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之下,无人为伴。
那是我们踽踽独行的身影。
很多时候,万丈红尘,我们只有自己,携影而行。不管怎样,既然已经上路,便只能栉风沐雨,坚定向前。穿过夜色,总有日光倾城;走过风雨,总有天高云淡。夜雨江湖,我们是自己的灯盏。
属于杜牧的路,并不平坦。
他走得艰难,却从未停下脚步。
现在,年轻的杜牧必须经过一段叫作科举的路。那条路上,行人络绎不绝,但只有少数人能够抵达终点。而且,科举往往并非一个人的事,而是关乎整个家族的荣耀。
杜牧心怀天下,有经国济世之志。但他深知,以一介平民的身份,那样的理想注定要落空。所以,参加科举是他必做之事。杜佑及其三子皆以门荫入仕,但是此时,杜佑和杜从郁早已离世,家道中落,杜牧想要为官实现其远大抱负,只能走科举之路。
唐文宗大和二年春,杜牧参加进士考试,以第五名的成绩中第。不过,虽然登第,但是对于第五名的成绩,杜牧并不满意。因此,在许多同时中第的学子尽情狂欢的时候,他显得十分淡然。
唐代的科举,鼓励名士大儒、朝廷官员向主考官推荐才华横溢的学子。因此,参加科举的考生,经常在考试之前向有影响力的人物呈送诗文,以寻取推荐。此称为“行卷”。当年,朱庆馀参加科考前,向时为水部员外郎的张籍投递诗文,数日后因为没有回音,又进诗询问,题为《近试上张籍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此诗读来意趣横生。新嫁娘初见公婆,必然小心翼翼。所以,在诗中,这位新娘认真梳妆打扮,还担心不能讨得公婆欢心,于是又问新郎,她所画眉毛是否适宜。朱庆馀以新嫁娘自比,询问张籍自己有无希望考中,含蓄而又不失幽默。张籍则在回复朱庆馀的诗中写道:“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欣赏朱庆馀的才华,因此含蓄地告诉后者,对于此次科举不必担心。后来,朱庆馀果然一举中第。
至于杜牧,在参加科考前,已是名满京城。他的《感怀诗一首》和《阿房宫赋》等诗文,受到了当时许多名士大儒的赞赏。因此,在科考之前,有不少人向主考官推荐他。对官员来说,向考官推荐士子,既能赢得提携后辈的名声,也能为自己积累人脉。在推荐杜牧的人里面,最有名的当属吴武陵。
吴武陵为信州(今江西上饶)人,元和二年进士,但是仕途不顺,终生坎坷。他与柳宗元意气相投,多有诗酒往来。当年,吴少阳任淮西节度使,邀请吴武陵入其幕,被拒绝。后来,吴少阳之子吴元济叛乱,吴武陵曾写信劝阻。
杜牧参加科考时,时任太学博士的吴武陵对他的才学十分欣赏,所以极力向主考官崔郾推荐。当年,吴武陵中举时,崔郾的兄长崔邠为主考官。因此,崔郾对吴武陵并不陌生。关于吴武陵向崔郾推荐杜牧,《唐摭言》里有详细记载。
那日,崔郾即将前往担任主考,百官为他置酒送行。觥筹交错之时,吴武陵骑着一头瘦驴来求见崔郾。崔郾起身相迎,并将吴武陵带到隔壁房间说话。落座后,吴武陵拿出了杜牧的《阿房宫赋》,对其才华大肆称赞。崔郾读后,也赞叹不已。于是,吴武陵趁机说,此番科考,状元非杜牧莫属。然而,崔郾却摇摇头说,状元已有人选。吴武陵又退而求其次,希望给杜牧第三名,崔郾又无奈地说,也已有人。吴武陵仍不罢休,向崔郾要第五名。崔郾终于点头默许。
唐代的考场纪律森严。最初,考生入考场,要被搜身,以防夹带。后来,搜身虽免,却还是要查验文凭。看守考场的胥吏往往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大声叫着士子的名字,查验他们的文书。为了前程,大多数人只能忍气吞声,却也有人无法忍受这样的屈辱。有位叫李飞的江西考生,不堪忍受胥吏的指手画脚,拒绝入考场,飘洒而去。
李飞才华不菲,性情更是孤傲不羁,颇有魏晋名士风采。后来,他和杜牧成了好友。李飞离世后,杜牧为他写了墓志铭,题为《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其中记录了李飞的事迹。很显然,杜牧身上也有几分放荡不羁,所以能与李飞意气相投。
科举考试后,有人暗自叹息,有人兴高采烈。中举之后,孟郊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白居易说,“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毕竟,考中科举,便是敲开了官场的大门,距离灿烂前程不再遥远。因此,中举之后所写之诗,往往带着欣喜与骄傲。登第之后,杜牧也题诗一首,题为《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东都放榜未花开,
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
已将春色入关来。
当年的进士考试是在洛阳举行的,因此中举之后,杜牧写诗寄给长安的好友,让他们多备美酒,待他回到长安狂歌痛饮。虽然只是第五名,杜牧不甚满意,但毕竟离仕途近了一步,所以诗中满是喜悦。
人生,或许就是一个寻找风景的过程。
而这风景,可以是小桥流水,可以是细雨斜风。
当然,也可以是一份明朗的心情。
可以说,如今的杜牧走入了一处风景,那里有欢喜雀跃,有把酒临风。当然,风景背后,有黯然嗟叹,也有波诡云谲。那个叫作官场的地方,有乌云满天,有荆棘密布,甚至还有腥风血雨。只不过,看风景的人往往只顾流连眼前风景。
进士及第后,还有一系列的流程,诸如拜谢座主(主考官)、曲江游宴、雁塔题名。虽然繁复,但考中进士的人都乐此不疲。游宴于曲江,题诗于雁塔,接受民众歆羡的目光,无疑是他们生命中极为荣耀的时刻。
欢喜之余,杜牧已经在准备下一场重要的考试了,那便是制举考试。制举考试共有四类,分别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以及详明政术可以理人科。杜牧当年参加的是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参加制举考试的多为及第数年的进士。
大和二年三月,制举考试在长安举行。这年的制举考试,以刘蕡的落榜一事最为有名。刘蕡字去华,博学多才,性情耿介,疾恶如仇。他在考试中针砭时弊,抨击宦官专权。主考官尽管欣赏他的才华,但慑于宦官淫威,不敢录取。后来,刘蕡不得不辗转于藩镇幕府。即使如此,宦官们仍没有放过他。最终,他被宦官诬陷,被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他乡。
这次制举考试,杜牧再度告捷。和他同时高中的,还有裴休、李甘等人。其中,裴休后来做过宰相,与杜牧有姻亲关系,杜牧的姐姐嫁给了裴休的兄长裴俦,杜牧娶了裴休堂兄裴偃的女儿。而李甘则成了杜牧的至交好友。
连续两次高中,杜牧无比欢喜,颇有几分志得意满的意思。在唐代,进士及第后,并不能立即出仕为官。而一旦制举考试高中,就可以立即获得官职,名为释褐入仕。意思是,不再着平民衣服,而是穿上品级匹配、颜色不同的官服。
杜牧制举考试高中后,有一件轶事。据孟棨《本事诗》记载,某天,杜牧与几位好友在长安城南游赏,来到文公寺,见一僧人席地而坐,便上去攀谈。僧人问杜牧姓名,同行几人夸赞杜牧连中两元。然而,僧人却显得颇为冷淡,说道:“未曾听说。”有感于此,杜牧写了首《赠终南兰若僧》:
家在城南杜曲傍,
两枝仙桂一时芳。
禅师都未知名姓,
始觉空门意味长。
对杜牧来说,出身名门,又连续中举,自然是值得骄傲的事情。所以他说:“家在城南杜曲傍,两枝仙桂一时芳。”言语中颇为自得。然而,对佛家来说,功名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在高僧眼中,王侯贵胄与庶民百姓无异。
多年后,杜牧定会明白,万事皆空。
浮沉聚散、是非名利,皆如水中月、镜中花。
人生终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