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些企业家朋友聊天,问他们最近读了什么书时,他们大多会说: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处理企业内的各种琐事,我已经焦头烂额了,哪有时间读你说的那些没用的书?从这些话中我体会到,他们认为读书是无用的,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读书。
读书对企业家真的无用吗?我们先来看看世界各国企业家成长的历程。
第一代成功的企业家的确是从不读书也没什么文化的草莽英雄。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刘项原来不读书”吧。他们胆大、敢冒险,又抓住了市场机遇。他们没有文化,不懂法律,也没什么道德约束。他们在合法与非法中经营,获得了“第一桶金”,成就了以后的事业。电视剧《狂飙》中的高启强身上就有第一代成功企业家的影子。当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像高启强那样肆无忌惮。但行贿官员、官商勾结,类似黑社会的种种非法行为还是比较普遍的。温州民营经济一度造假制假泛滥,当年温州假鞋事件,许多人至今记忆犹新。
当然,对第一代企业家也不应该去追究他们的“原罪”。那是一个任何国家经济发展都必然要经历的野蛮成长时代。马克思把这个原始积累阶段称为“血与火”的时代。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时代,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社会文化与道德水平低下,企业结构与管理也相对简单得多,对金钱的追求压倒了一切。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冲破一切约束,敢冒险。当年,成功的企业家既有贡献,又有罪恶。但他们的行为创造了以后的繁荣。没有德雷克等海盗,能有后来成功的英国经济吗?没有洛克菲勒、摩根这些企业家的野蛮成长,能有今天繁荣的美国经济吗?同样,没有类似高启强这样的企业家,能有今天占GDP(国内生产总值)60%的强大民营经济,以及今日中国的繁荣富强吗?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恩格斯把“恶”称为历史进步的动力。这是历史进步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但第二代以后的企业家就完全不同了。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以法治和道德为基础的规范市场经济时代。法律体系完善,执法严明,社会的文化与道德水平大大提高。市场经济日益复杂,企业结构不断优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和企业成功的关键。这时,像高启强那样野蛮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如果不学习,就只有死路一条。新时代的企业家必须有文化。在美国,几乎所有企业家都有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但学位并不完全等于文化。一个博士可以精通本专业的知识,但如果不读书,仍然没有文化,甚至专业知识也会退化。所以,企业家要有文化,不仅要接受正规教育,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要终身读书,不断学习。
说到读书对企业家成功的重要性,我就会想起20世纪90年代我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进修时认识的一位台湾朋友。他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经营一家中型贸易公司,送他到康奈尔大学来,就是想让他学成后回去接班。但我见他根本不学MBA(工商管理硕士)的企业管理课程,而是漫无边际地听各种无关的课,如饭店管理系的“品酒”课、历史系的“世界史”、文学系的“莎士比亚研究”。他还到处听各种讲座,包括像“吐火罗文字”“犍陀罗艺术”这样冷僻的讲座。他读的书也与企业管理没有什么关系。我问他,你这样学习、读书,岂不违背了你父亲的意愿?他笑着告诉我,这样学正是他父亲的意愿。我问为什么,他给我讲了他父亲成功的经历。
他父亲是上海的富家公子,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文学系,在新中国成立前来到台湾;到台湾后自己创业,办了一家贸易中介公司。当时台湾这样的公司不计其数,生意冷淡。有一天来了一个美国人,这个美国人看到办公室墙上挂的莫奈的《睡莲》仿制品,就与他父亲兴致勃勃地聊起了莫奈各种睡莲画的特点,又从莫奈谈到印象派画家。他父亲正好对印象派和莫奈极有兴趣,两人就谈了下去。聊足了后,美国人对他父亲说,自己是美国一家公司派出的代表,来台湾找一家合作的代理商。他去过许多公司,但那些老板没什么文化,一张嘴就是生意,都没谈成。美国人还对他父亲说:“你这么了解莫奈和印象派画家,可见相当有文化。我觉得有文化的人会讲诚信,可以合作,你就是我们公司在台湾的唯一代理人了。”他父亲的公司正是由此起步成功的。
他父亲告诉他,自己根本不懂国际贸易、企业管理,但有文化。他与这个美国人的交往正是从莫奈和印象派这个与贸易毫无关系的话题开始的。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交朋友,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交朋友时重要的不是吃喝,而是文化。他与这个美国人成为朋友的纽带正是莫奈和印象派。但他们两人都有这种爱好,绝对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你以后要交更多朋友,他们有不同的知识与文化背景,不同的爱好。你必须什么都了解一点儿,什么都可以谈一谈,才能和别人成为朋友。企业管理的知识不用去专门学,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读几本书就可以了。但各种各样的知识在康奈尔大学这样的名校才能学到。我这位朋友正是按他父亲的意思,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读许多与企业管理无关的书。
由此看来,读许多看似与企业管理无关的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是在生意场上交朋友、建立自己的社会资本(社交网络)的必要条件。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交朋友,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文化素质。文化正是企业家成功的必要条件。许多有文化的成功企业家被称为“儒商”。在传统社会中,“儒商”是指通晓儒家文化,把儒家的道德价值观作为经商伦理基础的商人。今天,“儒商”已超越儒家文化,泛指有文化的企业家。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儒家文化也好,广泛的文化也好,都来自读书。换句话说,读书才能成为成功又有文化、令人尊敬的“儒商”。
文化对企业家成功至关重要就在于,首先,一般来说,有文化的人道德水平也较高。道德总是与文化正相关的。道德是企业家成功的关键。对从事经营的企业家来说,这种道德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其次,读书多、有文化的企业家见识广、思维敏捷,善于捕捉信息,抓住商机,并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获得成功。最后,有文化的企业家善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思想开放,能与时俱进。
这样讲有点儿抽象,我们用一些历史上的例子来说明。在中国十大商帮中,洞庭商帮是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岛和西山岛的商人结成的商帮。这两个岛的面积仅为178平方千米。就地理面积而言,洞庭商帮是最小的商帮。这个商帮不同于其他商帮的地方是,其他商帮的商人大多是由于贫困被逼上经商之路的,但洞庭商帮中绝大多数商人原先都是富人。他们在经商之前已经是有钱有文化的富人。钱与文化使他们与其他商帮相比起点不同,从而更成功。在鸦片战争前,他们主要从事从北到南的粮食与棉布这类大宗商品贸易。在鸦片战争后,绝大部分商帮和传统商人衰亡了。他们意识到上海将成为中国经济中心,所以进入上海,完成了转型。他们有文化又懂英语,进入洋行或外国银行当买办。仅东山席家就出了14个买办,其中席正甫祖孙三代任汇丰银行买办达64年。正是从买办开始,他们以后又进入许多行业,形成有名的“苏商”。在他们的成功中,文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浙江的龙游商帮就经商规模而言是一个小商帮,但他们的文化使他们的印书业在中国出版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迹。南宋之后,尤其到了明清时,全国三大印书中心是福建建阳、四川成都和浙江杭州,其中杭州印的书被称为“上品”。在杭州从事印书行业的不少就是龙游人。如龙游商人童佩,自小随父往来于吴中贩书。他本人酷爱读书,外出经商时经常“手一帙,坐船间,日夜不辍”。他爱藏书,藏书达25 000卷,其中不乏精本、善本,甚至孤本。他还精于印书,所印之书至今为世人称道。另一位龙游商人胡贸,世代经营书业,又爱读书,印的书颇精。龙游望族余氏世代经营书业,所印之书精美、准确,远近购买。为了保证印书质量,余氏特聘当时著名学者金绩等人进行校勘。一个小小的商帮出了这些著名的出版人,他们在出版业中的成功是以读书和文化为基础的。
读书不仅有利于企业发展,而且也有助于企业衰落后的转型。晋商中的常家也是历代爱读书有文化、经商又成功的“亦儒亦商”的家族。他们主要从事中俄之间的茶叶贸易,最强大时在中国对俄茶叶出口中占了60%。常家在漫长的经商过程中还出现了不少国学大师、书法家、诗人、名医等。他们的家族重视子女读书。我们从今天常家大院在各地收来或自制的书法名家的法帖中就可以看出常家的文化气氛。西伯利亚铁路开通和俄国十月革命后,茶叶贸易衰亡了,但文化使这个家族依然辉煌。常家在晚清、民国时期有进士、举人多人,也有山西大学教授、文化名人。至今常家的人仍活跃于科研、教育各条战线,且成绩斐然。文化铸就了一个家族的辉煌。
现在中国的成功企业家也爱读书。网上有一句话说,“过去的读书热是学者推动的,今天的读书热是企业家推动的”。这句话含有多少真理还有待验证,但企业家越来越重视读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北京有一个总裁读书会,参加的企业家相当多。有一次我与一位上市公司的总裁就日本学者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中信出版社)进行交流对话。他讲了这套书对他办企业的启发,真实而生动,与我那种书生味的读后感完全不同。这个节目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后,反响颇好。我也与这个读书会的其他企业家交流过。他们都爱读书,读的多是与经济、企业管理没什么关系的书,且读了以后都对搞好企业有启发。
我外出乘飞机时也遇到过许多爱读书的企业家。有一次坐在我旁边的乘客在读钱穆的《国史大纲》,我大吃一惊。这本书连我都觉得不好读,分几次才读完。我以为他是个教授,一问才知道是中船公司的一位高管。他说,读书是他的一个爱好,既可以休息,又有启发,对提高他的管理能力有相当大的帮助。我几次与宗庆后同机,都见他上飞机就埋头读书。这样爱读书的企业家我还见过不少。万科的王石先生我无缘见面,但他爱读书我早有耳闻。早在大陆出版《罗马人的故事》之前,他已购买台湾版读过了,且极力向国人推荐。我读这套书就是因为看了王石对这套书的推荐。
读书对企业家有没有用还取决于如何理解这个“用”字。
咱们同胞有一个缺点,就是太“功利”、太“实用”了。拜佛不是出于对佛祖的敬仰,而是求佛的保佑。这些保佑都是现实的,如升官发财,或生个儿子、考个“985”大学等。如果以这种心态去读书,恐怕没什么用。书中有“黄金屋”“颜如玉”之说,都是古人逗你玩儿的。
读书不可能立竿见影。遇到现实问题,找一本书一读,立马解决;或者希望书中能给你成功的诀窍,像武侠中的秘籍那样,让你立马威震武林无对手,这些都是不可能的。对企业家来说,读的书有几大类。一类尽管不能立竿见影,但对企业成功还是有较为直接的影响,你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这些书也并不是企业管理、财务、营销之类的教科书或专著,而是范围更广泛的书。比如,谷歌公司老总埃里克·施密特等所写的《重新定义公司》(中信出版社)讲高科技企业成功的关键是“创意精英”,公司治理结构的中心就是如何能激励这些人。英国记者迪尔米德·杰弗里斯的《阿司匹林传奇》(三联书店)讲如何把一种产品做成长销不衰的名牌。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的自传《富甲美国》(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讲自己如何成功,成功后如何做人。这类书都对你管好企业,成为成功的企业家有相当直接的启迪作用。类似这样的书还有很多。从这些书中你可以学到成功的经验,尽管不可能照搬,不是“立竿见影”,但启迪作用相当直接,可以说“立竿”之后会有“影”。当然,何时有“影”,会有多大,则取决于其他各种因素了。
还有一类书,看起来与企业成功毫无关系,但也可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你读了这些书,知识储备在你的大脑中,不知何时,你遇到问题,在问题刺激之下,你突然开窍,解决了难题。《鞋王耐克》(上海译文出版社)中讲了“耐克”这个名字产生的故事。当年耐克公司制造出有特色的鞋之后,为起名字发愁了,因为名字对一种产品的成功极为重要。但在许多人提出的名字中,有些太长,不易于记忆推广,有些与鞋没什么关系。一天晚上,公司的老总苦思冥想,突然想到了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耐克”。胜利女神象征胜利,对体育运动来说当然吉祥,而且她跑得又快,也与鞋贴切。于是这种鞋就被命名为“耐克”,后来很快成为世界名牌。如果这位老总没有读过《希腊的神话和传说》这本书,能有这种神来之笔吗?说起来《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与企业管理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在给鞋起名这件事上起了关键作用。你能说读这本书没用吗?这类偶尔会给你启迪的书太多了。这类书读得多了,总会在某个时候让你灵机一动。在企业家自传或传记中,这类例子还有很多。
还有一类书的确没什么实用价值,甚至也不会在某个时候给你灵感,但它们可以提高你整体的文化素质与修养,让你知识更丰富,见解更深刻,整体素质更高,让别人更尊敬你。有钱并不一定让人敬佩,有钱、有文化、有道德,才让人真正敬佩。有的老板是极有钱的,但没有文化,成为人们嘲讽的对象。有一个老板听说悍马越野车极其贵,又有名,一口气买了十几辆。但如果是因为崇洋媚外才买悍马车,那这也正体现了他的没文化。在西方国家,买悍马车的都是爱登山的富人,他们开悍马车去远处登山。但他们平常在市区从不开悍马车,因为他们有环保意识,而悍马车污染大,他们不会在大街小巷开着悍马车招摇。我去过全球富人最多的摩纳哥公国,街上没有一辆悍马车。有些老板让人看不起就是因为他们从不读书,没有文化,也缺乏社会公德。你愿意做一个有钱却没有文化的老板吗?
只要你不是抱着“立竿见影”的目的读书,无论读什么书,都是有用的,而且,你越成功,用处越大。
读书还是企业家休闲的重要方式。
企业家往往极其繁忙,有处理不完的事,开不完的会。但如果由于忙而忘了休闲,那是得不偿失的。用经济学的术语讲,就是成本远大于收益。那些由于过度疲劳而英年早逝的企业家,不是“天妒英才”,上帝夺走了他们的命,而是自己送了自己的命。他们玩命工作,从不休闲,即使不至于过劳死,也会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或失去家人的亲情,朋友的友谊。企业家要懂得“休闲”和食物、衣服一样是必需品。经济学家讲的个人时间(一种有限资源)最优配置就是把时间分为“休闲时间”和“有酬劳动的时间”。这两者的最优配置绝不是前者为零。
休闲有多种方式,你可以旅游,可以打高尔夫球,也可以与朋友品茶聊天,但读书终究是最重要的休闲方式之一。当你沏一杯清茶,读一本你感兴趣的书时,这是何等清闲,又何等幸福。什么是最幸福的人?我认为是一个有钱、有闲、有文化的人。“钱”是赚不完的,只要能保证自己财务自由就可以。“闲”用来读书,就有文化了。读书有助于你的成功,达到“有钱”,又通过读书“休闲”,达到有文化。所以读书是成为最幸福的人的基本条件,许多名人,如克林顿和华罗庚这样的政治家和科学家,其休闲方式都是读书。
当代世界变幻莫测,读书就可以对这个世界更加了解。例如,你读了闻一先生的《乌克兰:硝烟中的雅努斯》(中信出版社)就可以了解俄乌冲突的历史,更深刻地理解当前俄乌冲突的根源。同样,读美国作家劳伦斯·赖特写的获得普利策奖的《末日巨塔:基地组织与“9·11”之路》(上海译文出版社),就可以了解恐怖主义的来源及发展。国际上事件很多,当然全了解不过来。你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与你的企业有关的大事,找几本书读读。
就是旅游、品酒、品茶、听音乐这些休闲方式,读了书,你也会享受得更好。我去过两次北欧。第一次没读过关于北欧的书,走马观花看了一次,有收获但并不深刻。第二次去之前先读了一本英国记者(夫人为丹麦人)迈克尔·布斯写的《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三联书店),结合书中的介绍再游,对北欧社会主义和北欧的风情有了更深的理解,才有不虚此行的感觉。同样,读一些历史、艺术类的书,你参观博物馆时才会体会出味道。与朋友一起品酒、品茶或喝咖啡时,讲一点儿相关的知识、故事,不是更有趣味吗?
如果不读书,没文化,那么你除了钱和事业一无所有。当朋友说德国音乐家门德尔松时,你说“门松了要赶紧修一修”。朋友说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你说“真是没办法”。朋友让你看一幅古画,你说一张又黑又破的纸有什么看头。这还能让朋友尊敬你吗?你在朋友眼里不就成暴发户了?没有文化,没有朋友,你的生活能快乐吗?
读书真的是不可或缺的休闲方式。
不少企业家朋友常跟我说,真的想读书,就是实在没时间。我想,这些声称“爱读书,没时间”的朋友,都是叶公好龙。说没时间读书就像上班迟到了,用“堵车”搪塞领导,为自己开脱一样。
繁忙的企业家真没时间读书吗?我的一位学生,也是朋友,担任联通公司副总。有一次一起吃饭,他请我推荐几本好书。我推荐了几本大部头的,他说都读过了。我又推荐一本《基因传》,他说正在读。我十分惊讶地说,你这么忙,还有时间读这么多书?他说,只要你喜欢,时间总是可以挤出来的,我经常出差,等飞机、坐飞机,坐车到宾馆,都是读书的时间,我有一个习惯,每晚睡觉前,无论多忙总要读半个到一个钟头书。日积月累,读的书就多了。像他这样爱读书,又会挤出时间读书的企业家还不少。我在前面也举了不少例子。这说明,无论多忙,读书的时间总是可以挤出来的。
我还有一位学生,有一次她说,十分对不起我,因为把我的书放在卫生间,每次去读一点儿,读了我的几本书。她说,你的书每篇文章2 000字左右,内容又有趣,很适合在卫生间读。这样做,对你太不敬了。我说,无论放在哪里,只要读,就是最大的“敬”。如果你把我的书放在红木书架上,像神一样供起来,动也不动,那才是“大不敬”。这位同学爱读书,连去卫生间的时间都用上了,这才是真正爱读书。
只要你爱读书,就有时间读书,正如你的女朋友约你吃饭,你再忙也不会拒绝。如果你对书像对你所爱的女朋友一样,一日不见如三秋矣,你就有了读书时间。时间像海绵中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而且,我要强调,上网阅读各种信息,绝不等于读书。即使网上的信息是真实的,它也毕竟是碎片化的知识,完全不等于读书。同样,现在一种时髦的方式是“听书”,但“听书”也不等于读书。我的《经济学夜话》(三联书店)已由三联中读做成音频书,但内容与纸书有相当大的差距。音频节目每一段是有时间要求的(不超过10分钟),为此把每篇文章做了压缩。同时为了引起听者的兴趣又加了一些当时的或有趣的事情。听音频节目不能代替读书。现在的人把太多的时间用在浏览网络新闻、刷屏或玩网络游戏上。网络的确给我们提供了方便,但使用过多,没有时间去读书,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减少上网时间就可以读书。
但有另一种读书的好方法,那就是组织读书会,若干爱书的朋友在一起交流自己所读的书。别人介绍自己看过的书,你也可以了解;别人看书的见解,也可以提高你的认识。我研究生毕业后留北京大学任教时,我们教研室就有一个读书会,每周一次,一位老师介绍自己所读的书。有一次,厉以宁老师介绍他读的《剑桥经济史》时讲到,与各国右行不一样,英国是左行。这是因为当时人们外出时手中持剑,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无恶意,看见自己的右手,从而就左行了。研究中国经济史的李德彬老师,借“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话出现在宋代剧中的这一错误,介绍了明代红薯进入中国的历史。那时我家还没搬来,我只能在食堂吃饭。我与许多学生每天中午一起吃饭,互相介绍所读的书,收获颇丰。我就是从学生的介绍中知道了《高山下的花环》这本小说,才去读的。我关于许多书的见解、信息都是从这些正式或非正式的读书交流中获得的。这些都是40多年前的事了。我至今仍怀念那一段师生之间、朋友之间交流读书信息和心得的时光。如今互联网发达了,这种直接而有趣的开心交流却没有了。
只要你爱,总有读书的时间。
怎么爱上读书呢?仅看我讲的大道理还不够,要去实践。这种实践就是从你感兴趣的书开始读。
不记得哪国、哪位作家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我记得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写的,但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契诃夫小说选》,没找到,只好这样写了)讲了两个富人都不读书的故事。A对B说,读书是最无聊的事,我不信有人能连读一年。B说,我要有时间一定能读下去。A说,我把你关起来,给你送书、送吃的,你能读一年吗?B说,我当然可以。两人打赌,如B读了一年书而不出房间,A赔多少钱;B读不下去,B赔多少钱。于是A把B关在一个房间里,按B的要求送书。从书单看,最早B读的是侦探小说类的书,后来换为文学、历史、政治、社会等类别的书,最后读哲学书。B读书的时间就要到一年了,A不愿意赔这一大笔钱,于是就想把B杀了。当A进入B的房间时,发现B人去房空,桌上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这一年的读书生活让我知道了人生应该如何过。人的幸福是自由,而不是钱,我也不要你赔的钱了。我寻找自己自由、快乐的生活去了。”
你可以从多方面去理解这篇小说的含义。但我想让大家明白的一点是,如何开始读书才能坚持下去。那就是从自己感兴趣的书读起,逐步深入。侦探小说几乎人人爱读,所以B从侦探小说开始,随着读书的继续,读的范围越来越广,最后读到最深奥的哲学层次。他读懂了人生。
企业家的读书也要从兴趣出发,不要听别人说某某书如何好,不喜欢也强迫自己读。我一向反对“必读书”的说法。什么“国学必读书”“企业家必读书”“干部必读书”等都是没用的。你不喜欢能读下去吗?除了应试时要读的指定参考书,其他书都“必”不上。正如小说中的B一样,你从最喜欢的书读起,养成阅读习惯,阅读范围必然会扩大。
有朋友常问我如何读书。我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与习惯,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读书方法”,一些名人介绍的他自己的读书方法,对他有用,但不一定适用于你。每个人都会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方法,不必听别人的。但读书也有一些常识。
读书可分为“泛读”和“精读”。“泛读”是基础。这就是广泛地看,往往“一目十行”。这种阅读是为了了解更多书的内容,以便扩大知识面。“泛读”当然不是“标题党”,只看各章各节题目,而是要全读过,了解一本书的基本内容。“泛读”是读得快、读得广。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要“精读”的书,或一本书的某一部分。
“精读”当然是认真地看,认真地看不是每个字都不放过,而是在读的同时思考,“边读边想”。读书时最重要的是能“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能读下去、读懂书,“读出来”就是能从书中思考出一些道理,进书山而能带宝出来。读进去了,但沉迷于其中走不出来也不行。“读出来”就是要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而不仅仅是对书中的内容称赞不已。我见过许多读进去而读不出来的人。我大学时的一位老师,极爱读书,而且专心致志。一本帕廷金的《货币、利息与价格》不知读了多少遍,对其中内容几乎要背下来了。其他书也读得甚多,但终生没有一本著作,甚至没有像样的文章。对一位教授来说,这样读书又有什么用?读进去了,面对宝藏称赞不已,但带不出来,有什么用?当然,对企业家来说,读书读出来,不是要写什么书或文章,而是要提高自己的能力,把读书得到的启发运用于企业中,或使自己生活得更好。
我的一位中学历史老师,曾经对我说过一句令我终生难忘的话。他说,读书要先把厚书读薄,然后再把薄书读厚。“厚书读薄”就是读进去了,抓住了这本书的精华。“薄书读厚”就是读出来,有了自己的思想,甚至写出一本更好的书。对企业家来说,“薄书读厚”就是写出一个极为精彩的人生,成为一个“有钱、有闲、有文化”的人。
精读的书可以是自己有兴趣的书,也可以是对自己有用的书。这种“用”可以是对你搞好企业有启示,也可以是让你更明白人生的意义。总之,进入宝库,拿出黄金也好,钻石也好,文物古画也好,只要对你有帮助就行。
当然,读书时与朋友之间的交流也极为重要。我上面讲过的读书会、餐桌上的交流都是。如果条件好了,那么你可以与朋友一起品茶、品酒、谈读书,也可以上网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实物的交换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但读书的交换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你我各有两个苹果。如果与更多的人交流,苹果就会更多。
至于读书是否要摘录其中的经典句子,或写读书笔记,这就因人而异了。现在有网络帮助也方便了。不过我觉得,对寸秒寸金的企业家来说,能读书、思考就已经很好了。更多的要求恐怕不够现实。到你退休后也许可以写点儿读书心得之类的文章,还可以在网上发表,启迪其他人。
读书方法因人而异,也许你把自己的读书方法总结出来也可以启发他人呢!
企业家读书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读书,这部分内容可以称为“劝读篇”,正是以上的内容。二是读什么书。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但面对茫茫书海我们往往无从下手。本书的主要内容正是介绍各种书。这并不是“企业家必读书”,只是给你提供一个参考的书单,供你从中选书。
我选的书共有60本,范围相当广。我介绍的重点并不是与经济、企业或者房市、股市相关的书,而是范围广泛的书,包括文学、历史、社会学、艺术、文化等。当然也有经济与企业类的书,但数量并不多。我的目的是提高企业家的文化素养,并没有具体的目的。从实用的角度看,这些书中的许多书对企业家是无用的,但都可以拓宽企业家的知识面,提高其文化水平,看似无用,实则有用。
企业家都很忙,自己选书耗时太多,我为你们选书提供一个参考。许多企业家朋友告诉我,书如此多,真不知道读什么书。我告诉他们,雇一个读书秘书,他读了书后把内容告诉你,你在此基础上选书。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我也就是开个玩笑。我在这本书中介绍60本书,实际上就是当你的读书秘书,把每本书的大致内容告诉你,由你选。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介绍每一本书时包括了有关这本书的背景、作者、基本内容,以及我读后的一些感受。每本书的介绍还包括了“延伸阅读”,即介绍与这本书相关的书,给你更多选择。主体介绍60本书,加上“延伸阅读”,就有200多本书了。当然,“延伸阅读”只写书目和一两句话的介绍,否则这本书就太庞大了。“延伸阅读”也并没有标出,或者另外专门介绍,只是在介绍一本书时穿插其中。每篇文章长短不同,原则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不喜欢一本正经地写书或讲课,写法较为自由。目的是既有内容,同时又不让大家读得太累。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何必搞得人读得太累,望书而畏呢?
我写过《小民读书》(福建人民出版社)、《我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想读》(上海书店出版社)、《随书而飞》(北京大学出版社)、《无用才读书》(北京大学出版社)、《读经济学书》(东方出版中心)、《书海拾贝》(东方出版中心)、《书山寻宝》(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书中自有经济学》(三联书店)等谈读书、介绍书的书。其他文集中也有介绍与评论书的文章。这些书中介绍过的书,我在这本书中一本也没有介绍。换言之,这本书中介绍的书都是我以前没有评论或介绍过的,不是炒冷饭,而是做新饭。
不过在以上我写过的这些书中所介绍的书中,有些书还是值得企业家关注的,我会尽量加在“延伸阅读”部分,让大家不看我写过的这些书,也知道值得读的书的名字。范围更广,更有利于选择。
我选书的标准,一是有意义,读了会扩大知识面,并有一定启发。二是较为重要或相当畅销。当然也并不全是畅销的书。畅销的或流行的并不一定好,正如流行性感冒并不好一样。我选的,无论畅销与否,都是我认为好的。三是读来有趣。一本书再好,如果引不起人们阅读的兴趣,让人读不下去,我也不介绍。太无趣的人,再崇高、伟大,也让人难以接近。书也一样。一本书读着乏味,成了催眠剂,我又不是治失眠的医生,推荐它干什么?此外,再强调一点,我选书时相当看重作者的名气和出版社的影响力,总选一个写这类书的作者中最优秀的作者写的书。他们也许在公众中知名度并不高,但在某一方面的研究相当有深度,且可以通俗地表达出来,又不失风趣与幽默。出版社也很重要,好的出版社才能出好书。我过去和这次都介绍了不少中信出版社、三联书店的书,因为它们的书出得精。这是我长期阅读的经验。
在选什么书时,我也颇费心机,一次又一次列出书,又删又改。在写作过程中,我也不断调整。这些书我都读了不止一次,写书时又最少读了两次,好在我年逾八十,有的是时间。我希望选出的书尽量让大家喜欢,愿意去读。当然,是否达到了目的,还要企业家朋友和其他读者朋友说了算。我也希望大家批评指正,以后写得更好,选的书更精。
这些内容不仅针对企业家,也适用于其他所有人。
导言太长了,让我们开始正文吧!