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桃源问道

在朗州近十年的时光里,刘禹锡除了融入当地生活,尽自己所能改变当地民风外,还意外成了朗州桃花源的代言人。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借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历,创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美好世界,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和追逐。根据现存文献的记载,唐人认为通往桃源秘境的入口位于武陵沅水一带的桃花观附近。

跟其他文人墨客一样,刘禹锡同样向往着陶渊明笔下的这个理想世界,因此他很早就写下了一首《桃源行》,重新描绘了一个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的故事,生动地介绍了游览桃花源的经历,追寻秦人踪影,详细地描绘桃花源的种种风貌。

只不过诗句主题涉及神仙之说,流于求仙问道,在后世诗评家眼中,诗境不及前辈王维同名作品清逸自然。

渔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

拖纶掷饵信流去,误入桃源行数里。

清源寻尽花绵绵,蹋花觅径至洞前。

洞门苍黑烟雾生,暗行数步逢虚明。

俗人毛骨惊仙子,争来致词何至此。

须臾皆破冰雪颜,笑言委曲问人间。

因嗟隐身来种玉,不知人世如风烛。

筵羞石髓劝客餐,灯爇松脂留客宿。

鸡声犬声遥相闻,晓光葱笼开五云。

渔人振衣起出户,满庭无路花纷纷。

翻然恐迷乡县处,一息不肯桃源住。

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

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

与陶渊明笔下远离战乱的避世之境不同,刘禹锡把桃源刻画成了略带浪漫色彩的世外仙境,“因嗟隐身来种玉,不知人世如风烛”。

对于追求长生不老,修仙问道之人而言,刘禹锡的这一宣传角度,非常有吸引力。

就连刘禹锡自己,多次游览桃花源后,都对这里的风光更加眷恋不舍,为此写下一首《游桃源一百韵》,这也是他文集中最长的一首诗:

沅江清悠悠,连山郁岑寂。回流抱绝巘,皎镜含虚碧。

昏旦递明媚,烟岚分委积。香蔓垂绿潭,暴龙照孤碛。

渊明著前志,子骥思远跖。寂寂无何乡,密尔天地隔。

金行太元岁,渔者偶探赜。寻花得幽踪,窥洞穿暗隙。

依微闻鸡犬,豁达值阡陌。居人互将迎,笑语如平昔。

广乐虽交奏,海禽心不怿。挥手一来归,故溪无处觅。

绵绵五百载,市朝几迁革。有路在壶中,无人知地脉。

皇家感至道,圣祚自天锡。金阙传本枝,玉函留宝历。

禁山开秘宇,复户洁灵宅。蕊检香氛氲,醮坛烟幂幂。

我来尘外躅,莹若朝酲析。崖转对翠屏,水穷留画鹢,

三休俯乔木,千级扳峭壁。旭日闻撞钟,彩云迎蹑屐。

遂登最高顶,纵目还楚泽。平湖见草青,远岸连霞赤。

幽寻如梦想,绵思属空阒。夤缘且忘疲,耽玩近成癖。

清猿伺晓发,瑶草凌寒坼。祥禽舞葱茏,珠树摇的瓅。

羽人顾我笑,劝我税归轭。霓衣何飘飖,童颜洁白皙。

重岩是藩屏,驯鹿受羁靮。楼居弥清霄,萝茑成翠帟。

仙翁遗竹杖,王母留桃核。姹女飞丹沙,青童护金液。

宝气浮鼎耳,神光生剑脊。虚无天乐来,僁窣鬼兵役。

丹丘肃朝礼,玉札工䌷绎。枕中淮南方,床下阜乡舄。

明灯坐遥夜,幽籁听淅沥。因话近世仙,耸然心神惕。

乃言瞿氏子,骨状非凡格。往事黄先生,群儿多侮剧。

謷然不屑意,元气贮肝鬲。往往游不归,洞中观博弈。

言高未易信,犹复加诃责。一旦前致辞,自云仙期迫。

言师有道骨,前事常被谪。如今三山上,名字在真籍。

悠然谢主人,后岁当来觌。言毕依庭树,如烟去无迹。

观者皆失次,惊追纷络绎。日暮山径穷,松风自萧槭。

适逢修蛇见,瞋目光激射。如严三清居,不使恣搜索。

唯馀步纲势,八趾在沙砾。至今东北隅,表以坛上石。

列仙徒有名,世人非目击。如何庭庑际,白日振飞翮。

洞天岂幽远,得道如咫尺。一气无死生,三光自迁易。

因思人间世,前路何湫窄。瞥然此生中,善祝期满百。

大方播群类,秀气肖翕辟。性静本同和,物牵成阻厄。

是非斗方寸,荤血昏精魄。遂令多夭伤,犹喜见斑白。

喧喧车马驰,苒苒桑榆夕。共安缇绣荣,不悟泥途适。

纷吾本孤贱,世业在逢掖。九流宗指归,百氏旁捃摭。

公卿偶慰荐,乡曲谬推择。居安白社贫,志傲玄纁辟。

功名希自取,簪组俟扬历。书府早怀铅,射宫曾发的。

起草香生帐,坐曹乌集柏。赐宴聆箫韶,侍祠阅琮璧。

尝闻履忠信,可以行蛮貊。自述希古心,忘恃干时画。

巧言忽成锦,苦志徒食檗。平地生峰峦,深心有矛戟。

层波一震荡,弱植忽沦溺。北渚吊灵均,长岑思亭伯。

祸来昧几兆,事去空叹惜。尘累与时深,流年随漏滴。

才能疑木雁,报施迷夷跖。楚奏系钟仪,商歌劳宁戚。

禀生非悬解,对境方感激。自从婴网罗,每事问龟策。

王正降雷雨,环玦赐迁斥。傥复夷平人,誓将依羽客。

买山构精舍,领徒开讲席。冀无身外忧,自有闲中益。

道芽期日就,尘虑乃冰释。且欲遗姓名,安能慕竹帛?

长生尚学致,一溉岂虚掷?芝术资糇粮,烟霞拂巾帻。

黄石履看堕,洪崖肩可拍。聊复嗟蜉蝣,何烦哀虺蜴。

青囊既深味,琼葩亦屡摘。纵无西山姿,犹免长戚戚。

诗很长,内容上比刘禹锡之前的《桃源行》更为丰富,引入瞿柏庭飞升成仙的故事,贯穿了前作中求仙问道的主题。

长诗分为几个部分,先从远景镜头刻画,描绘沅江清澈明亮,两岸山峰连绵起伏,再将桃源附近的景点都逐一点出,绿萝山和水中沙石“暴龙”,由面到点进行风景描摹。

再以陶渊明和刘子骥寻迹的典故,将话题引入迷离的寻仙氛围,从渔人意外邂逅仙境,过渡到旁人无从寻找,再引入自己游玩桃源,得遇仙人的传奇故事,衔接自然。

铺垫好神仙背景,再说旁人所述瞿柏庭飞升之事,让人读后不免心生向往。心性旷达,才能与天地同和,如果为外物所拘牵,则会陷入重重困厄。

最后话题又回到自己身上,记载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九流宗指归,百氏旁捃摭”,学术流派诸子百家样样精通,刘禹锡对自己的才华一如既往地自信,少年得志,为杜佑撰写文书,在御史台公干,自己兢兢业业,却敌不过小人口舌,平地起波澜,落得被贬谪朗州,只能寄望隐居生涯。

哪怕遭遇这么大的变故,刘禹锡依然不觉得自己在改革期间有什么过错,他将仕途上的贬谪,归根于旁人的毁谤,从侧面而言,刘禹锡确实是一心一意为国家改革奔忙,并没太多私心。

一转眼,已是刘禹锡在朗州的第三个中秋,寄情于这片山水的刘禹锡,再度来到桃源,留下一首清冷的《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

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

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

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翛然一顾中,

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

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軿欲下星斗动,

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

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

他年此日应惆怅。

平日里看到月亮,都能心境宁静,更何况是这清秋时节的神仙洞府?月光清幽,缓缓洒落,如同寒露般坠落,而我,此刻站在桃源最高处。

月下清辉,独身一人立在山间,这样飘逸的画面,如同影片一样呈现在大家脑海中,仿佛诗人随时都会御风而去,飞升仙界。

夜雾中,邂逅仙人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事。流云聚集,星斗转动,仙乐奏响,一切都让人流连忘返。待到晨曦时刻,东面金色的霞光渐渐升起,月轮西斜,这样的良辰美景恐怕再难寻,以后的中秋应该很是惆怅。

这一时期,刘禹锡还有一些关于仙界美好想象的诗词,被传诵较多的,应该是这两首《步虚词》:

其一

阿母种桃云海际,

花落子成二千岁。

海风吹折最繁枝,

跪捧琼盘献天帝。

其二

华表千年一鹤归,

凝丹为顶雪为衣。

星星仙语人听尽,

却向五云翻翅飞。

步虚词,是道家的曲子,主要是描绘“众仙缥缈升天之美”,后来步虚词成为诗体之一种,或五言,或七言,八句、十句、二十二句不等。

这两首诗,前者描绘仙桃由来,西王母在云海边种植蟠桃,缥缈的云海,桃花如烟似雾,花落之后两千年果实才成熟,海风吹着枝丫,用玉盘呈给天帝。

第二首则是化用了《搜神后记》中丁令威化鹤的典故。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后来化鹤归去,回到自己家乡辽东,驻足在郡城门华表柱上。有少年弯弓欲射,鹤飞走,徘徊空中念叨“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然后高飞冲天。这也是华表鹤的由来。

白羽胜雪,红色头顶,孤洁振翅的仙鹤形象,何尝不是刘禹锡的自比。刘禹锡的这些步虚词,未必进入了真正的道教仪式,被道士在步虚的时候吟唱,只是他仕途失意后心境外化的表现。

平心而论,无论是《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还是《步虚词》,都显得清冷有余,仙气不足,较之李贺的同类作品,相差太远。

李贺纵有“诗鬼”之称,但他笔下的仙宫,浪漫瑰丽,充满奇幻色彩。《天上谣》中描绘天界的美好,银河潺潺,群星飘荡,两岸的流云像流水一样叮咚作响,“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两者诗风相异的原因,大概与刘禹锡更侧重写实的风格分不开关系,而他在这些诗作中流露出的隐居和求仙倾向,不过是暂时为自己的心灵寻求一个寄托而已,所以这些诗句在刘禹锡的作品中,只是占据很少一部分。

大和四年(830年)时,刘禹锡的侄子刘蔇来到桃花源,看到刘禹锡当初所作的《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虽然刻在桃花观的墙壁上,但文字因为风化已经有所模糊,担心以后会被湮没,于是重新刻石。

然而哪有什么是真正不朽的呢,这块碑文历经沧桑,早已被侵蚀剥落,明万历三年(1575年),湖广巡抚赵重书又重写了一块碑文“桃源佳致”,算是呼应刘禹锡当初的碑刻。

在刘禹锡的影响下,朗州刺史窦常也成了桃源洞天的游览者,两人请画师制作《桃源图》并遥寄友人欣赏,掀起一股桃源热。

人在失意时,会投身宗教寻求解脱。刘禹锡这一时期诗作中流露出的宗教倾向,与他的交友圈也有一定关系。

尽管被贬远地,远离了京城的人情往来,但刘禹锡昔日结识的诗僧们,游历途中纷纷来探访他,互相诗词唱和,远在异地的高僧,也同他互寄诗作唱答,这给困守朗州的刘禹锡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令他感动的是,这里还遇到了老师灵澈的友人。僧人仲剬到朗州,和刘禹锡游山谈佛,临别之际,刘禹锡作诗《送僧仲剬东游兼寄呈灵澈上人》,并托对方问候灵澈:

释子道成神气闲,

住持曾上清凉山。

晴空礼拜见真像,

金毛五髻卿云间。

西游长安隶僧籍,

本寺门前曲江碧。

松间白月照宝书,

竹下香泉洒瑶席。

前时学得经论成,

奔驰象马开禅扃。

高筵谈柄一麾拂,

讲下门徒如醉醒。

旧闻南方多长老,

次第来入荆门道。

荆州本自重弥天,

南朝塔庙犹依然。

宴坐东阳枯树下,

经行居止故台边。

忽忆遗民社中客,

为我衡阳驻飞锡。

讲罢同寻相鹤经,

闲来共蜡登山屐。

一旦扬眉望沃州,

自言王谢许同游。

凭将杂拟三十首,

寄与江南汤慧休。

当初刘禹锡初入仕途,恰好灵澈在长安和洛阳游历,两人相聚,好不欢快。好景不长,灵澈因得罪宦官被徙汀州(今福建长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也遭贬谪,这对倒霉师徒,一前一后,开始了各自的远方之旅。

他相逢故知,在故交稀少的朗州,遇到灵澈的友人,对于刘禹锡来说,那份快乐难以言喻。

刘禹锡与对方谈诗聊佛,还托仲剬将自己的三十首诗作一同带给灵澈,大抵是为了向老师表明自己并未沉寂,在吟诗作赋上更进一层楼。

二十年后,刘禹锡收到灵澈的赠诗,他又写下《敬酬彻公见寄二首》:

其一

凄凉沃州僧,憔悴柴桑宰。

别来二十年,唯馀两心在。

其二

越江千里镜,越岭四时雪。

中有逍遥人,夜深观水月。

分别二十年,距离和时间阻隔不了真心,哪怕相隔遥远,依然跨越千里如明镜般的江面,翻过积雪皑皑的山岭,来共赏一轮明月。

除了旧友的音讯,刘禹锡还因诗结识了一些新朋友。

同刘禹锡结交的诗僧鸿举,到武陵向刘禹锡学诗,后来返回江陵时,刘禹锡作《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重送鸿举赴江陵谒马逢侍御》两首诗送别。

前一首作于拜访鸿举,得知对方即将离开前往江陵时。幽邃的长廊深处,宁静的小池,出尘的仙鹤,古树带着蝉鸣,借由这样恬淡禅意的环境,勾勒出鸿举清静无为的心性,茶烟袅袅,跟朋友举杯告别,一番情意,绵延悠长:

看画长廊遍,寻僧一径幽。

小池兼鹤净,古木带蝉秋。

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

浮杯明日去,相望水悠悠。

到了正式离别,依依惜别之际,刘禹锡不忘两人因诗文而结下的这段友谊,叮嘱着对方,期待着新作:

西北秋风凋蕙兰,

洞庭波上碧云寒。

茂陵才子江陵住,

乞取新诗合掌看。

刘禹锡到夔州(今重庆奉节)任刺史时,鸿举前来探访刘禹锡,他拿出了当初刘禹锡的两首赠诗。

距离两人上次见面,已过去了十年的时间,当初撰写诗文的纸张,上面的墨迹已晕染模糊,承载文字的白纸已破碎,唯一没被时光改变的,是这段情谊中的真诚。

仕途不如意又如何,如同落荒小狗四处浪迹又怎样,无论走到哪里,还有真心记挂自己的朋友,任凭时光流逝,情谊却始终不改,如何不叫人感动?

为此,刘禹锡感慨万千,又写下一首《送鸿举师游江西》,真心为对方的进步感到高兴:

禅客学禅兼学文,

出山初似无心云。

从风卷舒来何处?

缭绕巴山不得去。

山州古寺好闲居,

读尽龙王宫里书。

使君滩头拣石砚,

白帝城边寻野蔬。

忽然登高心瞥起,

又欲浮杯信流水。

烟波浩淼鱼鸟情,

东去三千三百里。

荆门硖断无盘涡,

湘平汉阔清光多。

庐山雾开见瀑布,

江西月净闻渔歌。

钟陵八郡多名守,

半是西方社中友。

与师相见便谈空,

想得高斋狮子吼。

刘禹锡的朋友乘广禅师在江西杨岐山坐化,弟子还源和尚不辞辛劳,翻山越岭,“茧足千里,以诚相投”,到朗州找到刘禹锡,希望他能为昔日好友的塔作个碑文。

这份千里迢迢而来的讯息,让刘禹锡在感伤之余,又倍感情谊深厚,故而他写下《袁州萍乡县杨岐山故广禅师碑》一文。

如今,这块被刻在寺庙墙壁上的碑文,文字早已斑驳不太能辨,拓片也被收藏在博物馆,只剩下千年前这样一段情意留给后人诉说。

问道和辩禅,都只是为刘禹锡增加了一个情感宣泄的窗口,倘若真的安心不问世事,清静无为,恐怕就不会有那么多经典文字传世了。

与朋友们的诗作唱和,将刘禹锡从一个人孤寂失意寻求世外解脱,变成了追求诗作艺术的精进方式之一,不得不说,这对于刘禹锡,或者后世的读者来说,都是莫大的幸运。

在远离世俗喧嚣的朗州,刘禹锡一个人躲进仙气飘飘的桃源洞,试图疗愈那些苦闷,他的朋友们,如同黑暗中照进的光,牵引着他走出狭小的洞口,令他豁然开朗,获得文学和思想上的又一次提升。

柔软的宣纸,坚硬的岩石,无论是书写还是刻勒,时间是最公平也最无情的利器,抹平了一切文字的痕迹,然而人与人之间那份最真挚的情感,却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会给后世留下弥久的念想。 UaaOKBc7flzHePeLrpUHQI3Qx8jh3tIkGelf/PPAC325MezxqtrlZrlm73gUYnb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