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的合用可追溯于明末清初,最早可见于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后来中西药合用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主要方式之一,逐渐成为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临床上,余莉芳治疗慢性脾胃病及各种疑难病时,强调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同时不排斥西医学知识,逐步树立了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观点。余莉芳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不等于简单地中药加西药,中西药物合用也应辨证论治。合用的方法是将西药如同中药一样纳入中医辨证论治的范畴,目的则是西为中用,提高疗效。
表里同病者当然以表里同治为首选。余莉芳认为,中西药物合用同治表里,较单纯用中药同治表里效果更快、更佳。
1.中药治表 , 西药治里 如有一位急性心肌炎患者,既见鼻塞、流清涕、恶寒、头痛之表证,又见心动悸、脉结代之里证,血白细胞总数、分类均不高,室性早搏频繁。本例为病毒感染性心肌炎,由外感风寒所致。运用中药疏风散寒剂治表证,同时应用西药盐酸美西律(慢心律)控制室性早搏以治里,使急性心肌炎得以及时治愈。
2.中药治里 , 西药治表 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见胃痛、嘈杂、便溏,平时采用健脾和胃中药治疗,病情已有好转,因寒温失调又感冒发热、鼻塞、咽痛、扁桃体肿大、充血明显、血白细胞增高。中医辨证当属表里同病,如果先治表证,必然中断胃炎里证的治疗;如果表里同治,则疏风清热中药或可损伤胃气,导致胃疾复发。此时可在继续运用中药健脾和胃治疗里证的同时,应用西药治疗表证。口服抗生素和退热利咽药易引起胃部不适,选用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及肌注青霉素以达到疏风、清热、利咽效果,中西药物合用同治表里之证而获良效。
寒热错杂之证常可温清并施。
1.中药治热 , 西药治寒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既有心前区闷痛、心烦、口苦、舌暗红、苔黄腻之痰热瘀阻证,又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冷汗淋滴、脉微细之心阳虚寒证,属寒热错杂之证。用西药升压、抗休克、抗心律失常以补益心气,回阳救逆;同时煎服活血祛瘀,清化痰热之中药,中西药合参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2.中药治寒 , 西药治热 慢性肠炎患者同时患有肺炎,平素有纳呆、腹冷、腹胀、便溏之脾胃虚寒证,又见发热、咳嗽、痰多黄稠、胸痛之痰热蕴肺证。以健脾温胃中药治寒证,又用西药抗生素抗感染、清肺热,效果良好,病程缩短。
虚实夹杂之证可以单纯扶正以达邪,也可单纯祛邪以安正,但多数情况下常同时采用扶正与祛邪两法。中医比较强调整体观念,重在调节阴阳平衡和各脏腑的功能;西医则较重视祛除病邪、消除局部病变。西医亦有不少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药物,中医也有祛除六淫之邪的方法,两者各有所长。因此,对于虚实夹杂的病证,除单纯用中药扶正祛邪外,也常合用中西药物扶正祛邪,提高疗效。
1.中药扶正 , 西药祛邪 早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医辨证为阴虚内热之痹证,常以中药养阴清热,缓图扶正治疗。由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热,为了避免加重病情,所以常用西药抗生素及时控制感染,祛除病邪。
2.中药祛邪 , 西药扶正 急性肠炎患者,中医辨证为湿热下注者,常用清利肠道湿热中药治疗以祛邪;同时因腹泻频繁,耗伤气阴,易致水液代谢失衡,电解质紊乱,故往往及时补充糖盐水和钾盐以扶助气阴,避免阴竭阳衰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
对于久病阴阳两虚,或重危阴竭阳脱者,也可用中西药物合治。如急性胃肠炎患者,由于呕吐、泄泻频繁以致体液丧失、血压偏低,既见口干、眼眶凹陷、舌红少苔之阴虚证,又见神疲气短、四肢逆冷、脉沉细之阳虚证。可用西药补液以养阴,同时用理中汤或六君子汤等温补脾阳。又如,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患者在病情危重时,既用呼吸兴奋剂、升压药等以益气回阳;同时频饮西洋参汤益阴生津,对于抢救治疗均有裨益。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是指标本缓急的分治。有时标本亦需同治,有的可单纯用中药治疗,有的则可采用中西药合治。
1.中药治标 , 西药治本 结核性胸膜炎病本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机体免疫反应,胸腔积液仅为病之标。采用链霉素、异烟肼等抗痨西药以治本;同时积极运用中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或十枣汤加减治疗水饮停留胸胁,达到少抽或不抽胸腔积液的目的,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2.中药治本 , 西药治标 肝硬化腹水患者病之本为肝、脾、肾三脏俱虚,瘀阻肝络;水湿潴留之腹水为病之标。在腹水较多时,以西药利尿剂攻逐水湿,中药则集中力量补益肝脾或补益肝肾,活血通络。中西药合用,标本兼顾,收效较满意。
如大叶性肺炎患者,咳嗽、痰黄、胸痛、高热,为痰热蕴于肺脏之证,又有大便数日不行、腹胀不适之腑气不通证。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使用抗生素清肺脏之痰热,同时运用小陷胸汤合小承气汤理气通腑,达到釜底抽薪、大便畅解、高热迅除的效果。
总之,余莉芳认为中西医有机结合,对中老年人的多脏器复杂病变和疑难杂症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中西医结合不等于中药加西药的重复使用,医生要有中医学和西医学双重知识,运用中医的治疗法则、辨证施治的方法,在临床上摸索、总结治疗规律和疗效,不断学习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