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一纸经方传千载,一缕药香跨古今。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结着古人的生活经验,闪耀着文化传承的智慧之光。中医药理论系统而复杂,非寻常百姓可掌握,但其中的药食同源、经方验方等内容,却是人人可以触摸到的,广大群众尤其感兴趣。

药物的发现和人类的觅食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在“神农尝百草”等典故上。在千百年的流传中,有些药食本草和使用方法被保存下来,有些则被淘汰了;近年伴随着养生保健热的兴起,国家也制定了规范的药食同源目录,并持续修订。一般人不了解这些历史上的变化和专业上的更新,经常被社会上养生宣传乱象误导,笔者深感不安。

《故事里的养生本草》这套书,就是为读者们筛选出历史上“声名显赫”,至今也“根正苗红”的药食本草一一介绍,帮助大家用得放心、用得有效。写作上,借助历史故事和传说典故为引子,把传统文化与中医药串联起来,打开一扇风景独特的窗,和读者们共同分享具有中国味道的中医药宝藏。

前一本书,我们已经介绍过群众熟悉、喜爱的花草苗木,本书主要围绕果实种子、蔬菜水果、食品饮品等品类展开,带读者领略美味、实用的药食同源宝藏。书中每篇文章的故事引子,如上所述,是文化与知识融汇的看点。这些故事大多是有根有据的真人真事,其中虽然有些是带有神话或传说的元素,但也是来自老祖宗们的“编排”,都是从有记载的文献中找来的,绝没有个人随心所欲的杜撰。

“古今功用”板块是每篇文章的专业知识点,是对药食本草主要营养健身作用、防病疗疾功能及其古今临床应用的概括性介绍。由于这部分内容的源头,均来自历代本草著作和相关的教科书,因此无法有太多的出新,只能立足于存真、保真,并尽量写入一些在历代传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内容、新成果。

“健康小方”板块,是健康养生和疾病防治简便方法及技巧的介绍,既有来源于先贤们医案精华的,也有来源于老百姓生活实践积累的,还有来自笔者本人几十年医疗实践感悟的,总以靠谱、有效、实用和便于操作为标准,力图让读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笔者一直强调,有四项原则是中医在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中必须坚持的:第一是方向求稳,传播要朝着稳定社会、稳定人心、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第二是文化求本,传播要本在文化自身、本在文化传承和本在文化推进三个环节。第三是学术求真,要讲真实的中医、真实的经验、真实的价值,要守正创新。第四是表述求亲,传播方法必须能亲近百姓、亲近生活、亲近实际,要接地气。这四项原则,始终贯穿在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中。

在全书的构思中,还有个愿望是笔者想要强烈表达的:如何实现文化与科普的有机结合,写出与西医不同的中医科普作品的特点,为形成中医科普创作的风格作一些尝试。这也是近年来笔者在进行文化、科普教育和传播中一直努力呼喊的话题。

《易传》云:“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中”,上可以通道(文化),下可以达器(科学),基本是属于混沌的中间状态,因此是具有文化和科学双重属性的。可以说,中医学是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复杂性科学,是人类文化多样性与科学多元化并行的典范。

有鉴于此,中医的科普,不能舍弃其显著的文化学背景,只按照普通的要求去传播狭义的知识。回看如今接触到的对受众普及的大量养生知识,哪些是中医的、哪些内容根本没有中医,或者是仅仅贴了中医膏药的,很值得我们深思。中医人要把自己的特色表现出来,就必须研究文化与知识一体的表现轴心、表现手段和表现技巧。离开这一主导,自己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少,“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悲剧迟早会发生。

中医药文化传播与知识普及,如何才能具有“合二为一”“融二化一”的特点?如何才能打造出中医的传播普及学?这是广大中医药人,尤其是热爱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需要去积极探索的问题。

中医文化传播与科学普及的特点,强调中和思维,机体正气决定生命盛衰。在中医的认知方法中,整体思维、辩(辨)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和思维、意象思维,无一不有,中国哲学的各种思维方法在中医学中都可以找到例证。但体现最充分的莫过于中和思维,中医认识论中的“天人合一”、治疗原则上的“执中致和”、药物应用上的“补偏救弊”等,无不是中和思维的具体应用。

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中和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是理解中医、运用中医、正确传播中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离开这一点去讲中医,就不是真中医;离开这一点去看中医,与西医没什么两样。“和”与“顺”,是《黄帝内经》集中体现出的智慧,是中医养生的基本法则。《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的话,就是对“和”“顺”理念的基本诠释。按照这一法则,中医的养生,就是要建立一套适合于每个人自己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但愿本书能够体现以上思想,帮助读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养成获益终身的生活习惯。

这套书在制作过程中获得各方友人的支持。生药摄影、本草插图由香港浸会大学陈虎彪教授、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王恒苍医师鼎力相助,健康小方由王丹瑶、李森担纲制作,在此一并感谢。


2024年5月
于北京 y24GevS+5rIxCj1CTK+xmNiWNyeq2ER/U5ALfYOl9hI5Qt+tOm8qnlnVDq9WPzP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