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I.分支效果

如你我所知,词汇总在获得新义。新义不必也往往不会覆盖旧义,既然如此,这个过程不应被想象为昆虫变形,而是大树抽枝,这些枝条又会再抽发新枝;事实上,就是语义分支。新分支有时候会遮蔽斩除旧分支,但这并不常见。我们会一再看到,尽管某个词后发的义项无比庞杂,想象中早该把它最早的义项赶尽杀绝,但那些旧义项却历经几个世纪仍蓬勃兴旺。

语文学家的梦想是把一个词的所有含义图表化,以期获得一棵完美的语义树;每根嫩枝都被追溯到分枝,每根分枝再追溯到树干。这几乎很少能完美实现,但也无妨;所有的研究都终于怀疑。但显然存在一些真正的危险,即我们会忘记绝大多数语词使用者既不知有此树,亦毫不在意。甚至那些确实对语义大树有所了解之人,待到用词时也往往不会虑及大树。这就像所有人移动时都会使用肌肉,但多数人不知道也不在乎是哪些肌肉;即便是解剖学家,打网球时也不会总想着这事。我们会用一个词的很多不同义项,这是在利用语义分支产生的结果。我们意识不到词的语义分支,对词也照用不误。

这就是为什么我无法同意燕卜荪 * 教授的观点, 2 他提出当我们说“Use your sense,man!”(用你的理智,伙计!),我们是在暗示,要求对方做出的理智努力就和接受sense-impression(感官印象)一样容易——换言之,我们是在隐喻性地使用 sense (即感官知觉)。后面一章里我会具体展开反驳:造成 sense 一词有这两个含义(理智和感官知觉)的语义分支产生于两千多年前,完全不必涉及隐喻。它已被“装盘”递给现代人。而这正是我此处关心的一个普遍原则。如果我们忽视某个词的语义历史,我们就可能认为普通说话者拥有某种独特的语义灵敏,而实际上他们既没有也不需要。事实是,我们听到普通人每天都在使用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从不出错——仿佛舞步繁复依旧翩然的舞者。但这不是因为他们理解词义间的关联或它们的历史。

所有人都主要通过模仿学会自己的母语,部分是通过不断重复提问“那是什么意思?”,然后听长辈们匆忙给出些零星、业余的词典学回答。他不是先区分一个词的不同义项,以及不同的词——他怎么做得了呢?都得通过一样的方式去学习。是拉丁文练习里的 sentences (句子),还是坐牢的 sentences (刑期),是硬纸板 box (盒子),还是剧院里的 box (包厢),帮他做这些区分的是记忆力和模仿力,而不是语义体操。他甚至不会问哪些是不同的词,哪些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大多数时候,我们自己也不会问。船上的 bows (艏)和舞蹈老师教的 bows (弯腰礼),下山的 down 和往下的 down ,一个男孩们的 school (学校)和一 school (群)鼠海豚,又有多少成年人知道这些词到底是巧合的同音异形词(就像 neat [干净]和 neat [家牛]或 arms [胳膊]和 arms [武器]),还是分支造成的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呢?

当然,一个孩子也可能具备语文学头脑。果真如此,它会自己构建想象中的语义树。但它不会解释自己已经学会的用法;应用并不是理论的结果。童年时我曾——可能和其他许多孩子一样——空想出一个理论,candlestick(蜡烛台)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它能把蜡烛 起来”。但这不是我称之为蜡烛台的原因。我叫它蜡烛台是因为所有人都这么叫。 MS5t91CZWLQ7UO8By+SGmS3y+K+lc39WDcHioXyaAaqXS2NO3PUuQ6r0sYwDaIp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