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莉芳宗《黄帝内经》之旨,承袭刘完素“胃中润泽”之思想,继承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博采诸家学说,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胃喜润恶燥”,临床治疗慢性胃肠病重视养胃阴。
生理上,胃体阳而用阴,是指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全赖胃中的阳气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在胃阳的推动、温煦作用之下,使胃腑得以自上而下蠕动不已,气机得以顺降,使食物得以磨化、腐熟,故胃在体为阳,以阳气为本。然而饮食入于胃,不单需要胃阳的推动、温煦作用,还需要胃中津液的濡润和腐熟,只有胃中津液充足,方能维持其正常通降下行。
病理上,胃喜润而恶燥,胃病初期多实热,胃为阳腑,胃为燥热之邪所扰,津液易损,因此在临床上常可见感受外邪,初期易化热化燥,而出现发热、汗出、口渴、大便干结等症状,多为实证;而慢性病发病日久,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失常,易伤津耗阴,胃润泽不及,临床更多兼见胃阴不足证。
1.胃阴亏虚的病因 余莉芳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慢性胃肠病病证复杂,病因多样,然久病胃阴亏虚者,究其病因,不外乎以下几点:①饮食不当:五味先入于胃,饮食不当最易伤胃,过食肥甘厚味,饮食积于胃肠而化热,易耗伤阴津;嗜酒、喜辣等辛热之物,则更伤胃阴,日久必然出现胃阴亏虚之证。②忧思焦虑,情志所伤:慢性胃肠病患者反复难愈,难免造成焦虑抑郁情绪,长期情志不遂,郁而化火,心肝火盛也易灼伤胃阴。③他脏损及:胃乃中焦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胃阴不足可损及他脏,然他脏之疾,也易损伤胃阴。如外感温、热、燥邪,先伤肺阴,继伤胃津,而致肺胃阴虚;再如年老肾阴不足,肾水匮乏,同时亦可见胃阴不足。④医药所伤:医者若不祥辨气血阴阳,或遇慢性胃肠疾病迁延不愈者,长期、大量投以温阳、理气、燥湿、利湿、辛香等中药,而伤及胃阴。
2.胃阴亏虚的病机特点 关于胃阴虚的病机,余莉芳认为胃阴虚证的基本病机有两点:其一,胃失濡润,胃中阴液不足,阴虚则生内热。可见胃脘嘈杂、隐隐灼痛,胃阴匮乏,津不上承,则口燥咽干,不思饮食;舌红干少苔,甚或剥苔、无苔;津液不能下润,则大便秘结、小便短少。其二,胃失和降。胃阴不足者,胃不能完成受纳、腐熟、通降水谷的功能,因而临证可见饥不欲食、呃逆、干呕、餐后胃胀等症状。
余莉芳在临床辨证治疗慢性胃肠病时,强调如遇有胃阴亏虚为表现的慢性胃肠病,当以养胃阴来达到滋阴润燥和胃的目的;如果无胃阴亏虚之表现者,为防止应用健脾渗湿、疏肝理气、燥湿清热等药物易损伤胃阴,当需同时配合护胃阴之品。
1.胃阴虚者 , 养胃阴 余莉芳认为治疗胃阴虚,当以通、降、和为用、为补;使之益胃而不滞,清热而不损胃气。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胃通降。此治则与《黄帝内经》之“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的思想相合。在治疗胃阴虚证时,她认为胃腑非阴柔之药润之则易失其协和,因此在选方用药上主张甘凉养胃为主,清养胃阴,药选麦冬、北沙参、芦根、鲜石斛、玉竹等性味平和之品。如胃阴亏虚,胃火炽盛者,舌红无苔或舌裂明显者,常选用甘寒之品,如知母、生地黄、天冬、玄参等,滋胃阴,清胃热;对慢性腹泻损伤胃阴,或医药损伤脾胃而致腹泻又不耐滋阴养胃者,常选用酸甘化阴之法,选用乌梅、五味子、白芍之品。对于治疗有胃阴不足的其他内科杂病,包括咳血、咳喘、胁痛、眩晕以及痿证等,也取得良好效果。
2.无阴虚者 , 护胃阴 余莉芳认为,慢性胃肠病诱发因素较多,因此难以痊愈,病程较长,证候兼杂,症状反复,因此在临床经常会用一些健脾渗湿、芳香化湿、清热燥湿、疏肝理气及温阳健脾药品,此类药物性味辛香温燥,长期反复使用,难免会损伤胃阴,因此,在临床辨证施药时,即使没有明显的胃阴不足之证,也会使用一两味养阴药,以顾护胃阴,常选用北沙参、石斛、芦根、百合等药。
3.日常调摄 , 重视护胃阴 余莉芳认为,慢性胃肠病是一个慢性的病理过程,治疗时日长,故她十分重视患者的饮食调摄、情志调节、运动锻炼等方面。常嘱患者饮食宜清淡,忌暴饮暴食或过饥,不宜进食粗糙、煎炸、肥甘厚腻、过冷、辛辣等食物;应戒烟忌酒,以防灼伤胃阴;无反酸、胃嘈、烧灼感的患者则可适当服用如酸奶、山楂等酸性食物,生津以便顾护胃阴;性情急躁、郁郁寡欢均易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横逆犯胃,而致胃阴亏虚,需调和情志,也是一种顾护胃阴的体现;对于常人体质及体质虚弱者,主张适当运动,但要避免剧烈劳动及体育锻炼,以防大量出汗,损伤阴液;顺应四时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如气温升高或气候干燥,鼓励患者适当服用甘蔗、生梨、百合等滋阴润燥食物;平时要重视水分的摄入,建议摄水量每日1 200~1 500 mL,小口慢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