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认识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一种冬春季高发的疾病,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沉重负担并造成严重影响,成为一个全球性公共问题。本章将重点介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冬春季节高发的原因、不同呼吸道病原体的感染特点、中医对该病的一些认识及治疗优势等。

1 什么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致病微生物侵入呼吸道并进行繁殖所导致的疾病,统称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根据其感染部位,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感染部位为鼻、咽、喉)和下呼吸道感染(感染部位为气管和各级支气管)。前者包括普通感冒、流感、鼻炎、咽炎和喉炎等;后者包括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

2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一个重要的全球公共问题?

流感大流行是现代医学术语,中国古代将外感疫疠邪气所引起的,具传染性及流行性的一类疾病统称为疫病。关于疫病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称“疾年”。在有文字记载的3 000多年中,最严重的瘟疫发生在东汉建安年间(196~220年),史称“建安大瘟疫”。据史料记载,此次疫情持续30余年,死亡人数近1 000万,正如曹植《说疫气》文中所载“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衰,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可见当时疫病横行时的惨状乃历史罕见。疫病的接连发生让中国古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抗疫经验,并总结出了《伤寒杂病论》《温热论》《解围元薮》《疯门全书》《温病条辨》等一批医学典籍流传至今。

世界历史上也曾暴发众多瘟疫大流行,如流感、鼠疫、霍乱等,其中影响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发生在1918~1920年的“西班牙大流感”。这次流感波及全世界各个角落,感染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从阿拉斯加的因纽特人到太平洋中央的萨摩亚岛岛民都未能幸免,共造成约5 000万人死亡,死亡人数是官方公布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伤亡人数的3倍多。195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建立了全球流感监测和反应系统,以便早期预警流感并及时干预。2009年H1N1流感疫情在北美洲暴发,并迅速蔓延全球,造成近20万人死亡,成为21世纪初最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

WHO发布的2000~2019年全球前10位死亡病因中,下呼吸道感染位居第4位,其每年可导致约260万人死亡。特别是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严重威胁婴幼儿生命健康,在5岁以下儿童死因中位列首位,占所有死亡病例的13.3%。最新研究显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在2岁以下婴幼儿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高达80%~90%;而在儿童的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中,每年的发病中位次数是5次,发病率最多可达10%。近年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居高不下,其防控又相对特殊,所以导致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负担愈发沉重。

2019年年末新型冠状病毒出现并在全球大流行,给世界各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据WHO统计,截至北京时间2023年12月31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数7.73亿,死亡人数701万。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源多、传播途径快、传播方式广、人群普遍易感等特征,一直是全球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经济、社会、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

3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为什么在冬春季高发?

季节更替时期往往是呼吸道疾病发病的高峰,尤其以冬春交际为甚。这是因为冬春季寒冷干燥的环境使得空气中病毒的活性增强,助长了病毒或细菌的滋生和传播;同时冷空气又使得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局部缺血和营养障碍,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加之空气中过敏原增多,容易引起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认为四季各有其主导病邪,而冬季是以寒邪为主,寒邪易损伤人体阳气,影响气血运行。《伤寒例》中提到“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这说明寒邪为毒不仅伤人阳气,亦可引发瘟疫类疾病,这也正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高发于冬季的原因之一。

此外,中医学自古重视“天人相应”理念,认为四季交替会相应地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冬季气温低,人体阳气不足,免疫力下降,若此时人体不能顺应四时之变,加之“非其时有其气”,疫戾邪气盛行,则容易侵犯机体;若此时正气充足,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较强,则人不易患病;若此时素体阳气虚弱或久病气阴不足,此类外感邪气乘虚侵袭卫表,肺卫不固,机体无法抵御邪气侵袭,表现为感冒、畏寒、发热等,而肺气失宣,升降失司,则表现为咳嗽、咳痰、咽痛等。

4 不同呼吸道病原体的感染特点是什么?

冬春季呼吸道疾病病原体以流感病毒为主,一般每年在10月下旬开始进入流感冬季流行期,同期也会有其他呼吸道疾病交替或共同流行,包括鼻病毒、肺炎支原体、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

流感病毒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由包膜、基质蛋白及核心组成。根据流感病毒核蛋白的抗原性,一般将其分为甲(A)、乙(B)、丙(C)三型。

甲型流感病毒传染性强,多为急性起病。

临床表现

·以发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为特征。

·常有咽痛、咳嗽、鼻塞、流涕、呕吐、腹泻等呼吸道合并消化道症状。

·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

支原体

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原核生物。与人类疾病关系密切的支原体是肺炎支原体,结构简单,多数呈球形,没有细胞壁,只有三层结构的细胞膜,细胞柔软,具多形性。

肺炎支原体是引起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支原体肺炎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差异较大。

·支原体感染,轻者可不发病,或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重者可导致支原体肺炎。

·起病时有剧烈、阵发性的刺激性干咳,可伴有发热、头痛、流涕、咽痛等,大部分预后良好。

呼吸道合胞病毒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可感染全年龄段人群,但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等高危人群,是全球6个月以下婴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传染性较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传播。

临床表现

·感染早期症状类似于普通感冒。

·可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声哑、发热等症状,发热程度以低热为主。

·多数患儿症状会在1~2周内自行消失。

鼻病毒

鼻病毒(rhinovirus,RhV)是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不同型的鼻病毒之间很少有交叉保护,因此人类可反复多次感染鼻病毒。

临床表现

·鼻病毒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

·其潜伏期多为2~5天,感染持续时间约为1周。

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病毒外有脂肪膜,膜表面有三种糖蛋白:刺突糖蛋白(是受体结合位点和主要抗原位点)、小包膜糖蛋白及膜糖蛋白。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CoV,引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19)是目前已知的第7种可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其余6种分别是HCoV 229E、HCoV OC43、HCoV_NL63、HCoV_HKU1、SARS_CoV(引发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和MERS CoV(引发中东呼吸综合征)。

5 病原体进入人体呼吸道后有几种结局?

病毒被清除

呼吸道黏膜表面覆盖着一层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纤毛不停摆动,形成机械屏障,阻止病原体的侵入。一般情况下,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随纤毛摆动,被机体的防御能力所清除。

表1 不同呼吸道病原体的特点

续表

隐性感染

在寒冷环境下,机体体温下降,或劳累过度等情况下,人体酶的活性降低,免疫细胞功能有所下降,给了病原体入侵机体的机会。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现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在皮肤黏膜内、呼吸道等部位进行大量的繁殖,激活免疫应答,同时产生大量的异种蛋白,加重免疫反应,造成组织损伤,导致机体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比如咽痛、咳嗽、鼻塞、发热等。

病原体携带状态

是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停留于入侵部位,或在脏器内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传播病原体,成为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

某些病原体感染人体后,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能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就长期潜伏起来或与人体共存,成为正常微生物群的一部分,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后就可以出现显性感染。

6 不同年龄人群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有什么特点?

虽然大多数人群普遍易感,但5岁以下儿童、65岁及以上老年人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

儿童

中医学认为儿童脏腑娇嫩,五脏六腑均尚处于成熟、发育的过程中,特别是儿童形气未充,更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病,并且疾病进展较快。此外,儿童体质还具有“三不足两有余”的特点,即肺、脾、肾不足,心、肝有余。所以儿童在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后,容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等表现。

夹痰

因为儿童肺气不足,易为外邪损伤肺之宣发肃降之功能,出现咳嗽、咯痰等呼吸道症状。

夹滞

因为儿童脾胃功能尚不完备,运化失司而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大便不调、舌苔厚腻、口气臭秽等消化功能失调的表现。

夹惊

因为儿童心肝之阳易亢,为外感热邪所招致突发的惊风、神昏、抽搐。

此外,儿童“肺脏尤娇,娇肺遭伤不易愈”,故患病后儿童自身功能恢复常有不足,临床多见儿童感冒后遗留咳嗽、咳痰,但儿童“脏器清灵,易趋康复”,故正确治疗后往往预后较好。

老年人

对于老年人而言,由于年龄增大,“阴气自半”即正气逐渐衰弱,脏腑功能日益减弱,呼吸道的防御能力下降,全身的免疫功能薄弱,因此容易受到各种呼吸道病原体的侵袭。

表现为即使没有气温的明显变化,或是没有接触已感染的人群,仅仅是由于老年人饮食起居稍有不慎,亦会引起外感。但由于正气不足,机体反应能力减弱,老年人感受外邪后正邪交争不剧烈,容易被忽视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此外,老年人多合并各种基础疾病,比如“慢阻肺”、冠心病、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削弱老年人的免疫功能,同时也使老年人的外感病具有复杂内伤杂病的表现,扩大了个体间的差异,形成了虚实夹杂、表里同病、寒热互见、极易传变、缠绵难愈的特点。

老年人一旦罹患外邪即易呼吸道感染,容易诱发原有基础疾病的加重,比如出现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等,使病情变化多端,容易发展为危重症,预后不佳,因此临床诊治要格外重视。

7 病原体合并感染严重吗?

冬季多种病原体流行,人体感染不同病原体的概率增加,因此临床上会出现两种及以上病原体被检出的情况。尽管测出多种病原体,但并不代表每一种病原体都致病。研究表明,同时存在多种病原体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临床医生主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综合判断疾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治疗手段。总体来说,多种病原体合并感染的情况并不多见,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性较小。

8 如何应对免疫落差?

免疫落差是流行病学已知的概念,指的是长期低水平接触某种特定病原体而导致的保护性免疫力下降,使易感人群增加,易感性增强。

自新冠感染大流行以来,严格的社交限制状态减少了接触呼吸道感染性病原体的机会,降低了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随之而来的是人群整体对呼吸道感染性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水平下降。当社交限制取消后,随着冬春季的到来,会出现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例数的急剧上升,欧美国家在取消社交限制后都出现过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暴发,这就是“免疫落差”在现实世界中的实例。

冬春季节是流感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高发时期。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呈现出以流感病毒为主,其他多种病原体共同流行的态势,并且新冠病毒仍处于流行阶段,建议继续做好个人防护,科学规范佩戴口罩。

此外,人体在感染病原体后会产生该病原体的抗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保护作用也会下降,不排除少数康复者,特别是免疫低下人群可能会再次感染。如果因为免疫落差而放任感染,不仅可能会造成更严重且频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还会造成更广泛的流行。接种疫苗是有效应对“免疫落差”的方式,同时也要做好手卫生,去人员密集的地方戴口罩,以减少不必要的感染。

9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医家提出过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举措?

疫病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有文字记录以来,疫病的发生成百上千,而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也可以看作为一部与疫病斗争的历史。其实早在甲骨文时期就有了关于疫病的相关记载,但受限于当时的认知条件,古人先认为疫病是由鬼神引起的,随着中医学的进步,人们开始认识到疫病是由自然界中的一种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病邪所引起。如《黄帝内经》中就已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易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后人称之为“疠气”“疫气”“戾气”“杂气”等,这种病邪多从口鼻进入人体而致病,并且发现疫病的发生与自然界气候的异常变化密切相关,即所谓的“非其时而有其气”。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诞生了许多治疗疫病的著名医家,他们在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张仲景

被誉为“医圣”,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在疫病流行的年代,他深入钻研古籍并广泛搜集医方,最终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巨著。该书系统地总结了外感病的原因、症状、发展规律以及治疗方法,并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为后来的疫病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葛洪

晋代的著名医学家和道家人物。他不仅对道家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还对医学和疫病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的著作《肘后备急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抗疫应急手册”,其中记录了许多简便实用的防治瘟疫的方法,而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就是从中得到了启发。此外,书中所创制的“黄连解毒汤”传用至今,还记载了“老君神明白散”“太乙流金方”等方剂,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预防与治疗疫病的专方。

孙思邈

唐代的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他一生致力于医药学研究,特别是在疫病防治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详细阐述了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其中包括瘟疫,尤其是明确区分了伤寒、温病及温疫,书中所载“犀角地黄汤”“紫雪丹”等方剂至今仍是治疫之良方。他强调预防为主,提倡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并提出了许多实用的预防措施。

吴又可

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明末清初战乱和疫病频发,他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和深入研究,提出了其成因的“疠气”致病说,认为“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也称作疠气或疫疠之气所致,将普通的温热病与疫病区别开来,并指出其具有强烈毒性,“今感疫气者,乃天地之毒气”。吴又可还总结了瘟疫的侵犯途径、传染方式和流行特点,并归纳出九种传变方式,创制出了治疗瘟疫的名方——达原饮,为中医学的发展,特别是疫病学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

叶天士

清代温病学家。他提出了“温病”的概念及“卫气营血的病理规律”,并总结了一套治疗温病的方法和药物。他认为疫病的发生与气候、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他的著作《温热论》是温病学派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疫病防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瑭

清代著名医家。他的著作《温病条辨》是温病学派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建立了温病“三焦辨治”的论治体系,对后来的温病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创的用于温病初期的桑菊饮、银翘散方及治疗疫病后期病证的安宫牛黄丸等方药,现在仍然以其卓越的疗效在临床广泛使用。

10 中医药治疗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有什么优势?

中医药特色诊疗的优势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可根据患者不同的发病原因、证候特点、体质特征、气候变化及发病地区,采用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或辨证分型,精准治疗。此外,中医丰富的治疗手段可满足不同人群需求。例如针刺、艾灸、拔罐、推拿按摩、捏脊、刮痧、药浴、穴位贴敷、代茶饮等中医传统疗法,均具有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特点,特别是在儿科治疗领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口服药物配合中医外治疗法,可起到内外兼治的作用,进而有效减轻患者症状、缩短病程,促进疾病恢复。另一方面,中医丰富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可减少单一口服药物的使用,避免部分儿童喂服中药的困难的同时,切合当下家长对于儿童医疗安全的需求。

中医治未病理念的优势

中医治未病理念包括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在疾病的治疗、预防和康复整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未病先防

指在冬季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针对儿童、老人等易感人群,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感受邪气,并且要调整饮食和作息、适当运动或用食药来调理身体、固护正气。

既病防变

指当出现上呼吸道症状后,力求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或发生传变。例如,中医药“先症而治”“截断扭转”等理念就是这一优势的充分体现。

瘥后防复

指在疾病的主要症状已经消失后,还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不节而导致反复感染;并且当疾病进入康复期,但仍遗留乏力、咳嗽等症状时,要积极进行后期调治,以清除余邪、恢复正气。

中西医协同救治的优势

标本兼治

中西药配合应用可标本兼治,更好地减轻患者症状和体征。例如发热,中药退热较缓,但作用持久;西药退热较快,但是持久性较差。二者配合使用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效果,能有效缩短患者高热时间,改善患者全身症状,提高患者舒适度。

阻断疾病进展

中西医结合能更有效阻断疾病向重症和危重症进展。例如在中医“肺肠同治”理念的指导下,对于重症肺炎,积极使用具有通腑泄热功效的中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氧合水平,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防止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生。

预防耐药

积极配合使用中医药对于预防微生物耐药发生也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已经出现耐药的病原体,比如肺炎支原体耐药的病例,使用中医药也可减轻耐药性,有效缓解发热、咳嗽、咯痰等症状,缩短病程,加快患者恢复。尤其是中医药特有的“扶正复元”作用,是强化病体自我修复和痊愈能力、促进疾病加速康复的重要基础。

11 新冠病毒变异株JN.1会导致大流行吗?

JN.1变异株属于奥密克戎系列变异株,WHO评估认为,JN.1变异株的总体公共卫生风险为低等水平,尚未发现其有致病力增强的证据。2023年底该变异株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上升,已成为主要流行株。我国JN.1变异株占比较低,但也呈上升趋势,有可能逐步发展成为优势流行株。 2t7luMuKCNkZBN39cscpwZxbHb+82kS2Zy9QmWAGZ5iZ3J6bqjiJrIEWiDfu6OB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