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心肝系疾病

一、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为现代儿童青少年中较常见病症,男孩为多见。以不自主、突发、无规律的多个部位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可因应激、焦虑、疲劳、兴奋、感冒发热而加重;也可因精神放松、全身心投入某事而减轻,睡眠时会消失。

本病病程较长,症状多变,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少数患儿至青春期自行缓解,大部分常因外界因素、家庭环境影响、感冒或精神紧张而使症状反复或加重,如不及时治疗,症状可延续至成人,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在治疗上,目前西药常用盐酸硫必利片、氟哌啶醇等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但易产生锥体外系症状如嗜睡、烦躁、头晕甚至颈项强直、眼球运动不灵等副作用,而中医药治疗却有较大优势。王霞芳凭借深厚的中医学功底,根据传统中医理论思维,善用经方治疗本病,临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王霞芳指出本病在中医学尚无确切病名,类似“筋惕肉瞤”“瘛疭”“抽搐”“小儿惊风”等证候。其病因归结为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阴阳失调两方面,先天禀赋不足包括父母遗传缺陷、孕期调摄失宜或用药不当损伤胎元,以致精血暗耗,心脾气虚,肝肾精亏,髓海失充;后天因素有产娩损伤、窒息缺氧、脑部感染等,导致阴虚五志过结,心肝火旺动风,痰热内蕴,上蒙清窍,神机失司,发为是症。每多虚实兼夹。

王霞芳归纳:本病的病变发生主要在肝,又与“风”“痰”“火”“瘀”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风胜则动。”《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体阴而用阳,为风木之脏,主藏血,喜条达而主疏泄,其声为呼,其变动为握,故《小儿药证直诀》指出:“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札也。”故出现眨眼、摇头、缩鼻、动嘴、肢体抽搐、震颤、痉挛多属于肝风之证。先贤朱丹溪曰:“怪病多属痰,痰火生异证。”抽动症作为儿科神经系统的疑难杂症,病因与“痰”“火”也密切相关。本病病机主要为肝风扰动,但病症涉及五脏阴阳失衡,每多虚实夹杂,与“风”“痰”“火”“瘀”密切相关。王霞芳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别施治。治则以豁痰开窍,平肝息风,兼以清心化痰,宁心安神;或滋阴补肾,柔肝息风;或酸甘化阴,柔筋缓急;或滋补肝肾,化痰宁神;或滋水涵木,清心安神。

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指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王霞芳指出本病病因复杂,有先后天之分。先天禀赋不足,指孕母在妊娠期身体与精神调养失宜,使胎儿神经系统发育欠佳,致出生后呈现多动、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症情。后天产娩时受损伤;或七情过度刺激,致小儿气滞血瘀,血运不畅,心肝失养而烦躁,神魂不安;或由护养不当,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贪食生冷冰饮损伤脾胃,产生湿热痰浊,扰乱心神;或病后气血两耗,心肝失养,神魂不宁,致阴阳气血失调,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而发病。王霞芳根据临床症状表现,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分为心肝火旺型、肝肾阴虚型、心脾两虚型,并提出必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型分阶段论治。

1. 心肝火旺 痰热上扰型 王霞芳认为心肝火旺型为疾病初期表现,临床最多见,指出此型是儿童多动症的主要症型。临床表现为多动不安、冲动任性、性情急躁易怒,面赤怕热多汗、大便秘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均是一派阳热之象。因患儿饮食多食膏粱厚味之品,使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生,郁而化火,故多见痰火交结,扰动心肝,神失所藏。首诊治以清心泻火、豁痰宁神,以自拟经验方泻心宁神汤治之,先祛其实;待随心火降风痰蠲后,常改用百合地黄或甘麦大枣汤,酌加黄连、黄芩清上滋下,合左归饮滋水涵木,补肾填精养脑;若属心肾两虚,脑神失养,神气涣散者,应予三甲复脉汤和百合地黄汤滋阴潜阳,加石菖蒲、远志、珍珠粉、琥珀粉化痰通窍宁心之品;久病肾虚精耗,髓海空虚,酌加鹿角、龟甲、益智仁、山茱萸等血肉有情之品,于阴中求阳,充养脑髓。

2. 心脾两虚 心神失养型 临床主要表现为注意力分散,多动不宁,记忆力差,神疲乏力,素体脾虚,可见形体消瘦、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等症。幼儿心脾不足,心主血而藏神,心得血养,则神专所用,心血不足则神无所倚;脾主中州,性静藏意,在志为思,脾伤则精微不化,无以奉心,脾意不藏,而致情绪未稳,躁动不安,失忆健忘;若教育不当、溺爱过度,放任不羁,或所欲不遂,则心神不宁,冲动任性,治拟益气健脾,养心安神,以天王补心丹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3. 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型 临床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冲动任性,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舌红,苔薄,脉细弦等症状。肾为先天之本,肝肾同源,小儿阴常不足,造成肝肾阴虚,进而肝阳偏亢之象,而急躁易怒多动。肾阴虚者,五心烦热,记忆力差;肝阳亢者,急躁易怒,冲动任性;肾精亏者,脑失聪明,学习困难。治以滋养肝肾,平肝潜阳。以知柏地黄丸或左归饮加减治之。

三、癫痫

癫痫,以突然仆倒、昏不识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搐、惊掣啼叫、喉发异声、片刻即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征,具有反复发作、病情难以控制、难以痊愈的特点,现代已成为儿科常见的顽固性神经系统病症。西医学亦称本病为癫痫,病因或为脑部器质性病变,或为代谢疾病、中枢感染、发育迟滞、中毒性疾病、家族遗传等,也有原因不明而致脑功能异常而发病,治疗主以病因治疗、抗癫痫药物治疗等。王霞芳教示:小儿癫痫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脑病,病因复杂。先天有遗传因素,胎中受惊,气血逆乱,痰浊阻络动风;或元阴不足,神不守舍。后天有因产伤缺氧,跌仆外伤,积瘀阻络,脑失精明;或饮食失节,伤脾酿痰,痰热惊风,犯脑入心;或七情失调,肝气上逆犯脑发痫;或患他病后,脏腑阴阳失衡,痰浊阻滞,气机逆乱而风阳内动所致。故痰、火、风、瘀为其病理产物。其病机特点为正虚邪实,心、肝、脾、肾功能失调致滋生痰浊,郁而化火,痰火上扰则肝风内动,心神无主,总以痰火壅盛者为多,所谓怪病多痰也。治则首先祛痰,兼以清心开窍,抑肝顺气,后以养心安神,平肝镇惊,滋阴息风,缓图其本,杜其复发。

发作期应以豁痰、清心、定痫为主,配合泻火平肝息风、通络开窍安神。常用的涤痰药物有:皂角刺、明矾、胆南星、竹节白附子、竹沥半夏、橘红、天竺黄、天浆壳等,还可用保赤散、礞石滚痰丸下其顽痰;加生龙齿、石菖蒲、远志、柏子仁、珍珠母等宁心镇痫;通络息风镇惊常用天麻、钩藤、琥珀,甚则全蝎、蜈蚣等;平肝息风则用白蒺藜、石决明、珍珠母、羚羊角粉;若心火旺盛者,选用半夏泻心汤或牛黄清心丸;若气阴两虚者,多选用增液汤、复脉汤、大定风珠类方加减;若因外伤有瘀血阻络者,加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最后培本扶元养心安神,杜其复发。后期痫证稳定,不发或小发,则选益气填精、补肾益智的药物,如生晒参、紫河车、茯神、生地黄、益智仁、桑椹、当归等,峻补气血,扶元健脑以巩固之。

王霞芳总结多年临床实践认为本病不外乎痰证、瘀证、虚证、热证,具体如下。

1. 痰证 王霞芳指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枢纽。小儿若嗜食肥甘、饮食不节等,则脾胃损伤,运化失健,湿生痰酿,痰随气逆,蒙蔽清窍,可致癫痫发作。故谓“怪病责之于痰”“百病皆由痰作祟”。如《医学纲目》所言:“痰溢膈上,则眩甚仆倒于地。而不知人,名曰癫痫。”痰与肝风为伍则为风痰;与邪热相伴则为痰热;痰浊日久则为顽痰胶结;治痰同时须护旺脾气:一可杜生痰之源,二可助儿存正气,使邪不可干。初期常用下法、清法,兼以燥湿化痰。风痰者息风化痰;痰热者清热豁痰;顽痰者峻下胶痰。中期痰浊渐化,风阳转平,转投益气健脾杜痰之剂。后期以益气养血、平肝息风巩固之,常随证选星附六君汤、温胆汤、六君子汤及王氏定痫散等。

2. 瘀证 颅脑外伤最易形成瘀血;或内热壅盛,煎熬津血成瘀。王霞芳指出头为精明之府,若瘀血内停,血流不畅则精明失司,生风而抽搐;瘀阻络脉,气机逆乱上冲清空则有昏仆。因血瘀起因不同,将其再分类施治。若瘀血阻窍者,先拟活血化瘀,通窍醒脑,镇惊宁神,酌加理气疏肝之品,遵气行血行之意;后期益气活血、祛瘀生新以固本培元。瘀热互结者,因内热壅盛,炼血为瘀,故以清热散瘀为先,凉血活血继后,最后投益气活血,行气健脾善后。常用四逆散、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等。

3. 热证 王霞芳将热极生风、痰热壅盛、心火炽盛三者归为热证进行辨治。邪热引动肝风上扰清空而发痫者,当清热平肝息风,而后疏肝镇惊宁神,最后益气健脾行血,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对于痰热壅盛、脑窍闭阻者,首投泻火豁痰通窍镇惊之剂,再投清热凉血化痰息风之药。对于心火炽盛、心神不宁者,首当清心泻火息风宁神,而后安神定志,最后以养心血、培心神调补之。王霞芳自拟经验方“泻心宁神汤”,继用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最后可用自拟方滋肾龙牡汤(桂枝龙牡汤去桂加竹叶、远志、石菖蒲、生地黄、黄柏)、安神定志丸等方灵活运用,常能获效。

4. 虚证 虚痫常表现为虚多实少。临床最难处方,攻实易伤正,培补易助邪。王霞芳认为应以补虚为主,标本兼顾,注重将虚实之间转化过程拿捏恰当。痫证见神呆或失神,两目直视或斜视,肢体轻微颤动,片刻即能自行缓解如常,是为中气虚耗,气血清阳不能上供于脑之虚痫,先拟补益中气升清降浊,通窍醒脑;再予柔肝息风醒脑。对于痫证属脾虚肾精不足者,先拟益气健旺脾运,滋肾培元,可酌加血肉有情之品填补肾精;痫证属阴阳失调者可将桂枝龙牡汤贯穿于始终,少佐平肝息风,或益气健脾化痰之药,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以调和阴阳,益气扶元。 fgz05pH4Zp56Mto9esTmZnCe0iDRV4M+nTn7iYs6wjxb+eY2yT2IYdJLMQBcDNU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