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中国青年报》联合发布的“汉语盘点·2011年度字词”揭晓,其中前10名国内年度汉字是:控、信、涨、德、限、微、亲、祸、萌、宅。这里的每个字都是一支歌,一首诗,一幅画,生动地谱写了、抒发了、描画了我们在社会体验过程中凉心情和热期待的交互与纠结。
“控、限、涨”,呈现的是政府、民众、市场的互动和博弈。政府的调“控”是在试图摁住市场一浪高过一浪的“涨”势,这不,2010年独占鳌头的年度汉字就是“涨”。在“控”的思路主导下,采取的基本手段就是“限”:房子限购、银行限贷、交通限行、电视台限娱……一条又一条的限制令从一个又一个的有关部门发出。有的限制似乎大体控制了局面,而那些需要更多市场来调节的东西则似乎并没有完全按照政府的指向和人民的期待停止了脚步,而是一路地涨、涨、涨。一控一涨,折射了官方和民众、中央和地方心中的起起伏伏;而限的成功,则寄托了民众的热切期待和淡淡无奈。
“信、德、祸”,前两字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努力坚守的品格,而后一字则是人人避之犹恐不及的现象,非唯天灾,更兼人祸。然而,现实的悲凉在于,当我们强调“明明德”和“以信为本”时,故宫门、高铁门等一连串无妄的事故、无情的灾难却将“信”和“德”这两个字推到年度汉字的前台,使它和“祸”并肩而行。社会某些层面的失“信”和缺“德”,深深地刺痛了人民大众的灵魂。有多少网络上流行的“×× 体”,多少次网民造句运动,都跟这三个字紧紧联系在一起。
“微”则鲜明地展示了网络的推手所触发的民间的力量。“微博”,多么合乎辩证法的词语呀,微而博,鼓励着人们走出来又跑进去,拉过来又推过去。即便是“宅”在家里,也能参与其中了。当“宅”成了逃避、回避、闪避的代名词时,有的人便化“被宅”为“炫宅”。此时,在这个无所遁逃的世界中,“宅”便被玩成了一种时尚。其实,能够“宅”出意义的,往往还需要靠“微”之类的力量。技术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我和你。一方面,碎片化的信息使人们发现,坐下来静静地思考一刻钟已经是不可多得的享受了;另一方面,微力量的汇合能形成海啸般的气势,正悄悄而又坚决地推动着公民社会的发展。
当负面的情绪在人们心上不断地流过时,一声“亲”使正在逐渐陌生化的社会人倍感温馨。即便有时这“亲”中也不乏矫情。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你瞧,竟然有犯罪嫌疑人因一声声“亲”的呼唤而主动走进公安局了。充满真情抑或有些矫情的还有“萌”,当它流之于心时,我们看到了真;当它用来炫时,我们看到了矫。“卖萌”竟然一时间成了自觉或不自觉的追求。萌的是心情,萌的是向往,萌的是境界。萌,总比蒙好。萌,至少让我们还有梦。
其实,不仅年度汉字,年度词语也同样是一词一乾坤,词词有心情。前10名国内年度词语竟然组成了这样的一幅长卷:当“悲催”的“临时工”穿着绘有“天宫一号”的“文化”衫驾着“坑爹”的“校车”试图“穿越”那正在展示中国速度的“高铁”时,中国人民也就真的“伤不起”了。
这些年度字词,让我们在各样的生活情态中体验着人生和人情的冷暖温凉。世界的潮流,国家的命运,社会的思潮,民众的情感,个人的心绪,在字词间流淌。这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时代,这又是一个让人心灰意冷的时代。这是一个无须准备冬衣的时代,这又是一个需要抱团取暖的时代。这是一个可以饱食终日的时代,这又是一个心灵倍感饥渴的时代。这是一个每天都在革新技术的时代,这又是一个每时都在被技术格式化的时代。这是一个可以在太空进进出出的时代,这又是一个让人停不下脚步看一眼头顶上的星空的时代。这到底是个怎样的时代?
(原刊于《语言文字报》2012年1月4日第2版)
【补记】《咬文嚼字》公布了2016年十大流行语:“供给侧、工匠精神、小目标、洪荒之力、吃瓜群众、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葛优躺、套路、一言不合就 ××、蓝瘦香菇。”新词新语最能传达时代的气息。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约我对这些年度流行语及更大的社会文化学术背景谈一些感悟,而且限定在两三百字内。我便写了一段话奉上,发表于2017年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网。今天读来,仍觉并不过时,便存录如下:
当下,大数据成了一个口水词,数据的质和量都在悄然而坚决地发生着变化,数据的获取和利用方式正在迭代更新。在此背景下,语言科学研究获得了新的创新空间,语言数据资源也成了极大的生产力。当然,有了大数据,并不意味着小数据、中数据价值的丧失,也许我们需要据此建立众数据的观念。在大数据、众数据时代,相关关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但也同时促使人们更深刻地领悟因果关系。随之而行的是,科学研究,既要重视相随关联,也不放弃逻辑必然;既需展开宏大叙事,也要展现工匠精神;既能推动大众事业,也应深化小众题材。这就是科学研究和学术生活的全生态。这当中,没有套路,只有进路,每个人都既是消费者,又是供给者。由此我们会不时发现,吃瓜群众的小目标在洪荒之力的作用下也会“一言不合”就汇聚成了大方向,这也会成为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