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
第七武器:决心
纠正不良行为,坚固自己的心理防御

饮食、运动、生活行为管理合称为医学减重的三大要素,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果只是靠自己的意志力,强迫自己少吃多动,即便短期内减轻了体重,但如果不配合改变不良生活行为,那么很快所有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为此,我们提倡给予所有减重者相应的行为辅导。

减重中行为辅导不可少

行为辅导的定义

行为辅导是指一系列运用心理学和健康行为学原理塑造良好的个体健康行为,矫正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即用行为科学分析肥胖者摄食行为的特征和运动类型,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塑造行为,帮助肥胖者建立具有支持性的环境,以保证持续的行为改变,最终达成减轻体重的目的。

行为辅导如何做

行为辅导第一步:设定目标。胖友们需要制定出健康有益、切实的体重目标,进而形成一个具体的行动计划并尝试执行。目标需要具体、可测量、切实可行和有时间范围。

行为辅导第二步:解决问题。提前设想或事后及时探讨可能出现的困难与障碍,通过头脑风暴和互动沟通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对预防复胖也有帮助。

行为辅导第三步: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为习惯。可通过定期的团队活动、加强知识学习、参加减重竞赛、寻找“同病相邻”的胖友等多种方式来鼓励胖友坚持良好的膳食和减重相关行为习惯。

面对面交流、饮食运动打卡、自媒体、新媒体、远程管理等方法均有助于不良行为的持续改变。

减重别减“崩”——坚定信念,放松而不放纵

心理状态在体重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心态和思维方式有助于肥胖干预的进行和减重效果的维持,而长期消极的心态则可能加剧肥胖,并对超重及肥胖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多项研究证明,同时接受膳食和心理干预的肥胖者减重效果往往优于单纯进行膳食干预的肥胖者。

减肥过程中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

我们知道心广体胖,这是说没有心理负担的人更容易让消化系统变得顺畅。反过来,体胖者却未必能心广。现代研究调查发现,越胖的人越容易出现孤独、焦虑、抑郁等状态,这些心理问题还会影响减重效果。常见的肥胖者心理行为表现主要有抑郁症、自卑、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孤独感、进食障碍等几种。

(1)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情低落、思维迟缓、认知功能障碍、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性疾病。一项关于肥胖和抑郁症的研究显示,肥胖人群患抑郁症的风险比一般人高55%,抑郁症人群发生肥胖的风险比一般人高58%。肥胖的儿童和青少年更易患抑郁症和出现严重的抑郁症状。抑郁症的发生也存在性别差异,肥胖女性的抑郁症易感性比肥胖男性更高。

肥胖者抑郁症的表现有焦虑情绪、兴趣丧失、无愉快感、精力减退或疲乏感、精神运动性迟滞、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睡眠障碍,更严重者反复出现轻生的念头或自伤、自杀的行为。

肥胖者患抑郁症与对自身体形的不满有关。儿童期抑郁症状是成年抑郁的潜在危险因素。肥胖的青少年以及大学生由于不满意自身的外表、在意别人的看法和遭受歧视等,往往具有较高的内隐自尊水平,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以致在学习生活中出现诸多不适,更容易产生强迫、焦虑、恐怖、敌对和偏执等情绪。

(2)自卑

自卑是指在和别人比较时,因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一种自己觉得“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情感。

肥胖者的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对一般事物过度敏感,容易胡乱猜疑甚至歪曲对方的话语,面对负面评价时会出现严重的内心冲突。由于自卑,一些肥胖者平时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流,不轻易表达想法和情绪,自身价值感得不到满足,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另外,自卑的肥胖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面对困难时往往会选择逃避。

(3)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肥胖人群自我意识下降、对自身体形外貌评价过低,可间接影响日常社交能力,他们常常缺少一般性交往,喜欢独处,不乐意交朋友,尤其是重度肥胖的女孩。研究显示,肥胖儿童的活动、社交、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均较体重正常儿童低下,且肥胖程度越重,社会适应能力越差。肥胖儿童及青少年在社交方面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主要为社交回避和社交焦虑。

(4)孤独感

孤独感是一种由缺乏良好人际关系引起的痛苦的、不愉快的主观情绪体验。有研究显示,单纯性肥胖儿童孤独感的平均得分高于体重正常儿童。孤独感的产生与社交不良密切相关。肥胖儿童及青少年可能因长期被孤立或害怕被取笑而减少集体活动,也无法在集体中获得归属感,这种长期的孤独状态不利于心理成长,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社会适应不良。

(5)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是以反常的摄食行为和心理紊乱为特征,伴发体重显著改变和/或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综合征。进食障碍主要分为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

神经性厌食:主要表现为患者主动拒食以致体重明显减轻,伴有体象障碍、显著的行为偏差以及精神和心理紊乱。神经性厌食常常会引起严重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也可导致间歇性发作性多食。

神经性贪食:指反复发作的暴食行为,并有强烈控制体重的先占观念。发作性暴食是神经性贪食的主要特征,患者通过暴食可缓解因进食冲动所出现的内心紧张,而事后又会感到悔恨内疚,甚至出现抑郁情绪,为抵消暴食引起的体重增加,他们常采用催吐、服用泻药或过度运动等方式来减重。

大多数胖友一般只存在异常进食行为,并未完全达到神经性贪食或神经性厌食的程度,但在减肥过程中仍有因减重艰难而产生贪食或厌食的风险。

当胖友感到被人拒绝时,会产生低自尊心理,并采取不恰当的应对方式。进食障碍患者的完美主义倾向会使他们视自己的体重和体形为缺陷,采取异常的进食方式来达到完美体形。另外,有些胖友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体象障碍,即在自身形象感知上存在的障碍和歪曲认知。这些错误认知使其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对食物、体重、体形等问题进行强迫性思考,导致异常进食行为的产生。

巧妙应对减肥中的心理障碍

标准的肥胖心理治疗是通过改善不健康饮食习惯的心理因素,让胖友更好地贯彻减重饮食方案和进行行为训练,从而对控制体重和降低体重指数发挥增效作用。目前很多国家的医学减重指南均已将心理治疗纳入常规的减重措施之中。

第一招:正念治疗

目前绝大多数减肥策略都以节食少吃为导向,但人的本性是喜欢吃喝玩乐。为了追逐快乐而过量地吃(享乐式进食)会在生理上扰乱饥饿感和饱腹感的生理反馈系统,并影响下丘脑对食物摄入的调节。在心理学方面,正念治疗可以对进食无序的行为进行控制。这是以正念为核心的一种减压式治疗方案,以团体治疗形式为主,强调引导胖友接纳自己,从根源上来缓解强迫、焦虑等症状。在美国进行的SHINE研究就聚焦了正念疗法与体重的关系,研究人员在标准的减肥计划中加入正念饮食的元素,旨在促进肥胖成年人长期稳定地减少甜食摄入量,减轻体重,以明显减少情绪化进食以及成年女性的冲动行为。单纯节食或极端的能量限制,虽然短期内减轻了体重,但是不可持续,因为能量限制的方案并不会教会一个人如何以最少的分量、从最爱吃的食物中获得满足。

第二招:同伴教育

减肥这件事除了单纯靠自己努力,还要有好友来帮忙,尤其是同“胖”相连、能够同舟共济的胖友。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不可能靠一个人闭关修炼实现减重,因为肥胖是社会性的,也与身边人、身边事密切相关。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确实可以看到,胖人身边多数都是胖人,而瘦人身边也多数是瘦人。所以找个身边的胖子,两个人相互监督,一同努力,可以达到更佳的效果。 6QATqiaQIqCocuAJaMvgZraukllt6w2djIdZ+n++IdiiaGDgGbfUob0kfNXPB6+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