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和谐整体、两极分化和宇宙模式

包含了物质、方位、颜色等事物的宇宙模式,与两极分化式的简单分类法,以及最原始的“物质”和力学概念,它们相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尝试看见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其中,基于两极对立与第三要素调和而组成的简单分类法,进化成为了更为复杂的框架模式;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在努力把零碎的世界万物结构化的背后,是原初的统一、和谐理念在提供支持。我们要找的这个过程很可能存在于对世界进行结构化的某一个阶段里,话说回来,简单的二分法也可能是人们后来要为早先不完善的构建工作提供一种哲学上的解释。在中国,世界分阴阳的理念就出现在五行学说之前。在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人们认为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那就是水,大地最初就是从水中升起来的。原初的物质一分为二,并按照这个规则不断细分,生命便从各个部分的结合之间产生出来。这种规律经常被表述为“天为父、地为母”之间的结合。希腊文化中四种元素“土、火、气、水”的概念,是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出现的,几乎在同时,中国的五行观念也诞生了。

印尼文化中也存在二元和五重这样的观念。范·德·克鲁伊夫曾经试图说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他提到,在印尼群岛的各个地方,无论其风土如何各异,都有一种不变的现象——呈现出功能性的对偶群体。这种对偶现象不仅反映在社会关系中,也反映在艺术、宗教和大自然里。例如,安汶岛(属南摩鹿加群岛)的村庄被分为两部分,每个部分不仅是一个社会单元,而且就村民身边的事物来说,每个部分的事物都有自己在世界观层面的独特类型。我们可以用与这两部分相关的各类事物列出一个对比表:

在印尼的二元观里,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当地人未必明确地意识到这种现象。比如安汶岛的居民或许觉得自己的世界是三元的而不是二元的。对于他们来说,二元的事物中间肯定隐含着一个过渡性的第三元。第二,尽管二元的双方看似互补,但显然是不平等的,因此,社会才具有了神圣(领导者)与世俗(随从者)的区分。第三,神话传说和宗教仪式暗示出一个观点,即二元性是多元性的萌芽状态。例如在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人们认为现实中的婚礼再现了远古时期上天(为新郎、为“王”)与大地(为新娘、为“后”)的神秘结合,它们两者的结合产生了万物。

我们可以用如下的一幅示意图来描述爪哇岛和巴厘岛人的世界观里面关于一元、两仪、三才、五重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秩序划分法。

爪哇岛:

巴厘岛:

山脉:上层世界——水,生命的象征;

人界(Madiapa):人类所在的中层世界;

海洋:下层世界——灾祸、疾病、死亡;

山与海之间的对立转化为相反方向的对立:

巴厘岛中部:

巴厘岛北部:

爪哇岛和巴厘岛文化里的世界观相似度很高。让我们看看较为简单的巴厘岛世界观。二分法是很明显的:山脉被认为是上层世界而大海被认为是下层世界。这就是两极的对立:从山上流下来的清水象征着生命,而朝向大海的方向则象征着灾祸、疾病和死亡。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是被称为Madiapa的人界,同时受两个极端的影响。位于竖直方向两极的高山和大海体现在平面的方位上,就是北边与南边、东边与西边的对立。在巴厘岛中部,北边和东边(山的方向、日出的方向)象征着上层世界发出的积极的、有益的影响力,而西边和南边则象征着下层世界发出的罪恶的影响力。两者中间是所谓的人界,有人类居住,遭受来自上述两者“风”的持续影响。于是,巴厘岛由大海和高山形成的两极矛盾就被第三者——人类居住的中间圈层所调和;而且在平面图上这样的三分法变成了由四个方向和中央形成的五重架构。在爪哇岛和巴厘岛,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呈现出五重的架构。 UE3/3gEcW1f2zQ0m11htZlun45eNP5ACSH06KZLdr6dihdHko8T/3KRVV77EdHi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