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怜君寂寞意,携酒一相寻

岁月,既深情,又凉薄。

云卷云舒,人来人去,岁月总是不紧不慢。

它寂静地打量着红尘众生,带几分慵懒,几分嘲弄。

世间万物,皆与岁月比邻而居,却又总是被岁月弃置不顾。往往岁月飘然而去,我们还在原地惝恍迷离。无论是谁,人生都是一条风雨未央的长路。不管怎样,我们终要在这无常的世界上,学着淡定从容,不惊不惧,不慌不忙。

元和元年(806)初,白居易三年的秘书省校书郎任期已满。据白居易《策林序》载:“元和初,予罢校书郎,与元微之将应制举,退居于上都华阳观,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

按照当时的规定,他要么得到朝廷其他官员的推荐,获得新的任命;要么再去参加制举考试,即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策问,以此获取新的官职。对白居易来说,由于和他交好的大都是“永贞革新”时的官员,此时均已遭贬谪,无人为他推荐,而那些心性不纯、善于钻营和阿谀的高官,白居易又不屑与之为伍,自然也不会求他们推荐。

鉴于前程,白居易与元稹经商量决定,去参加制举考试。他们偕同前往华阳观,潜心苦读,准备考试。制举考试,应试者必须对社会现实问题有全面的了解,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白居易多年辗转四方,对社会矛盾、民间疾苦等问题熟稔于心,而且心中也早有济世安民的策略,因此胸有成竹,势在必得。

经过数月的准备,白居易和元稹于四月走入了制举考试的考场。考试中,白居易写出了七十五篇《策林》。在策林中,他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因为《策林》词句优美,论述精湛,因此被广为传颂,成为后人科考的必读项目。

考试结束后,元稹被授予左拾遗。白居易则因为策论言辞太过激烈,被授予陕西周至县县尉。据《旧唐书》载:“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 授盩厔县慰、集贤校理。”白居易在《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诗中自注:“元和元年同登制科,微之拜左拾遗,予授周至尉。”周至即盩厔。

白居易虽然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不久后,他便打点行装,离开了长安。临别,十分不舍,白居易作《赠元稹》一诗,赠别元稹: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处誓不谖。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周至县距长安百余里,隶属京兆府。县衙机构内设县令一人,正七品,县尉两人,正九品下。县尉的主要工作是维护治安,向民众收缴赋税等。县境内民生艰困,向百姓催缴赋税,实非白居易所愿。而且,身份低微的他,还随时要面对县令的指派。因此,县尉的工作,他甚是不喜。

很快,白居易就看到了官场的真相。尽管只是一县之地,却也不乏盘剥与欺瞒,以及钩心斗角。他不愿与那些只顾自己前程、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员为伍。夏天,看农人收割麦子,亲历百姓生活之艰苦,白居易写了首《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黎民日子凄苦,他甚是愧疚。

正如韦应物诗中所写:“邑有流亡愧俸钱。”

看上去,白居易是自疚自愧,实则是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只是个三百石俸禄的小小县尉,那些大官僚、大贵族更应感到惭愧。赋税制度是皇帝制定的,他无法公开反对,只能用诗来讽喻。那颗爱民如子的心,始终跳动着。但是现在,他只是个县尉,对百姓疾苦和赋税制度无能为力。

在白居易为百姓愁苦的时候,好友元稹更是遭遇了人生坎坷。作为左拾遗,元稹因为直言进谏,得罪了宰相杜佑,被贬为河南县尉。与此同时,元稹的母亲和岳父相继去世。好友的遭遇,让白居易忧心不已,这一切,也尽体现在《别元九后咏所怀》中: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为了缓解压抑和悲伤之情,他时常外出,寄情山水。秋天,在西郊游赏,他写了首《县西郊秋寄赠马造》,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紫阁峰西清渭东,

野烟深处夕阳中。

风荷老叶萧条绿,

水蓼残花寂寞红。

我厌宦游君失意,

可怜秋思两心同。

这首诗题目中所提的马造,是白居易在周至县结识的朋友。马造颇有才华,性情孤傲,与白居易一见如故。通过马造,白居易又先后认识了王质夫、尹公亮、陈鸿等人。这些人皆性情高洁,不屑尘俗,好与流水清风为邻。同样喜好林泉的白居易,时常约这些朋友,畅游山水,纵论今古,在诗词歌赋里消磨时光。他们登周至县北楼,远眺群山,白居易写了首《周至县北楼望山》:

一为趋走吏,尘土不开颜。

辜负平生眼,今朝始见山。

驱驰官场,不如流连山水。

这是无数正直文人在厌倦官场之后的感慨。

但是,心存家国天下,忧心社稷民生,他们又注定要寄身仕途。白居易便是如此,虽然喜欢云水间的无拘无束,但是他心系天下苍生,便不能永远寄身林泉山水。他必须带着自己为民请命的理想,回到不愿回去的官场。当然,无论如何,他不会在污浊昏暗的官场失去自己。他是白居易,永远是那样清正,出淤泥而不染。

生而为人,就不该失了风骨。无论身在何处,都要活出自己纯粹的模样。干干净净,清清白白。

周至有一座仙游山,山上有建于隋文帝时期的仙游寺。于白居易等人,那里是极好的去处。把酒临风,游目骋怀,吟诗作赋,寄情山水,极是风雅。一日,送王质夫归山,白居易写了首《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

曾于太白峰前住,

数到仙游寺里来。

黑水澄时潭底出,

白云破处洞门开。

林间暖酒烧红叶,

石上题诗扫绿苔。

惆怅旧游无复到,

菊花时节羡君回。

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这两句诗道出了白王二人林间闲赋、温酒助兴、题诗为记的逸兴趣事。而且,这两句诗不仅为国人熟记、雅士高谈,而且还远漂东海,被日本大江维时的《千载佳句》及藤原公任的《和汉郎咏集》等典籍收录,被异域之人传诵题铭。

生活,从来都是明暗交替的。

于诗人,有风有月,有诗有酒,便是好日子。脱离名利,纵情山水,更是好日子。

除了前面提及的几个人,白居易还与同在周至当县尉的李文略结为好友。李文略亦是舞文弄墨之人,又心怀百姓,白居易对他颇为赏识。他们也曾游山玩水,骑马踏雪,在寒冬里饮着村酒谈论诗赋。白居易在《酬李少府曹长官舍见赠》一诗中写道:

赖有李夫子,此怀聊自宽。两心如止水,彼此无波澜。

往往簿书暇,相劝强为欢。白马晚蹋雪,渌觞春暖寒。

恋月夜同宿,爱山晴共看。野性自相近,不是为同官。

元和二年(807)夏,周至大旱,连月无雨。白居易在《月夜登阁避暑》一诗中,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忧心。后来,终于下了雨。白居易万分欣喜,雨夜造访隐居仙游山的尹公亮。那晚的情景,颇有几分王子猷雪夜访戴逵的意思。不同的是,王子猷并未见到戴逵,而白居易见到了好友尹公亮,还与之把酒倾谈,甚是快活。白居易写了首《秋霖中过尹纵之仙游山居》:

惨惨八月暮,连连三日霖。邑居尚愁寂,况乃在山林。

岁晚千万虑,并入方寸心。岩鸟共旅宿,草虫伴愁吟。

秋天床席冷,夜雨灯火深。怜君寂寞意,携酒一相寻。

一场雨,一壶酒,两个寂寞的人。

那夜的酒杯里,没有名利机巧,只有潇洒率真。

结尾或许如此:“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那是属于诗人的真性情。 oCDP5DUst4IJxF/m+yf2JeRERP93fstzcxgZGBitZ3uAYIYhHxD+AWCmH6u0y+j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