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支持表征论的理由

表征论认为信念是一种真实的心灵状态,它跟其他心灵状态一起可引起行为,信念等心灵表征也是思维活动处理的对象。表征论对信念的解释能够支持人们对心灵状态的常识性理解,占据着主流地位,但亦存在不少与之竞争的不同理论,如前面曾提到的倾向论、解释论、功能主义、工具论和消除论等。

倾向论(dispositionalism)又可分为传统倾向论和宽泛倾向论(liberal dispositionalism)。关于信念的传统倾向论路径坚持认为,相信某个特定的命题就是有着一套特定的行为倾向。S相信p,即是在特定的情况下,S仅仅倾向于与p相关的行为。宽泛的倾向论认为,“相信不仅仅是拥有外在行为倾向,还包括不表现在行为上的倾向,比如现象倾向(phenomenal dispositions)和/或认知倾向(cognitive dispositions),现象倾向是进入诸如感觉诧异或视觉意象、言词意象等特定的意识状态或现象(phenomenal)状态的倾向,认知倾向是进入其他类型的、可能是非意识的心灵状态,如做出预设或得出隐性结论的倾向” [85] 。传统倾向论与表征论是不相容的,它将信念等心灵状态归为行为倾向,无法解释信念相同而行为倾向不同或者行为倾向相同而信念不同的情形,更重要的是它将信念等同于特定的行为倾向,也就等于说作为内在心灵状态的信念其实是不存在的。但事实是,拥有特定的信念是一回事情,该信念与其他心灵状态共同引起了行为倾向,这是另外一回事情。行为者完全可以拥有特定的信念,却隐藏相应的行为倾向;瘫痪者拥有其瘫痪之前的绝大多数信念,却没有与这些信念相应的行为倾向。因此传统倾向论难以成立。宽泛倾向论的目的“不是要取代关于信念的表征论路径,而是为了补充或完善表征论” [86] 。表征论并不需要反对宽泛倾向论,因为这种形式的倾向论并不主张信念在本体论上可以还原为行为倾向,因此二者完全是相互兼容的。

解释论(interpretationism)跟传统倾向论一样强调可观察到的外在行为模式,而非内在的表征结构。“根据解释论的观点,一个人相信p,仅仅因为将相信p归于她是使其整个行为模式讲得通的最佳方式。” [87] 比如,解释论者的典型代表丹尼特(Daniel Dennett) [88] 认为,对于一个存在者的行为的解释或预测,可以有三种方式:一是“物理立场”,即用物理规律进行预测;二是“设计立场”,即用功能设计进行预测(包括生物进化“设计”在内);三是“意向立场”,即用信念和欲望等进行预测。对一个存在者的行为,如果仅仅采取物理立场或设计立场来解释其行为,要么会极其复杂,要么会陷入严重的错误。采取意向立场就会得到相当简明而精确的预测,那么就将信念和欲望归于这个存在者,从而使得其行为得到合理的解释。 [89] 但这种解释策略可能会使得我们将信念归于设计得非常精密的人工智能系统,但人工智能系统实际上并不拥有任何信念。解释论者不必反对潜在的表征的重要性 [90] ,但他们将可预测性而不是内在结构作为信念归赋的根基。

功能主义对心灵状态的理解并不是一个特定的理论,而是一组学说,其基本主张是:拥有一种心灵状态M就是拥有一种做M工作的内在状态,M工作的具体内容由引起M的输入状态(感觉状态)、M所引起的输出状态(言词和非言词行为)以及M与其他心灵状态之间的关系来界定。据此,S相信p就是S拥有满足如下功能条件的内在状态:(1)该状态易于因如下的情况而产生,即知觉到事态p、由蕴含p的诸前提进行推论,听到p为真的证言等等;(2)该状态易于产生如下的情况,即S很可能推出q(如果p蕴含q,或者p跟S相信的其他命题一起蕴含q),或者,S做出行为A(如果p意味着行为A将满足S所期待的目的,而且没有相反的欲望取消S所期待的目的)等;(3)S易于因为p而产生其他心灵状态(假如p是“S面前有一条毒蛇”,那么S会产生害怕或恐惧的心灵状态) [91] 。显然功能主义可以兼容前面提到的倾向论和解释论,而且它也可能兼容多种形式的表征论。功能主义加深了我们对信念的理解,亦面临诸多难题 [92] 。毫无疑问,信念扮演了诸多功能,但信念状态并不等同于功能状态,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个机器人可以执行似乎拥有某些信念的全部功能,然而它并不能真正相信任何东西。

工具论者(instrumentalists)认为,将信念归于某人,仅仅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即有利于解释或预测行为者的行为,严格说来,信念本身不是真实的。工具论可以分为严格工具论和温和工具论。严格工具论者否认信念本身具有任何形式的真实存在,信念是纯粹的虚构物;温和工具论者承认信念可以有一定层面的真实性,但绝没有细胞、山脉、桌子等那样的真实性,在严格的意义上说,信念并不指称任何实存的东西。当我们谈论信念的时候,类似于谈论物体的重心或地球上的经线纬线。重心只是理论上的设定,而且一个物体的重心也可以不在该物体上,重心的设定方便了力学解释或工程实践;地球上也没有任何一根实际存在的经线或纬线,但经线纬线的设定却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确定特定物体在地球上的准确位置。虽然重心、经线纬线等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真实存在,但其所指也非纯粹的虚构,仍有一定层面的真实性,温和工具主义者认为信念也与此类似,“信念归赋仅仅是指称行为者的某些行为模式的方便手段,既可以指称实际的行为模式,也可以指称假定的行为模式” [93] 。由此可见,温和的工具主义者与解释论者和传统的倾向论者是一致的,反驳后者的理由都可以用来反驳前者。信念归赋是理解、解释、预测行为者相应行为的有用工具,但作为工具仅仅是信念归赋的一种功能,不能因为它有工具作用,反而削减了它在本体论上的真实性,甚至否定其真实存在。

严格的工具主义者,实际上是消除论者(eliminativists)。消除论是说,信念这种心灵状态根本不存在 [94] 。谈论信念归赋,就如谈论燃素、以太或太阳东升西落一样,根本没有燃素和以太这种东西,太阳也从不升起或落下。没有任何事实性的存在与信念语句对应。当代的信念消除论大致有三条路径 [95] :一是取消常识心理学(folk psychology)的信念语句或概念架构,较早的著名代表人物是罗蒂,他从某些语言架构如何被消除的角度来论证常识心理学的信念语句并没有指称真实存在的事物,因而信念语句最终是可以被消除掉的,随着科学的进步,信念概念就会像燃素概念一样被废弃 [96] ;二是以脑神经科学的发展来代替常识心理学的信念设定,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邱奇兰德,他主张常识心理学是一个理论,而且是很糟糕的理论,很多现象它都无法解释,应该抛弃这个理论及其设定的存在物,因此常识心理学设定其存在的信念状态也应抛弃,而代之以脑神经科学的概念及其存有认定 [97] ;三是以联结论(connectionism)代替常识心理学的信念主张,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史迪曲 [98] ,其基本预设是:如果联结论关于心灵状态的解释是正确的 [99] ,那么信念状态存在的预设就应该取消。消除论是难以成立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当消除论者主张信念等心灵状态实际上不存在的时候,消除论者正好相信了其主张,即他正持有一套复杂的信念,而且通过语言展示出了其自身的信念。

关于信念的本质,倾向论、解释论、功能主义、工具论和消除论都难以成立,但各种各样的表征论,亦面临着各种不同的困难,为什么我们认为表征论在大方向上极有可能是正确的呢?一个理由是直觉;另一个理由是真假评价。

就直觉而言,我们确实有信念状态,而且这信念状态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它不仅仅是行为倾向、功能状态、解释上的方便或有用的工具,更不可能是应被彻底消除的纯粹虚构之物。直觉虽不是证明作为表征的信念状态一定存在的最终依据,但起码也是承认信念状态真实存在并表征他物的重要提示,除非我们能找到证明信念实际上不存在的确凿证据,否则,放弃信念真实存在的想法就是没有道理的。

对于信念状态我们可以进行真假评价,假如小张相信“晚上只吃苹果可以减肥”,我们可以问:小张的这个信念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这样的问题总是有意义的。据此,我们可以有如下的推理:

(1)行为倾向、功能状态、解释方式或有用的工具等,就它们本身而言,只有有无或好坏的问题,而无真假的问题,即不能进行知识论上的真假评价。

(2)对于任何信念,人们都可以进行知识论上的真假评价。 [100]

(3)常识告诉我们,只有关于事实或状态的表征才可能适用于真假评价 [101]

(4)因此,信念很可能是某种形式的表征,而非单纯的行为倾向、功能状态、解释方式或有用的工具等。

当然这样的一个论证,远不是决定性的 [102] ,但在各种相互竞争的理论中,表征论确实是最有可能胜出的理论。它不但符合大多数人的直觉,可以得到常识心理学的支持,而且前面的论述亦表明表征论得到了多数哲学家的认可,但在具体问题上仍有巨大的分歧。一个成功的信念表征论至少需要满足如下条件:(1)它不应是循环的,也不应在其他方面赋予大脑神奇的魔力,也就是说,应该与关于心灵的物理理论相容;(2)它应该解释概念的指称是如何确定的;(3)它应允许存在错误表征的可能性;(4)我们对内容的说明需要与如下的事实相一致:人的大多数概念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的。 [103] 虽然前面考察的四种表征论都未能全面而成功地满足这四个条件,它们在理论上还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将信念的本质归为心灵表征,这个大致的方向却是应该继续坚持的。 lx+JoIGO7UAIbj8KL8dSz6YXFMvFsQT7DgB+WpGydtTeKwh1L7LOc2SyGFq9hq9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