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汉文史籍中的黠戛斯族名

唐代及至金元,包括黠戛斯族名在内,史籍相继出现了“纥骨”“契骨”“黠戛斯”“辖戛斯”“乞儿吉思”“吉利吉思”等诸多汉译族名称谓。

一、唐代汉译的黠戛斯族名

前此,已就唐太宗朝的坚昆等族名,构拟还原并明确了其族名是译自原蒙古语的族他称。在此,利用语文学方法对唐代黠戛斯族名的译写,予以辨析、构拟还原。可以肯定黠戛斯汉译族名,应为译自古突厥语的Qïrqïz族名,是黠戛斯的族自称。

汉文文献记载北方民族的族名,几乎每个民族都有多种译写形式。究其原因不外两种:一是有些民族自行改名所致,如回纥就曾向唐朝上奏“请易回纥曰回鹘,言捷鸷犹鹘然” ,改族名“回纥”为“回鹘”。其二,就是历代中原史官对同一民族的族名,采用了不同的汉字来表示,以致文献中同一民族出现了多种称谓。黠戛斯族名的汉文译写,则属于后一种。

唐太宗贞观年间,黠戛斯君长初次来朝,此后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史官均以坚昆相称。除坚昆族名外,见于《新唐书·黠戛斯传》所载的唐代黠戛斯族名,还有“古坚昆国也。……或曰居勿,曰结骨。……故后世得其地者讹为结骨,稍号纥骨,亦曰纥扢斯云” 。这些不同汉字译写的族名,可构拟为还原如下:

(1)居勿[居(九鱼切·见鱼合三),勿(文弗切·明物合三)],只在《新唐书·黠戛斯传》中出现过一次,可构拟为* kĭo-mĭwət。此处,“坚昆”被称为“居勿”似乎是方言所致。

(2)结骨[结(古屑切·见屑开四),骨(古忽切·见没合一)]可构拟为* kiet-kuət。

(3)“坚昆”在唐代仍读作* kien-kuən。

(4)“纥骨”还是隋时读音,《唐书》作者只是转录而已。

(5)纥仡斯[纥(古核切·见麦开二),扢(古忽切·见没合一),斯(息移切·心支开二)],大约音值是* kæk-kuət-sĭe。此种译法已经基本接近突厥语的发音了。

(6)黠戛斯[黠(胡八切·匣黠开二),戛(古黠切·见黠开二),斯(息移切·心支开二)],在唐代的大致读音就是*ɤæt-kæt-sĭe,五代时,袭用了唐人的叫法,对该族仍以黠戛斯相称。

从两汉至唐代,黠戛斯族名先后出现的隔昆、鬲昆、坚昆、契骨、纥骨、结骨、居勿等不同汉译族名的原因,与音译与方言发音有关。从汉代至唐代,这些族名的发音基本相近,只是表示的汉字不同。以族名的首字为例:

(一)隔昆、鬲昆,首字分别是“隔(ge又音ji)”、“鬲(ge又音li)”,鬲、隔同音。

(二)坚、契、结、居等字,从方言上考察,也皆有关联。如“坚(jian),自关而西曰锴(kai),吴扬江淮之间曰鑙,音启(qi)” 。鑙字与“契、锲”同源同音 。在方言中“锲,音结” ,反之“结,锲音” 。所以,“契”与“结”同音。“结”在古汉语中也属于多音字,有jie、ji两个读音 。“居”也有ju、ji两个读音 ,当“居”取ji音时,“居”与“结”就同音。由此可见,以上族名的头一个字,即坚、契、结、居均属同音。仅“纥”字例外未找到对应。从前面列出的音值构拟上,表明该族族名的后一个字的音也基本相似。其原因就在于汉语语音的韵母,从上古至唐代经历了从韵尾辅音-n到-t的演变,声母基本并无多大变化。 因此,虽然汉文文献中黠戛斯族名有多种称谓,却并非是其名称多变所致,而是随汉语语音的演变及汉语各地方言不同,历代史册才出现了不同的汉字译写形式。

其次,是族名所译自的语源不同。以上坚昆等族名,是中原史官对原蒙古语读法*Qirghun的译写。“纥扢斯”“黠戛斯”等两个族名的汉语音译,则是唐人根据唐代的语音及译音规律,直接译自古突厥文Qïrqïz名字。尾音s与z,在汉语西北方方言中,均为舌尖前擦音,发音部位相同,唯有清浊之别,故而s亦与z通。所以,Qïrqïz中的-z音,便汉译作“斯”

二、黠戛斯汉译族名的由来

自唐太宗贞观至唐肃宗乾元年间,唐朝都以“坚昆”或“结骨”相称。殆至唐肃宗乾元年间(758—760),因为漠北回纥击败了黠戛斯并阻断了通唐之路,黠戛斯与唐的联系中断。黠戛斯的相关信息,唐人只能通过来往的回纥使者、商人口中获得。与古突厥文碑铭中“Qïrqïz”对应的“黠戛斯”族名的汉字译写,始自唐德宗朝贾耽。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贾耽上《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四十卷,依据回鹘使者的描述,将“坚昆”之名,依唐音译做“黠戛斯”。 至于族名的来源,贾耽似也不知所由。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八月,回鹘乌介可汗遣使告难“言本国为黠戛斯所攻,故可汗死,今部人推为可汗” 。随后黠戛斯也派使者赴唐告破回鹘之事。时黠戛斯与唐朝的联系已逾近百年,时任宰相李德裕依其发音,将其族名音译为“纥扢斯”。因此,首封回复黠戛斯的国书,题为《与纥扢斯可汗书》。后来经过考察前朝往事,在“商量册命时,奏请依贾相公《华夷述》,便以黠戛斯为定” 。并解释改译的原因,是由于“黠戛斯国号皆依蕃书,译字所以不同” 。此后便沿用了贾耽所译的“黠戛斯”一名,晚唐人才将太宗朝的“坚昆”改称为“黠戛斯”。

《新唐书》《唐会要》均成书于宋代,其中都提到了族名问题。《新唐书·黠戛斯传》载黠戛斯族名源于回鹘。因“乾元中,为回纥所破,自是不能通中国。后狄语讹为黠戛斯,盖回鹘谓之,若曰黄赤面云,又讹为戛戛斯” 。《唐会要》解释坚昆族名读音“转为黠戛斯者,盖夷音有缓急,即传译语不同。其或自称黠戛戛斯者,语急而然耳。访于译史云:黠戛是黄头赤面义,盖回鹘呼之如此” 。由此可知,史官对黠戛斯族名的译写,有两种解释。其一,黠戛斯族名的读音,原本应读为“黠戛戛斯”,因为急读而发“黠戛斯”之音,是黠戛斯的族自称;其二,是源于回纥(鹘)的族他称。“黠戛斯”一词,在回鹘语中意为“黄头赤面”。

8世纪初的后突厥汗国,在鄂尔浑河流域留下了刻有古突厥文的碑铭,其中出现了Qïrqïz一名。黠戛斯之所以能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实际上源于鄂尔浑古代突厥文碑铭的发现与解读。因此,古突厥碑文相关的记载当是最好的佐证。

据伯希和、巴托尔德等考证,Qïrqïz对应唐代汉文文献中的黠戛斯。 汉文文献的记载关于黠戛斯族名的由来,源于继突厥之后兴起的回鹘人对该族的称呼;而据突厥文碑铭记载,此前突厥人就已经称其族名为“黠戛斯”。如“暾欲谷碑”第一石东面第三行记载:“强大的黠戛斯可汗是我们的敌人。” 于是,汉文传世文献与突厥文碑铭的记载出现了抵牾。此外,考察“黠戛斯”一名的读音,可发现回鹘语serig(黄色),与古突厥文Qïrqïz的发音上好似并不相同。通过利用民族语文学方法构拟,“黠戛斯”一词,可读作*ɤæt-kæt-sĭe。黠戛斯的汉语音译族名,是贾耽直接译自突厥语的Qïrqïz一名,黠戛斯族名是其族自称。 汉文文献记其得名于回鹘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

殆至辽代,《辽史·属国表》将“黠戛斯”转写作“辖戛斯”,《金史》又称其为“纥乞斯”。辽金元时期,对“黠戛斯”族名的音译,更加接近于突厥语qïrqïz的发音。《元史》中又有“乞力吉思”“吉利吉思”“乞儿吉思”“乞里吉思”等多种译写。原因在于唐代西北方言的ẑi音,在元代读作er。 至于元人对其族名的解释,亦邻真先生认为,从古突厥文看,把khïrkhïs解释成khïrkh(四十)加khïs(女)并没有这个词义。 在今柯尔克孜族的古老史诗《玛纳斯》中,柯尔克孜族源传说中用“柯尔克居孜”表示四十个部落,指代柯尔克孜联盟。 可知,“四十”当指四十个联合的部落。

研究发现,黠戛斯族名从两汉至唐代,先后有多种汉字译写形式。从语文学的角度,可考这些族名的发音基本相近,只是所用汉字不同而已。而形成多种不同译写形式的具体原因,大可归结为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汉语各地方言的差异,以及不同的语源等方面。鬲昆、坚昆等族名,刘迎胜先生认为这是中原史官对原蒙古语读法*Qirghun的译写。 但纥仡斯、黠戛斯等族名,则不属于原蒙古语的转写,当是译自古突厥语。 其后的乞儿吉思等族名译写,则更接近于古突厥语的发音。综上,唐以前黠戛斯的“坚昆”族名源于原蒙古语的译写,至少说明了黠戛斯与操原蒙古语的古代民族有过历史接触,才使其得以为中原人耳闻;而其译自古突厥语的族名,表明黠戛斯受突厥文化的影响并发生了突厥化的转变,殆至唐代“其文字言语,与回鹘正同”当是其最好的注解 。厘清与辨别历史文献中北方民族的族名,尤其是同一民族出现不同族名的原因,并由族名译写而追溯其历史发展的脉络与流变,或可为探其族源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vHESOh80yr53xRzU9IYs7+KJLari24rYf6YdTr311IfflKMk+tyLdI5E1rCcxD2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