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繁华与萧瑟,一线之隔。

所有的喧嚷不休,总有冷落孤独与之对应。

所有的繁华,看似门扉虚掩,谁都能轻易走入,然而真正置身其中,又总会发现,繁华与热闹似乎都与自己无关。初至长安的白居易,就是这般心境。长安城,白昼的车水马龙,夜晚的灯火辉煌,冷漠地映衬着白居易的形单影只。

不管怎样,白居易还是在长安城安顿了下来。偌大的城市,他在一个角落里,安置了风尘仆仆的自己。他最想安置的,是他兼济天下的理想。他相信,终有一天,他能以学识和才华,被这座城市接纳。他也相信,长安城的灯火下,定会有他把酒欢畅的时候。而此时他能做的,除了行走在街巷里,感受长安城的厚重古朴,便是结识文人墨客,拜访名士大儒。

不久后,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作,怀揣几分激动和忐忑,前去拜访久负盛名的诗人顾况。此番拜访,一方面为了与名士大家探讨作诗的学问,希望得到指点;另一方面也希望得到顾况的赞许和赏识,帮自己踏上仕途。

顾况,字逋翁,号华阳真逸,苏州海盐县人。他性情诙谐狂放,即使是王公大臣想与之结交,倘若性情不相投,他也不予理睬。

顾况工于诗,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先驱。

关于白居易与顾况的此次见面,有多种记载。《旧唐书·白居易传》记载:“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篇,投著作郎吴人顾况。”《新唐书·白居易传》载:“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尤袤《全唐诗话·白居易》载:“乐天未冠,以文谒顾况。”《唐才子传·白居易传》载:“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

综合多种史料记载可知,白居易初至长安应为贞元五年(789)前后。谒见顾况时未至弱冠,应是十八岁左右。

那日,白居易求见,顾况没有拒绝。只不过,见到面容清瘦、略显青涩的白居易,顾况心中不免有些不屑。得知面前这个年轻人叫白居易,便略带着嘲笑的口吻说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白居易不卑不亢,双手奉上自己的诗作,谦逊地说:“久仰先生诗名,特意整理了诗作前来拜访,希望先生能指点一二。”顾况带着几分不经意,翻看着白居易的诗稿。当他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时,不禁面露喜色。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命之坚韧与顽强,尽在其中。

这首诗被誉为白居易的成名作,多年后家喻户晓。年轻的白居易也因这首诗被顾况赏识。彼时的顾况,细细品味着诗句,对白居易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微笑道:“有才如此,居亦何难!”

这首诗很快就在长安城里流传开来,而受到顾况赏识和奖掖的白居易,很快就被街头巷尾的人们熟知了。不久,白居易又凭借一首《昭君怨》,再次为人所知。人们惊叹于他的才华,开始传抄他的诗作。

明妃风貌最娉婷,

合在椒房应四星。

只得当年备宫掖,

何曾专夜奉帏屏。

见疏从道迷图画,

知屈那教配虏庭。

自是君恩薄如纸,

不须一向恨丹青。

尽管诗名被盛传,白居易的生活却是日渐拮据。盛名之下,这个清瘦的少年,必须承受现实生活的艰涩。他不曾停止苦读,亦不曾放下理想。但是,身处异乡,没有凭靠之处,还是让他备感凄凉。寒冬腊月,难以为继,他又患了病,只能以孱弱的身体,支撑寒冷的岁月。

十五元夜,花灯如昼。

白居易撑着病体,写了首《长安正月十五日》:

喧喧车骑帝王州,

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

万人行乐一人愁。

万家灯火,照着别人的欢乐。

而他在无人知晓的角落里,满心愁苦。

此时,对长安这座城市来说,他只是个过客。

很显然,他虽然身在长安,却在繁华喧嚷之外。那些繁忙的街巷和明艳的灯火,似乎都与他无关。反复思量后,白居易决定暂时离开长安,回到江南。正应了那句话,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他总会再回到这里,以骄傲的模样。

憔悴的白居易,回到了江南。父亲白季庚徐州别驾任期已满,改除大理少卿、衢州别驾。衢州属江南道,下辖相当于今浙江衢县、常山、江山、开化四县地。在江南,父子重逢。几年未见,白居易已是风姿翩然的青年,白季庚则苍老了不少。父子相见,说着别后的际遇,不无感慨。长谈之夜,白居易说了自己目睹的民间疾苦,以及为民造福的愿望。见他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白季庚甚是欣慰。

谈到诗词,除了《昭君怨》,白居易还给父亲看了《王昭君二首》,白季庚在夸赞的同时,也嘱咐他山外有山,要继续努力,厚积薄发。

满面胡沙满鬓风,

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

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

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

莫道不如宫里时。

白居易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

江南的月光水岸,又有了他苦读诗书、吟诵风月的身影。日子在他手里,重现清朗散淡。

其后,父亲在衢州任职,给了漂泊数年的白居易莫大的温暖。同时,白居易也跟随父亲游历了多个城市,探幽访胜,欣赏江南山水,体味黎民疾苦。饱览诗书,加上畅游民间,白居易的学养和见识都日渐精进。

据《襄州别驾府君事状》载,贞元七年(791),白季庚衢州别驾任满,由观察使皇甫政推荐,以检校大理少卿,兼襄州别驾(襄州辖地相当于今湖北襄阳、谷城、光化、南章等)。

赴任之前,白季庚带着白居易回到了符离。一家团聚,满是欢喜。数年未见,母亲脸上已有了岁月的痕迹。可想而知,她独自照顾几个孩子,甚是辛苦。白居易握着母亲的手,说着这几年的经历,说到江南,说到长安,尽量不说那些凄苦的日子。尽管如此,母亲已是泪眼婆娑。

未久,白季庚前往襄阳赴任,白居易留在符离,继续苦读。这个熟悉的地方,有烟雨小径,有袅袅炊烟。当然,还有恬静的日子。母亲操持着家务,弟弟妹妹们在肆意玩耍,白居易则埋首书海,乐在其中。

然而,就在这简单的幸福中,情势急转直下。

世间之事往往是这样,晴天中有风雨,安详里有悲伤。阴雨和黯淡,总是骤然而至,猝不及防。

据白居易《唐太原白氏之殇墓志铭并序》载:贞元八年(792),白居易的小弟白幼美(小名金刚奴)突然身染重病,不久便离开了人世。一家人陷入了悲痛之中,母亲陈氏更是因悲伤而憔悴,甚至精神恍惚。

此后,白季庚将妻儿老小接到了襄阳。白居易在《再到襄阳访问旧居》一诗中写道:“昔到襄阳日,髯髯初有髭。”据此可知,他到襄阳时,应是二十一二岁。日子渐渐恢复平静的时候,风雨再次骤然来袭。

贞元十年(794),疾病缠身、身体每况愈下的白季庚撒手人寰。据《襄州别驾府君事状》载:“(白季庚)贞元十年五月二十八日终于襄阳官舍,享年六十六。”

曾经跃马疆场,也是英姿勃发。去的时候,只有几声叹息。白居易悲痛欲绝,但是痛定之后,他更加明白,自己身负父亲的厚望,必须发奋读书,考取功名,支撑起家族的荣耀。

白季庚为官清廉,并未留下多少积蓄。无奈之下,白居易兄弟几人只好将父亲安葬在襄阳。然后,带着无限的悲伤和对未来的不安,一家人离开了襄阳。

生活就是这样,有明有暗,有起有落。

突然之间,满城风雨。故事里已是落木萧萧。

但是,风雨之中,总有坚定前行的身影。

一盏孤灯,照着夜雨江湖。 +43qCp0OSzxn/wQmf/Sh6BzeBomw8H1l3cOLt+GipQs9YyQWLz4pn/5I4bbl70K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