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张元卿

本书是关于南京的一部散文选,所选文章都作于民国年间,故亦可称为“民国人笔下的南京”。之所以说是“民国人笔下的南京”,而不是“民国文人笔下的南京”,是因我选的文章不都是文人所写。这是基于这样一个理念:南京是南京本地人的南京,也是临时寄居者和匆匆过客的南京;南京是文人的南京,也是非文人的南京;写南京的好文章不都是本地人所写,也不都是文人所写。本着这样的理念,只要言之有物,哪怕只有一点史料价值,只要有益于我们了解那时的南京,我都尽量斟酌选用,而且作者身份也尽量涵盖本地人、寄居者和过客,当然也包括文人和非文人。这样做,是希望综合不同作者的“讲述”,尽量接近或“看清”昔日南京的真实面容。

说到“尽量斟酌选用”,首先是篇幅有限,不能把我认为的好文章一概选入。其实,即便没有篇幅限制,也不能无限地容纳一切好文,因为任何文选都只是用“选”来表达编者对各种历史“讲述”的认知,选文的数量首先是依能否恰当支撑编者意图而决定,而编者意图又依托书的结构而展开,故选文数量也是依结构而定,不追求整齐划一,只求意到即止。就本书而言,是通过综合前人的“讲述”来表达我对南京的认知,是按照我的认知给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南京的“网页”,希望读者能按照我设置的内容板块和链接,逐步进入民国南京的具体情境。我对南京的认知是“层累地造成的”,因此我知道了解一个景物、一个民俗,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接近它,通过不同的“讲述”来感知它,这样就需要把阅读文献的累积过程转化为分层阅读的路径,而要完成这样的转化,就需要“斟酌”。斟酌的结果,首先显示在目录上,下面就对目录做个简要说明。

本书共分八个部分,内容略有交叉,但基本是独立的。第一部分写风景名胜,先总体,再城内,最后城外。第二、三部分写风俗饮食和市井生活。第四部分是书业书话。第五部分写学校,有小学、大学,中学没有合适的文章,只好留白。第六部分是社会调查,涉及洋行、河道、监狱、寺院、旅馆、难民,是想尽量展示不大为文人关注的南京侧影。第七部分是和南京保卫战相关的两篇文章,一篇是难民区日记,另一篇是脱险记录。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是南京历史上不可回避的一页,不选这方面的文章,民国南京就容易被简单解读为“桨声灯影”,而“桨声灯影”之外的血泪是不应忘记的。第八部分是对南京的整体印象或随感,选录的文章,有说好有说不好。任何一地都有好与不好,说好的易选,说不好的难挑,亦颇费“斟酌”。然而,“斟酌”又不尽在此处。

为了实践从不同角度、不同“讲述”接近一个对象的理念,有的内容选录了几篇文章。如玄武湖,选了两篇文章,就是想让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讲述”来看“风景”,也由此显示“风景”之变化。又如栖霞山,选了两篇,其中一篇是学生所写,一篇是成人所写,而我意在凸显学生视角,让读者在学生视角和成人视角之间自然转化,借以丰富观感。这种选择和安排都是“斟酌”的结果。如果说本书的整体层次设计是由风景名胜到市井生活,由物到人,那局部的层次设计就是通过某一对象的多篇选文在平面中拉出历史的景深,也就是说在整体的散点透视中又有局部聚焦。

任何选本都难尽善尽美,我这本也一样。因同类选本已有一些,朱自清、俞平伯、黄裳等名家名作常被选录,为避免重复,同时又给读者提供新的阅读体验,这些名文即便契合我的用意,亦概不收录。同时,我也没有遗珠之憾,因这些名文早已成为阅读本书的读者的前文本,他们是怀“珠”而来。而书海亦必有以前选家和我都没有探得的“珠”,这就要待来者去发掘了。

本书选文大致能支撑我的理念,但就我个人的阅读趣味而言,并不是全都喜欢。简言之,我喜欢土著贤达细谈掌故风情之邃密,也欣赏旅人骚客抒发走马观花之畅达。因此,若不顾及尽量全面反映南京旧貌,我最乐意读的是黄濬、卢冀野、储安平、吴乃礼、杨权等人的文章。因此,本书又是兼顾历史样貌和个人趣味的选本。

本书选录的文章,近一半是七十多年来第一次“露面”,相信能给读者面貌一新的感觉。此外,也有曾收入其他选本的文章,本书收录时皆尊重初版文字。因编选的是民国文章,在版本上尽量都选择初版本,《豁蒙楼暮色》曾收入多种选本,但都有一个问题,即擅自删改,使原文韵味受到损伤,本书则尽量恢复其原貌。

黄裳的《“美人肝”》写得不坏,但对马祥兴的描述并不精彩,因他没看到沦陷时的马祥兴。本书没选《“美人肝”》,但有文章提到马祥兴,因此觉得还是应对这家老字号再补充点内容,书编好后再读未予收录的柳雨生《秣陵十日》,发现他写的正是沦陷时期的马祥兴,可与黄裳的文章对读,且抄录两段:

这间馆子的名字叫作马祥兴,很著名,大约我不必再通知你它在中华门外的地点,你到了南京也会知道的。这间饭馆的房屋并不高明,一律是普通的平房,后边还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颇富于乡村风味,虽然它的前部的房子是靠马路的。但是,到马祥兴来的吃客们,依旧是十分拥挤,络绎不绝。他们也从来不注意它的房子、桌椅、杯箸,而只是注意它的美味的菜肴。

最著名的一个菜是“美人肝”。其实就是烩鸭肝,但是,马祥兴的厨子的本领的确不同凡响,能够把它烩得又香又嫩,远非他处的庖丁所能望其项背。其他的菜,像炒羊肚丝、凤尾虾、焖牛肉……也都极适口好吃。我头一次到这家饭馆去吃饭的时候,是和七八个朋友一起去的,其中偶然有一位朋友提议去吃马祥兴,立刻有四五位赞成,我当然也没有法子推却。谁知,这真可以算是到这里来的一种口福了。马祥兴的焖牛肉固然是十分可口,调味得既不过咸,又不过淡,并且焖得极熟极烂,配合的香料的味道又很覃厚,一大碗浓浓的汁子,热气腾腾的,里面几大块半肥半瘦的肉,真可以令人“垂涎欲滴”。至于凤尾虾呢,它不过是普通的炒虾仁,可是,每个虾仁的尾部都是连着一点壳的,决不会完全脱离,除非你把那鲜嫩滑口的虾仁嚼上一嚼,虾仁很轻松地滑进你的嘴里,那半截虾壳也自然而然地脱落,一点不用费你的气力。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吧,这样的热炒,不但可以说是好,简直可以算是“近乎道矣”,岂止“神乎技”而已哉!

我不好美食,念念不忘的是老家的小米稀饭和焖面。对于南京,我是外地人,对吃过的马祥兴只有记忆,此处为马祥兴多说几句话,不只是为褪色的历史修版,为读者沉浸本书制造点氛围,做个引子,也是对正文中相关“讲述”的补充。

收入本书的《金陵梦屑》,说“城南多深巷,巷内多深屋。冬日访友……用矮脚炭盆,燃炭取暖。隔盆相对,笑谈无忌,辄不觉夜之渐深也”。我没有城南的朋友,即便有,大概也难再“隔盆相对”。我常是坐地铁二号线从城外赶往城里上班,地铁有一段在地上,坐着无聊看窗外,在马群站附近总能望见紫金山的云树,以前进出南京的那些人,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看到这云树,也许都会感慨物是人非,无恙是钟山,随想至此,竟不觉夜之渐深也。

二〇一九年一月十四日于南京寓所 BY/4Yp7HJWsFWKdux6sCAGz/kkFNmJ84dA6wVcIaAiJ2BMKj4bHkyiq6em/lyt6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