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道台宅第,有一座占地十多亩的花园,名叫芜园。芜园围墙内种着毛桃树,还有一些梅花、紫薇和绣球花等,中间的空地种着蔬菜。家里上上下下,一般都不叫这园子为芜园,而是亲切地喊它“大院子”。
在大院子里,有个七八岁的男孩,常常瞪着一双好奇的眼睛,东瞅瞅西看看,不断发出惊叹之声。在他的心里,大院子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虽然大院子没有得到精心的管理,院子中的植物基本都是半野生状态,但一草一木都是男孩的好朋友。
只要母亲找不到他,她就会派人到大院子里来找。
这个常常在大院子里玩耍的小男孩,就是吴征镒。他生性安静内向,不大愿意和兄弟们一起玩,几乎天天待在大院子里看花草树木。
进大院子的门向右拐,有一片孟宗竹林。春天雨后,吴征镒看到竹林里的春笋,早上才露头,中午再来看,半天工夫,竟然长得和他一般高,越看越觉得惊奇。
“咦,怎么才半天时间,竹笋就长这么高了?”
眼见着一年四季,各种花开花落,草木荣枯,吴征镒小小的心中渐渐积攒了对大地的无限好奇,对植物的无限兴趣。
为什么同样是树,桃树开红花,梨树开白花?
为什么紫藤花是一串串的,绣球花却簇成了一个圆圆的大花球?
为什么石榴树的花能开那么长时间,牵牛花的花开一天半天就蔫了?
为什么覆盆子和蛇莓看上去那么相似,母亲说覆盆子可以吃,蛇莓不能吃?
吴征镒的小小脑瓜儿里冒出了关于植物的很多问题。
他虽然不是一个口齿伶俐的孩子,却能和植物朋友们很好地交流。瞧,这会儿,他蹲在一株蒲公英前,开始跟蒲公英说话了:“蒲公英,我知道你会飞,你能带着我飞吗?我想飞到桃树顶上,去摘那个最大最红的桃子!”吴征镒说着,用力吹了一下蒲公英花球。白色的蒲公英花球飘飘悠悠地散开了,雪花似的冠毛满天飞。可它们没有把吴征镒带上桃树,而是自己飘上桃树,去“吃”桃子啦!
小吴征镒跟植物们玩得不亦乐乎。有时候,也缠着大人给他讲有关植物的故事。
照顾小吴征镒的保姆黄阿婆来自农村,目不识丁,却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每每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小吴征镒总是听得津津有味。黄阿婆告诉小吴征镒,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的。那大院子里的花花草草,都是天上的仙人变的,仙人长相各有不同,所以花花草草的样子也不一样。
黄阿婆讲的传说故事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小吴征镒的想象力的宝库。在他的想象世界里,大地上的每一棵草、每一朵花、每一个果子,都和人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母亲也越发喜爱吴征镒,总是夸他善良,对一草一木都有慈爱之心。
母亲平时很忙,要管一大家子的事,便趁着早上梳头时,把吴征镒叫到身边,一边梳理着自己长长的黑发,一边教吴征镒认字、背唐诗,并纠正他的发音。吴征镒自幼体弱多病,肠胃不好,出过麻疹和湿疹。他性格内向,到了三岁还不会说话,四五岁时说话还含含糊糊的,分不清“公”“红”“中”等音。母亲为纠正儿子的发音,教他念唐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渐渐地,吴征镒说话清晰了。六岁时,他认识了两千多个汉字;八岁时,他进了家塾念书;九岁时,他能自己读书了,就常常溜进父亲的书房找书看。
十一二岁时,在父亲的书房,吴征镒的手划过一册册图书。突然,有本《植物名实图考》吸引了他的注意。“植物?”他忍不住好奇,抽出那本书,翻开一看,立刻喜笑颜开。原来,这是一本图文并茂地介绍植物的书。以前,人们一般都为关于植物的书取名“本草”,比如《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把花草木藤这类东西叫成“植物”的,吴征镒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
当时,吴征镒也没有多想,只是好奇地一页一页翻下去。哇!他发现这本《植物名实图考》中,有一些植物是他家大院子里有的,便忙捧着书,跑到大院子里,照着书上的图片,一一去辨认。看到大院子里的各类花草、树木、瓜果、蔬菜,在这本厚厚的书上都有记载,吴征镒对作者钦佩不已。
他拿着书去向父亲求教。父亲告诉他,这本书的作者吴其濬可是一位响当当的大人物,他是清朝嘉庆年间的状元。吴其濬先后任职翰林院修撰、湖南等省巡抚。他虽然一生做官,但对植物非常感兴趣,常常带人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还向当地百姓请教,到处留心观察,记录植物的习性,采集植物标本,并将它们画成图,先后编写了《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等巨著。
听了父亲对吴其濬的介绍,吴征镒越发喜爱《植物名实图考》这本书,前前后后不知道看了多少遍,还常常拿书对着大院子里的植物反复对比、琢磨。每当“看图识物”对上一二种,他心里就特别高兴。
他还在父亲的书房中找到了日本植物学家牧野富太郎写的《日本植物图鉴》。于是,他又捧着这本书去研究大院子里的植物。他一天天沉迷于“研究”大院子里的植物中,感受植物世界的奥妙。
没有那么多伙伴和吴征镒玩耍,他的童年是寂寞的、灰色的,但因为有大院子的花花草草陪伴,他的童年又是丰富多彩的,大院子成为他童年的乐园。长大后,吴征镒能成为世界知名的植物学家,与他童年时代在芜园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