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环境社会学视野中的治水

治水问题已成为多学科关注的领域,水利水电工程和环境科学为治水提供了科学认知基础和技术支撑,社会学则提供一种反思性的认识视角以及实践策略。治水不光是技术问题,也是经济与社会问题。治水过程涉及动用资源、利用资源来创造经济价值,发挥社会机制的作用来预防和应对水灾。在社会学视野里,治水不仅需要自然科学技术的支撑,也要有人文社会科学理念的引领,把治标与治本尽可能地统一起来。

水是生命之源,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核心位置。水与生态环境之间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因而环境社会学高度关注水环境与治水的相关问题。在治水问题方面,当代环境社会学的一些理论观念或许能提供一些值得参考的思路与方法,这些主要包括生态现代化理论、绿色转型论和低碳社会论。

(一)生态现代化理论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理论观点。针对西方社会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危机与发展困境,社会中出现了反工业化、反现代化的后现代思潮,这一思潮批评对经济增长无限追求的倾向,提出增长是有极限的,主张为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抑制工业生产的不断扩张。生态现代化理论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虽与工业化、现代化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但并非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也可以不牺牲生态环境利益,这样的现代化发展方式就是生态现代化模式。

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寻求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与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兼得,亦即在工业生产与经济增长的同时,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至于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现代化发展兼顾,生态现代化理论提出了一些关键因素:技术、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在工业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的路径实现均衡,也就是工业生产需要运用环境保护技术来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这样既能促进经济增长,也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在实现生态现代化的进程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政府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政策,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治理措施,推动环境友好型发展,会对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起到有效作用,控制因现代化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避免因开发而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市场虽然不会自动地预防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但在推进生态现代化过程中也可建构并运用相应的市场机制。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需求的日益增长,庞大的生态科技产品和环保产品的市场逐渐形成,这一市场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环境保护事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现代社会,民间环保力量逐步成长并壮大起来,涌现出众多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对增进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督促政府和企业推进环境保护行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公益事业等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生态现代化理论主要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其经验基础也主要源自于西方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与现实。中国式现代化经验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提出了一些挑战,对这一理论仍需深入地反思。 4 不过总体而言,生态现代化理论基本上把握了人类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大趋势。一方面,工业化、现代化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不可逆的,因而那种反工业化、反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是违背大势的臆想,朝着工业化、现代化方向积极迈进才是顺势而为;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也是当今人类社会必须要面对的共同难题。无论对于发达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来说,都要在发展过程中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

水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生态现代化的理论视角看,现代社会的治水不仅要保障生产生活的水供给,也要聚焦于发展与水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平衡关系,实现维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兼顾的理想目标。

(二)绿色转型论

某种意义上,生态现代化理论提出了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理想目标。从人类社会现代化变迁的历史与实际经验来看,工业化及经济增长并未达到理想的平衡状态,现实情况往往是快速的经济增长常伴随着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但是,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具有阶段性特征的进程。在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会出现不同的状态。

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到21世纪初,工业化和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学者将其概括为物质化的碳经济时代。 5 也就是追求物质资料的生产,且在发展经济中较少考虑碳排放问题。因为在物质尚未丰裕的社会,经济发展自然而然会成为首要的发展目标,亦即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相应地,其他目标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也就要服从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经历了快速增长之后,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得以巨大的改善,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逐渐增强,发展模式转型也会在实践中逐渐进行。

在经济发展迈入相对发达阶段后,发展模式也会渐渐转型。从历史和现实经验看,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转变主要表现为绿色转型。所谓绿色转型,是指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向绿色和生态环保,更加注重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加注重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转型在具体的发展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政府重视并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引导绿色经济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企业经营转向绿色生产、绿色经营,在生产过程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积极主动开展技术创新,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经营。

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按照绿色转型论倡导的原则,现代社会的治水尤其要关注节水。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中,需要促使工业生产经营与经济发展转向节水型生产,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此外,绿色转型还包含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绿色发展不是仅仅关注水资源的开发,而是更加注重维护水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也就是说,通过有效的水治理,保护好水生态环境,也能创造经济价值,也能带动社会的发展。实现绿色转型,关键就在于从只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转向合理的开发利用与有效的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发展之路,而且逐步走向生态优先的发展。

(三)低碳社会论

在环境社会学视野里,治水问题不仅仅是水的问题,而且是与整个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问题。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水与气候条件密不可分。气候虽属于自然条件,以往在人们看来是一种客观的、不可改变的外在条件。然而,环境科学研究以及现实情况已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的社会活动在改变着地球的气候,气候变化已成为一个残酷的事实。

水问题、水环境以及治水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显得更加复杂,全球变暖、极端气候出现频率的升高等气候条件给治水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应对和防灾减灾的任务在加重。治水既要治标,解决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水相关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到治本,即从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角度来治理根本问题。

人类社会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碳排放上,尤其是人类使用矿物能源而产生的大量碳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气温升高以及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治水需要人类采取共同一致的行动,即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减少碳排放,也就是共同建构起低碳社会。

某种意义上,环境社会学的低碳社会论为新时代的治水拓展了视野,即从聚焦水治理扩展到生态环境治理、从着眼局部问题解决扩展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领域、从治标转向标本兼治。 PBNx0RmgzSmDdAyqziV4Trb01Mamf87Aiq+vHdmtkV8rKVBQCoHTN6k/u+i8kpL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