座丰碑。

(三)道家文化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就有道家。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曾为东周王朝“守藏室之史”,长期在洛阳管理图书典籍。所著《道德经》,亦称《老子五千文》,简称《老子》,是道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作。由于洛阳是道家的发祥地,历代道家名宿如浮丘公、王子乔、张道陵、帛和、葛洪、冠谦之、徐骞、王远知、潘延、吕洞宾等,先后都曾在洛阳活动。

(四)佛教文化

东汉永平年间,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被拜求佛法的汉使从西域邀至洛阳,佛学从此正式传入中国。次年,东汉明帝为之兴建白马寺,是由国家创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此后,洛阳就成为中国佛学研究和佛事活动的中心。

(五)魏晋玄学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尊卑易位,经学衰微。魏晋时期,一种新的哲学思潮,即玄学应运而生。当时京都洛阳有一批“名士”,大兴清谈之风,用老庄思想从各种不同角度阐释儒家经典,以玄学同经学分庭抗礼,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曹魏正始年间的何晏、阮籍、向秀、郭象。

玄学的兴起,改变了整个社会风尚,人们鄙弃仕途,看重学问,追求精神的自由,也因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并产生了《广陵散》、《兰亭集序》等空前绝后的艺术杰作。

(六)洛学

洛学是指北宋洛阳以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学派。二程同受业于周敦颐,他们提出了“理”的哲学范畴,认为理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一草一木皆有理”。还认为理是“天理”,乃人类社会永恒的最高准则,并以此阐释封建伦理道德,把三纲五常视为“天下之定理”。洛学以儒学为核心,并将佛、道渗透于其中,旨在从哲学上论证“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关系,规范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秩序。二程洛学是保守的和唯心的,但也包含有辩证法因素。他们提出“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动静相因,物极必反”,承认事物是相互制约、发展变化的。

洛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后,宋代的朱熹、陆九渊,明代的王阳明,又在二程开辟的方向上发展了理学。宋明理学是宋代之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而二程洛学则开创了理学之先河。

三、历史名人

洛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无数的名人志士:纵横家之祖鬼谷子;战国时期倡导合纵说的重要活动家苏秦;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三国时魏音乐家杜夔;西晋哲学家郭象;唐代高僧、著名佛教学者和佛经翻译家玄奘;唐代宰相、文学家张说;唐代哲学家、诗人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元缜;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北宋名臣赵普;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北宋画家武宗元;北宋理学家邵雍;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程颢、程颐兄弟;南宋词人朱敦儒;元代文学家姚燧;明末清初书法家、画家王铎;清小说家李绿园;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人士张钫;化学家、教育家李俊甫;正骨专家高云峰;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韩钧;音乐家时乐蒙;劳动模范赵春娥等。

老子在此著成《道德经》。孔子曾来此“入周问礼”。《汉书》、《资治通鉴》、《三国志》、《说文解字》、《新唐书》等在此修成;张衡在此发明浑天仪、地动仪;晋人左思的《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大诗人杜甫、白居易、李贺、刘禹锡,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神笔王铎、唐高僧玄奘等,或生于此,长于此,或游历于此,终老于此,留下了无数千古绝唱。

四、现代科技

洛阳是国家“一五”计划时期重点建设城市,国家把156项重点工程中的7项安排在洛阳,目前已形成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七大支柱产业,39个工业门类的工业企业5000多家,在整个洛阳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55%。洛阳高科技优势突出,现有国家级科研院所14个,省、市级科研机构77个,拥有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0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38种高新技术产品。每万名职工中科技人员1488名,科研人才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其他

据考证,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诞生于洛阳。考古发现还证实,文明起源的几点要素如青铜冶铸技术、文字的发明和改进、城市的形成和国家的建立等,都和洛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绵延8000多公里、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洛阳是最东方的起点,早在2000多年前她开辟了洛阳至罗马的陆上通道,从此开辟了东西方文明大交流的先河。

此外,河洛地区还是华夏姓氏的重要发源地。洛阳地处河洛腹地,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华众多姓氏的主要发源地。中国自古至今出现过2200多个姓氏,现今仍在使用的10000多个,常用的3500多个,其中主要起源于河洛地区或部分起源于河洛地区的约占三分之二。前100个人口大姓中,有77个姓氏直接起源于河洛地区。在当今中国最多的300个大姓(人口16万以上的姓氏)中,源于河洛地区或主支源于河洛地区的有171姓氏。真可谓中华民族“根在河洛”。 Qsc7w7hCUIw/JCWNio3tWz0w6c/6E7apjKyuYnIsj1aazRYfKr3vWwsg5cBuejC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